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校结合”项目的需求与特征分析

2018-11-20朱幼文

中国科技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展品课程标准博物馆

朱幼文

近年来,“馆校结合”项目在一些科技博物馆中已实现常态化、规模化、细分化和系统化,但在许多科技博物馆也存在着不温不火、学校方面积极性不高的局面。笔者认为,开发“馆校结合”项目的关键是:既要满足各方(特别是学校)需求,又要充分发挥科技博物馆资源优势和教育特征。本文即对此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馆校结合”项目开发策略的基础。

“馆校结合”项目需求分析

重庆科技馆曾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3各方对于“馆校结合”的需求

教师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往往前者是表面的,而后者是内心的。同时,教师们既希望能够辅助课堂教学,又不希望与课堂教学雷同。

学生的需求——增长知识,促进课堂学习;放松、休闲、猎奇、娱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同样前者是表面的,后者是内心的。他们尤其不希望科技博物馆复制学校课堂教学。

科技博物馆的需求——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特点,实现展品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提升观众量,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3各方需求的契合点

上述各方需求既有明显不同,亦有相近之处。首先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契合点,以此作为“馆校结合”项目的出发点。第一个契合点是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学习成绩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师“辅助课堂教学”的需求;第二个契合点是课程标准与科技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结合,既吻合学校教学内容,又提供学校稀缺的教育资源,教师才会组织学生来科技博物馆;第三个契合点是科技博物馆的学习方式要明显区别于课堂教学,否则教师、学生就无须来科技博物馆。于是,就形成了以下“馆校结合”项目“合而不同”(既有吻合,又有差异)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既提高科学素质,又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内容——对接课程标准,结合科技博物馆资源;

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差异化,突出科技博物馆特色。

“馆校结合”项目特征分析

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馆校结合”项目还应具备以下特征:充分发挥科技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与教育特征,体现当代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

科技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特点

展品(包括藏品)是科技博物馆最大、最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动物、植物、矿物、化石等自然标本类展品;二是机械、产品实物或模型等工业技术类展品;三是以科学仪器、科学实验、科学考察、技术发明对象为原型的基础科学类展品。这些展品所承载的信息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展品不仅有科技原理的知识,还蕴含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的价值观、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内涵。

当代科学教育已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科技知识与技能,更关注科学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大约10年前,浙江大学文博系主任严建强教授和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陆建松教授提出了三层次展览评价标准。如果把这一评价标准也看作是展览设计制作所追求的目标,将其与上述展品三层次信息、当代科学教育三层次教学目标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如图1所示对应关系。

图1中,展览评价标准“好看”未能与展品信息、教育目标对应,这恰恰表明了科技博物馆教育是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的性质。展览不好看、不好玩,观众就不愿来参观,展品的三层次信息就无从传播,展览和科学教育的三层次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科技博物馆的教育特征

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所承载的科学信息不是文字、语言、图表等形式,而是以某种形态、成分、反应、运动状态等形式(本文将其统称为“现象”)表现出来的。

当初,科学家们正是通过观察体验(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和分析这些“现象”获得了认知,并归纳为我们今天在教科书中所看到的原理和知识。在教育学上,科学家的这些认知被称为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而科学家们的研究、考察、实验就是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

在科技博物馆展览中,通过展品、环境、辅助展示装置及其教育活动,使观众体验和关注其“现象”,并将科学家们以科研为目的的科学探究实践,转化为观众以学习为目的的科学探究实践;观众由此实现对展品信息的认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体验和认知,并不限于展品原理的知识,还有科学家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等。

在学校教材和大多数大众传播媒体中,科学知识是以文字、语言、图表、视频等形式表达的,其“现象”及其探究过程也是以描述或视频演示的方式呈现的,它给受众的是间接经验(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虽然也可以通过实物或实验演示“现象”,但这不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

如果将学校这一最为典型的教育机构作为科技博物馆的参照物,就会发现图2所示差异。

对比科技博物馆与其他大众媒体,也可归纳出与图2类似的传播特征差异。由此可将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

科技博物馆教育的上述特征,是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优势所在,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和传播媒体(包括新媒体)都难以取代的。

科技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教育特征与当代科学教育先进理念

1996年,美国公布了首个《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2001年,我国公布的首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2011年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延续了上述理念。2013年,美国公布《新一代科學教育标准》,提出了支撑科学教育的3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并形成了“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我们还看到,跨学科概念实际上包括了适用于各个学科甚至社会生活、个人发展的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即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并且是通过实践过程所获得的(也是直接经验)。

将上述科学教育理念与科技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和特征相对照会发现:

——科技博物馆展览资源本身即具有的跨学科内容;

——科技博物馆展览主题本身即是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的体现;

——科技博物馆“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的教育特征与“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高度吻合。

由此可见,科技博物馆不仅可践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具备了支撑科学教育3个维度的资源条件。这恰恰是当前大多数学校缺乏或难以实现的,是“馆校结合”项目应具有的特征。

猜你喜欢

展品课程标准博物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展品被盗了
博物馆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