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聋人犯罪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11-18侯玲麒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聋儿聋人聋校

侯玲麒

聋人——社会上的一群特殊团体;听力因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而受损的残疾人,也叫听力障碍者,又称听障人。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中国大约有2075万听障人,包括弱听、重听、老化聋等,他们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弱势人群。可是近几年来,这一群被视为弱者的人们却频繁走上犯罪的道路,危害了人们的安全。是什么导致聋人走人歧途?

一、聋人犯罪现状

近年来,各地有关聋哑人犯罪的报道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聋人犯罪的高发率令人惶恐,另外,公安机关也己对聋人犯罪上升引起相当的关注并采取有关措施,浙江某市公安局主动找到当地聋校, 要求联合研究如何加强对聋童的教育以减少聋童的犯罪。聋人犯罪状况不容忽视。

二、聋人犯罪特点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针对聋人犯罪,我们也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形式上,通常团伙作案,或三五成群,或两人配合,或组成十几人或者几十人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极少数是聋人个别作案。

(二) 手段上,大多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地点则通常选择在大型商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客流量较多、地形较为复杂的路段。

(三) 心理上,在聋人犯罪过程中,一般不伤害被害人。

(四)完全侦破聋人犯罪团伙的难度较大。

三、影响聋人犯罪的因素分析

人的行为由心而生,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如此。犯罪行为是由其犯罪者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实施的。因此对错乃一念之差。 而其犯罪心理的形成, 是个体心理结构中原有的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与客观现实存在的不良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体自身因素分析

聋儿的听力残疾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聋儿的成长。从聋人成长背景来说,一个健康婴儿的诞生往往是举家同庆的大喜事,欢声笑语不断,但往往一个聋儿的诞生则是一场家庭悲剧的开演,争吵、打闹、哭诉都会接踵而至。这一切已经让那幼小的心灵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则更加的艰难险阻,他们将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待遇,被排挤、被讥笑、被遗忘、被抛弃。这种心灵的创伤足以让聋人失去自我的概念,造成偏执想法,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家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地方,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聋儿家庭中普遍单亲家庭泛滥,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据统计,某市看守所内,从2011年一月至四月,所收押的犯罪聋人共有17人,其中身处父母离异家庭的就有10人,占58%之多。

另一种极端模式是厌恶心理所导致的虐待现象。许多家长碍于面子, 对出生的聋儿极其厌恶,认为其是一个累赘、一种负担, 竟而发展成了虐待行为。长期如此,孩子形成了仇恨、孤僻、固执、冷酷、好斗, 表里不一的性格,待他們走上社会,就会发展成报复社会, 违法犯罪的可怕行为。

(三)聋校教育因素分析

在聋校中,开展的教育手段还是着重于基础人文知识、自力更生的生活技能的教授。并没有针对聋生自身特点的特殊课程,如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根据黄汝倩关于聋生思想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聋儿家长对聋校加强法制教育的呼声最大。

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对于聋生的确有一定难度,他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的实操课程、模拟真实场景,才能帮助他们更准确的理解相关概念。如“偷”和“拿”,单一的名词解释,也许并不能使他们正确的理解这二个词的意义。但如果利用视频资源,模拟现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片段或真实的法律案例来阐述二者的区别以及二种行为的后果分析,则更容易让聋生明白“偷”的严重性。同时,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四)聋人社交网络因素分析

聋人社交模式多样。在我们学校内,聋生们总是围坐在一起交谈,出门也时常成群结队,这也许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社交模式。然而,在与聋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聋儿比较容易相信最早认识的朋友,容易更快的对其产生信赖和依赖。但一旦受到伤害,就很少去结交朋友。因此聋儿家长应该比普通家长更多的去关注聋儿早期的社交圈,为他们把好这第一道关。一旦他们受人蛊惑,则会因为其所谓的义气,盲目跟从犯罪。甚至在“东窗事发”后,掩盖包庇其犯罪头目的具体犯罪事实,维护他们所谓的朋友。

(五)聋儿踏入社会后环境因素

当聋儿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他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他们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在社会上举步维艰,处处碰壁,受人歧视,很难找到工作。继而,他们产生了一种消级抵触的情绪,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认为原本课堂上所接受到的学会尊重,学会体谅等都是虚伪的,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去应对那些尖酸刻薄的语言、无理取闹的行为、狂妄自大的人物。

显然,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人们的高消费意识、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日趋膨胀, 经济收人差距也逐渐加大, 这无疑会造成部分聋人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其次,企业及用人单位针对《残疾人保障法》中,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政策采取消极的态度,很多企业情愿缴纳残疾人保障金也拒绝聘用聋人,或采取不平等的待遇等方式来排挤聋人,这一举动将聋人自身的信念和不多的自信心完全击垮,形成扭曲的不健康心理,进而参与违法犯罪行为。

四、小结

针对聋人频繁罪犯这一社会现象,有其一定的因素。而社会人不能一味的责罚、批判、否定聋人。不能使聋人犯罪变成恶性循环,应尽早的发现问题,从根源解决问题,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我们应该尊重、鼓励、帮助聋人,结合聋人自身、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国家等各方力量为聋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杜绝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一切途径。在全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同时,也让聋人群体为这和谐的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形成良性的社会循环体系,使聋人犯罪率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聋儿聋人聋校
聋校多年坚持用心用手“唱”响国歌
聋人本科生研发翻译软件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浅谈聋校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实施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携手聋儿 奉献爱
初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聋校语文教育教学
论聋校语文对话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