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兴趣 享受“无用”——浅谈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018-11-20王莹莹

记者观察 2018年24期
关键词:艾斯功利读书会

文/王莹莹

“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前行。”

这是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全美最佳教师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里说的话。这句话通俗简单,却道出了阅读——这项看似没用却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活动的意义。

也许并不是每个文学大师都因为文学而仕途畅通、声名显赫,但至少在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时能够用豁达的心胸,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无常的境遇,从而获得人生质量的提升、生命境界的超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对日常审美、生命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雷夫·艾斯奎斯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换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我们要挑选适合学生的书籍。不要太高深,让学生望而却步;也不要太粗浅,让学生倍感无聊。正如雷夫·艾斯奎斯所说,来自大人的指导对学生很重要。他举了一个例子。生病的学生会控制不住自己,在自选餐区挑选“垃圾食品”,这时候需要大人的介入,帮助选择,以便他更快地恢复健康。

在阅读课上,如果请中学生自己选择想阅读的书,他们的选择难免受到当前世俗文化、流行小说甚至改编的电视剧的熏染,而丧失更深更美的精神追求。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带来的书要符合一些关键词,比如“经典”“大家”“名著”……然后再对学生带来的书籍进行二次筛选。如果有学生仍然带来网络小说,教师要和他探讨为什么想看这本书,了解他的需求之后,再帮他推荐类似的经典书目。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他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让他明白有更值得品味的文字。比如,有些学生会拿些盗墓小说,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海底两万里》《纳尼亚传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等探险小说。

还可以在教室建立图书角,让学生们带来自己的图书,互换交流,既环保节约,又帮助学生学会分享。最重要的是,学生拿来的书是同一年龄段的他们感兴趣的书,这势必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也会有耳目一新的发现。比如有的学生带来了既时新又优美深刻的《蒋勋细说红楼》等,不仅同学可以交流,教师也可以一同阅读。

其次,对阅读的评价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一方面。学生阅读之后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交流,将鼓励他们继续阅读。

读书摘抄、读书笔记是很有效的方法。摘抄是美句美文的积累,是文学素养的点滴养成,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笔记是学生阅读后产生的感想,融合了学生自己的思考,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受到启发,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过一段时间再翻看这些笔记会有很多新的收获,看到自己的成长,这对阅读思考习惯的养成、作文的写作都有很大的意义,甚至很多学生的读书笔记精美而深刻。所以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会有不可思议的潜力。

“好书推荐”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分享的方式。学生通过幻灯片把自己喜欢的书籍、作者如数家珍地介绍给同学们,一方面体会了分享的快乐,另一方面同学们产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对自己阅读的认可鼓励。

在阅读课的结尾,还可以进行口头交流分享,也就是一个小小的“读书会”。以小组为单位,或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聊一聊自己阅读的内容、自己的感受……随感而发,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有一种阅读的轻松感,最近的热门节目《朗读者》也说明了这种阅读形式的迷人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朋友圈分享是一种新生方式。分享读书心得,配上精美的插图,学生用心制作一条关于阅读的朋友圈信息,既满足他们分享交流的需求,又收获朋友的点赞和点评,从而获得很大的鼓励,让他们不断读下去,形成习惯。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阅读成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欣赏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引起学生阅读原著的一个切入点。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们会专门阅读某几章的内容,然后对比老版和新版电视剧的区别,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就会从人物形象、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理解。哪个版本的影视作品更忠实于原作?更细腻地刻画出人物性格?跟观影相比,阅读的美在哪里?寓教于乐,以后学生欣赏电影电视剧也就有了自己的评价方法和价值取向,而不会被铺天盖地的影视宣传牵着鼻子走。

第三,所有的提起兴趣和外在鼓励都是为了让学生入门,进而深入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必需品,成为终身习惯。

放下功利心。对于现代多数人的读书之举,白岩松直指“功利心太重”:“走进新华书店,入目全是各种工具书,不是考试类就是健康类。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到底什么才叫有用呢?”“有用”成为社会价值的体现,然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语文阅读,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徜徉在“无用”的海洋里,没有别人,没有作用,只有自己。英国哲学家罗素热烈地提倡年青人多读“无用的书”,因为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园地。勾画图书清单的成就感,朋友圈点赞的关注感,读书会分享的荣耀感……这些终将过去,了无痕迹,阅读最后成为一件私人的事情,不为炫耀分享,不为抬高自己。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才。读书甚至不为了这些,而只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能放下功利心、有所得的心,保守一颗淡泊清净的心,读书才真正开始。学生如果能在无用当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属于精神的纯粹快乐,属于自我成长的无可替代的快乐,那么书将成为他自觉终身的事情。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将逐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读书方向。适时地加入或组建读书会,在同样兴趣爱好的群体中将更有归属感,携同前进,力量更大更持久。

阅读是一项终身的事情,是提高个人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现在鼓励“书香家庭”,开设街边“朗读亭”“流动图书馆”等等,学校教育更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为任何功利的目的,只因为“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阅读。”

正如雷夫·艾斯奎斯在书中说到的:“我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愿每个学生都拥有与阅读相伴的美好人生!

猜你喜欢

艾斯功利读书会
勇敢的狮子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11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红楼梦》
奥特曼还是航海王?百度贴吧上演“无间道”
和我一起玩
小学高年级班级读书会实施策略初探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暖被窝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