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入世”与“超越”

2018-11-17徐圻

当代贵州 2018年27期
关键词:入世彼岸世俗

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先驱、先贤,包括儒、释、道三家,特别是儒家的智者们,是最“入世”的思者和行者。儒家讲修、齐、治、平,“修齐治平”的前提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但其最终的落脚点、最可靠的检验标准还是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是世界上所有古老文化中最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化。西方人爱钻牛角尖,从苏格拉底开始,成天琢磨“意义”的问题、生死的问题,要通过研修哲学(本体论、人生观)来“练习死亡”。试想一下,当把人逼到了墙根底下:反正人都得死,人总有活到头的那一天,到了这个时候怎么办?这就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彼岸”。“彼岸”的对立面当然是“此岸”,也就是我们活在当下的人生,而“彼岸”则是人的肉身消亡以后人的灵魂的状态或去处。

相比起来,中国哲学关注现实人生与人伦,比如把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些事情做好,你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善良的人、有道德的人。这非常重要,甚至非常迫切。但进一步深究的话,问一句“为什么”?中国传统哲学就不怎么关心,也不怎么费心去思索了。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现实主义或平民主义精神,的确是一以贯之的一种民族品格或文化习惯。上古时代的中国文化就是一种世俗文化。整个一部《论语》,讲的都是人际关系、现实生活,包括纲常伦理、兴衰治乱、治国理政等等,非常现实。孔子的基本概念,比如“仁”“礼”“忠”“孝”等,都是比较直观平实的,没有形而上的玄妙,也没有超现实主义的构思。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很接地气的思想家,既有非常理想的思考,也有非常现实的观照。孔子是一位有活力、肯担当的人,并不迂腐。迂腐的是后来的人,把孔子弄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再来看道家。一部《道德经》,的确比《论语》所涉及到的哲学思考多一些,但大部分仍然是讲治理和世俗的问题。“无为而治”应该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精华,但“治大国如烹小鲜”就很生活化。在老子眼里,“道”就是自然规律,那是最高的范畴。在“道”面前,人只能“无为”;但知道了自然规律,就可以“无不为”;符合自然秩序,是为“德”,违反了它,就是“无德”。不过在更多方面,《道德经》关心的却是世俗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几句话最有代表性。

相比起来,在古埃及文明的象形文字里,却有不少关于天地、气象之类的准哲学询问。意大利古城庞贝毁于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灼热的火山灰将庞贝城图书馆的泥板书烧结在一起。后来的人们想办法解开了这些书籍的内容,发现书里写的多半是哲学思考,其中灵与肉的关系、彼岸、救世主,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构成等等问题,十分突出。

我们中国人极少有超自然的救世主这样的观念,幻想奇迹发生、听天由命、宿命论等意识都比西方人少。中国人也讲“听天命”,但更讲“尽人事”,相信人一旦努力了就会有收获。中国人特别勤奋,不在意虚无飘渺的东西,惯于用事实说话,注重实践检验。所有这些,都是促使我们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动力,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最有生命力的要素。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传统文化中过度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成分,也容易使我们欠缺理想、批判精神不足,眼光容易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所遮蔽,行动中容易盲从。因此对我们来说,“乌托邦”是需要一下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现实主义是我们文化中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分;同时,不能审视、少有批判,也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缺陷。我们在传承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一定要克服这种不足。

猜你喜欢

入世彼岸世俗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彼岸
出入相宜天地宽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中国入世15年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到了彼岸
别去问值不值得
《太平轮·彼岸》:重新“起航”
幸福不在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