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2018-11-18傅爱文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傅爱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特别注重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上课伊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诱导学生设疑思考,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在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在设计导入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要从两大方面着手:

一、常见的导入方法的运用及功效分析

导入作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认识理论上看,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学生消化、接受。那么,以旧纳新的入口在哪里呢?这就不能不靠教师所选择的导入方法。纵观许多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多种导入方法,常见的如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法,老师一般都用“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什么)”来进入新课,这种导入法直截了当,直奔主题,重点突出,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但由于过于直陈其事,缺乏新意,使得课堂气氛缺乏活力,效果不佳,很难说它是一种导入艺术。此外,回顾导入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法,它的使用率也相当高。但由于教师重复话题,学生会稍嫌啰嗦,因此吸引力不强,未能很好引起学生的注意, 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效果亦不理想,也难以称得上是一种导入艺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通取汲取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下面几种导入法较为行之有效。

(一)以讲导入

此种导入法为较多的教师所使用,以讲导入包括讲述、讲解、讲析、讲演等,它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进入到课堂中去。它可以是分析题目,课中人物,也可以是讲解作家作品、讲述背景、故事等。用讲来作导入,可以有效地把重点从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关键。

(二)以读导入

以读导入主要是以读来导入课文,它既包括学生的读、老师的读,也包括适用多媒体技术设备的领读。常见的如我们开始上课时,老师叫学生默读课文、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及背诵;在老师方面,有老师吟诗诵词导入课文,朗读背诵导入课文,范读导入课文,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利于学生在读的同时作思考,可以对照自身的情况,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的认识到课文所要表达的道理。

(三)以设疑导入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在学生的脑海中投下一颗小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激起解决疑难的兴趣。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设疑导入主要通过提问设疑来导入课文,像我们通常说的提问法,设置悬念法等都是典型的以疑导入法,它与以讲导入虽然都以语言传递为主,但又有所不同,以讲导入基本上以老师的“讲”来导入课文,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信息接收者,极少对传播来的信息进行思考,而以疑导入则不然,它不仅要求要有老师的“讲”,还要有学生的“思”,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设置的悬念积极思考,做出应有的反应。

(四)以练习导入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善于把握课文特点,注意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练习,或填空,或组词;或人物,或事件;或文体常识,或文字常识……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法,是根据课文和学生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去自主解答问题,并把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五)以提问导入

站在学生的角度,许多问题,学生都必须联系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践,才能回答出来。正因为这样,所以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更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提问来导入,这是对一些较难理解的文章时才会用到的,先提问题,让学生把握自身实践去回答,教师不点评,而是告诉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同一个问题,别人是这样想的,而自己是这样想的,可以起比较的作用。

(六)以课件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应用课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导入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和研究其中事物的认识形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科技术,设计出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当中去,用精彩的课件让学生触景生情,更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所以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能死板,更不能单一。

(二)导入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实际上是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中,让学生可想,可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诱发学生调动思维,激起潜在的求知欲望,进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比较喜欢新奇、有趣味的事物。如果导入充满趣味性,必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愉快的接受学习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一定要抓准导入的方法及艺术,更注重教师平时工作中钻研教材及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规律。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