APP下载

新形势下黄冈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2018-11-21葛长军卢华平喻春桂罗九玲徐丽荣蒋艳艳

蔬菜 2018年11期
关键词:黄冈市蔬菜生产

葛长军,卢华平,喻春桂,闫 良,罗九玲,徐丽荣,蒋艳艳

(1.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市蔬菜办公室,湖北 黄冈 438000)

蔬菜产业是农业生产由粗放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蔬菜产业的发展适应了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1]。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蔬菜生产由重视数量向质量提升方向发展,同时对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黄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出现了蔬菜总量在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方面过剩的现象。为做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工作,有效推进黄冈蔬菜产业科学发展,围绕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行调研,对新形势下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 调研目的、方法及项目

1.1 调研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蔬菜的品质和安全[2]。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蔬菜生产由数量向质量方向发展;因此,加强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十分重要。通过调研,了解蔬菜产业的生产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发展瓶颈等,切实提高蔬菜产业发展服务水平,为黄冈市蔬菜产业发展以质取胜提供建议。

1.2 调研的方法

通过田间考察、座谈、现场咨询、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

1.3 调研的项目

调研主要内容为蔬菜生产加工、品牌建设、销售情况及当前蔬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对象包括公司、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黄冈市蔬菜生产情况

黄冈市按照湖北省蔬菜工作“转变发展方式,稳规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蔬菜产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

围绕实现“增产、保供、稳价、安全”,坚持走“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并举,大路菜和反季菜并重”的发展思路,有序推进蔬菜生产能力提高和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持续发展。2017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4万hm2,同比增加0.35万hm2,增长率为11.6%;总产量300.0万t,同比增产6.80万t,增长率为2.3%;本地蔬菜供给率达到60.5%,总产值达到86.3亿元,同比增加1.30亿元,增长率为1.5%(表1)。蔬菜抽检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达到98.6%。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对外寻求合作共享共赢、精准扶贫攻坚,推进农业发展等措施,新增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2家。蔬菜生产主体力量壮大,如湖北地之蓝农业公司升级为省级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民就业,为蔬菜“保供”提供了保障。

表1 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及效益

2.2 蔬菜品牌建设情况

2017年蔬菜增加“三品一标”产品37个,其中无公害产品33个、绿色产品4个。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黄州区“一路两园”城郊设施蔬菜基地、麻城667 hm2辣椒基地,团风荸荠基地,浠水莲藕、藜蒿基地,英山特色山野菜基地,蕲春蕲芹基地,黄梅小池667 hm2设施蔬菜基地,龙感湖食用菌生产基地等一大批规模种植、配套齐全、优势明显的特色区域蔬菜生产基地。

积极投入蔬菜商标注册,着力于打造精品、名品蔬菜,促进蔬菜品质的提升,如麻城的王集鸿发芦笋参加了中国农业博览会;地标产品黄州大蒜聚焦第十四届中国武汉农博会;红安红宝萝卜畅销市场。

2.3 蔬菜销售情况

规模企业主体积极开展农超(农校)对接,新增农超(校)对接合作7家,约10万t蔬菜对销外地。2017年蔬菜加工产品约22.7万t,较2016年增加23%。加工产品包括甘蓝、大蒜、萝卜、山野菜、莲子、食用菌等,其产品除供应黄冈市外,主要销往武汉、南京、广州、深圳等地区;同时,产品销售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如英山县先农坛农业公司及黄州区春阳合作社通过发展农家乐、农耕文化等方式,将外地的游客引进来,实现就地消费,又走出去直供武汉、北京等大市场。

2.4 当前蔬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2.4.1 蔬菜设施装备落后

设施蔬菜虽已实现规模发展,但各大蔬菜基地缺乏较好的装备条件。有的基地有排灌设备,但沟渠没有升级;部分大棚使用年限较长,抵御大风、大雨、低温、雨雪冻害等自然灾害能力弱。有的基地有能力应对旱、涝灾害天气,但缺乏冷链贮藏功能区,不能应对市场供应风险;因此,加大提高设施化水平任务十分艰巨。

2.4.2 蔬菜成本逐年上升,品牌化程度不高

通过走访多家蔬菜经营市场主体,了解到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能力弱,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有的蔬菜主体经营运转比较吃力、劲头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适应发展需求;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市价逐年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人力资源短板仍然存在,每天参与蔬菜生产的单个劳工均价在70~100元,经营主体压力较大。

品牌知名度较低,战略引领不力,很多蔬菜生产主体有产品,但没有品牌包装和标识。2017年只有1家企业参加了中国农业博览会。由于缺乏宣传与包装打造手段,品牌不响,或者有实力但市场销售地区和市场有限,营销半径较短,没有形成影响力。

2.4.3 蔬菜加工环节薄弱

虽然发展了蔬菜加工企业,但产品较为粗放、单一,大部分采用清洗、分拣、腌制、干制等传统工艺。生产加工后的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没有保障,资源消耗高、废弃物利用程度低等问题成为制约蔬菜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3]。蔬菜的采后处理措施易出现产品损伤和变质现象,少有现代化的蔬菜加工线,加上品质、品牌提升不力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蔬菜加工业的发展。

2.4.4 科技创新转化乏力,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蔬菜栽培技术创新不够,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力度不大。随着新建蔬菜基地的快速发展,新菜区农户种菜经验不足,专业人员缺乏,技术服务跟不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简称“三新”)应用水平不高,生产指导与示范推广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

2.4.5 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蔬菜生产存在生产和市场双重风险,对比先进地区的“菜篮子”工程建设,黄冈市明显存在着对蔬菜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在蔬菜设施化提档升级、信息化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有所欠缺。

3 发展建议

3.1 加快设施蔬菜提档升级

抢抓政策机遇,整合项目资源,推进设施蔬菜发展。结合政府相应的精准扶贫政策,将其精准对接到蔬菜产业发展之中。倡导“一控、两减、三基本”生产技术应用,增加高标准水肥一体化、轻简栽培等新技术的应用。

3.2 加强品牌创建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发展蔬菜品牌需要有超前意识;根据市场需求,集中力量培育蔬菜产业大主体。在蔬菜品牌建设上,可向优质化、高档化方向发展。围绕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进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施蔬菜名牌战略,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4]。加大蔬菜品牌创建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优质蔬菜,利用各种形式将黄冈蔬菜宣传出去。形成规模经营,使蔬菜品牌与规模经营良性互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加大招商力度

加强管理,结合能人回乡“千人计划”投资兴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服务主体能力;加强蔬菜产业项目在策划、实施、廉政等方面的管理;加强蔬菜企业在适度规模、优化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管理。

3.4 强化科技推广,完善技术服务

注重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技术是产业的软实力,研发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生态防控、轻简化栽培等实用技术。增强对农业技术人员长期的、系统的培训,并组织观摩学习与交流。增加对蔬菜科研投入,改善科研设施条件,开展蔬菜“三新”技术研究,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提升蔬菜的质量和档次。

3.5 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积极出台新政策,包括蔬菜生产奖励资金、生产风险调节资金等,落实好配套资金,并加强资金管理。紧扣“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民生工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蔬菜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

4 小结

蔬菜生产已成为高效农业发展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5]。蔬菜产业是推动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蔬菜以质取胜是蔬菜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出路。要做好蔬菜产业,就要立足长远,高标准、高起点,推动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黄冈市蔬菜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我的理想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题黄冈市老干合唱团旅游照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赞黄冈市“校企合作”
黄冈市图书馆连续六年为驻黄海军官兵提供图书服务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