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合一”的当代转化

2018-11-18刘悦笛

当代贵州 2018年49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合一孟子

近期参加了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跨学科国际论坛,令人深思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人历来所倡“天人合一”智慧,究竟如何得以在当代转化?

中国人最擅长天人相合,而西方人则力主天人相分,当然这是一种最粗浅的中西二分的比较看法。自工业文明之后,天人对立的苦果,却被人类屡屡品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然的人为污染,因而,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再度得以复苏。这就意味着,“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恰逢其时。如今人类面临的难题就是:在超工业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天人合一”?

考察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天人合德”型,顾名思义,就是天与人合于“德”,这是儒家的主流天人观,以孟子思想为代表。德本为人所具有,当天命也被视为具有道德义之时,从天命到人德就是可以贯通下来的。所以,孟子强调“浩然之气”,这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力量,当这种大丈夫之气“充塞天地间”,就达到了天与人在道德意义上的合一。

第二种类型是“天生人成”型,以荀子的思想为代表。所谓天生人成,亦即天成就人,人成就自己,人只能在“天职既立,天功既成”的继承上自我成就。与孟子认定性本善不同,荀子认为性趋恶,所以要“化性起伪”,通过隆礼来治性,尽管荀子也论天人相分,但最终仍是求天人相合的,并不超离于中国智慧主流之外。

第三种类型是“天人感应”型,除了在墨家那里的天人互动之外,汉代董仲舒杂之以阴阳之说将天加以气化,以人之形体与天象相类比,倡导天人一也。进而,赋予了天人感应以彻底的政治化内涵,既然人是天之副本,人与天为同类,那么天人之间就会出现相感互动现象。

第四种类型是“法天循道”型,前三种类型为儒家所具有,墨家也有天人感应智慧,但最后这种主流的华夏天人观则来自道家。老子倡导“道法自然”,庄子力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家致虚守静,与物无对,寻求一种与万物齐一的道化境界。

在这四种基本天人类型当中,首先不能适用于现当代的就是“天人感应”型。这是由于,董仲舒将许多“灾异”(小异常为“灾”,大异常为“异”)现象,视为与人为政治事件及其意义是内在相通的,所谓“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在现代科学的冲击下,这种观念显然是可以被“证伪”的。然而,中国的“天人合一”智慧确实来自更为原始的“巫史”传统。这种传统要求“绝天通地”,由此奠定了华夏文明天人观的根基,而且这种传统始终没有中断,一直延续到了当代。

实际上,“天人合德”“天生人成”与“法天循道”都可以适用于当代文明。这里面也有两个统一:一个就是孟荀统合,另一个则是儒道互补,前者是“道德天”与“自然天”的合一,后者则是“自然化”与“人文化”的统一。众所周知,儒家重人事,道家重天道,尽管儒道都不离于天人相合,但是儒道之间,恰恰由于侧重不同,可以互补:孟荀强调人与天的人为之合,而老庄则强调天与人的自然之合,这恰恰是可以相互补充与相互交合。

在儒道形成华夏天人观的基本架构之外,儒家内部的天人观也是可以统合的。“天人合德”乃是通过人之道德品性或者美德之完美,以达到天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而“天生人成”则认定,天会为人完成其功用提供材质,而人通过其内在能力的践行而得以参于天。孟子求上学而下达,以仁爱为起点,天人相通,人有其“心”。荀子则主天人相分,群而有分为起点,天行有常,人有其“治”。由此,孟荀之天,可以实现一统。

在“天人合一”国际论坛上,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著名哲学家拉兹洛在现场讲了在分歧的量子世界,人类该如何选择我们的命运?他强调我们要通过同情同理心、通过爱来加以合作,以达到和谐世界。“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共振。这种天人共和,不仅是真的合一,而且是善的合一,同时也是美的合一。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合一孟子
“人车合一的体验很奇妙”
人剑合一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