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中学语文教材谈美育的社会功能

2018-11-16张晓云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社会功能美育

张晓云

[摘 要]美育的社会功能有认识深化功能、道德感化功能、情感净化功能等。教师结合教材,让学生了解美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导他们去感悟作品的思想美,人物的心灵美、精神美。这样,学生的心灵将得以净化,思想将得以升华,人格将得以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材;美育;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03-02

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教育手段,美育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美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对人的感染,影响人的感情和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如我国的孔子十分重视诗歌和乐教对政治的辅助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中学语文教材来谈谈美育的社会功能。

一、认识深化功能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深化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表现了各个阶级、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学习这类文学作品,不仅能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现象,还能让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文学作品概括社会生活的内容越广泛、越丰富,揭示的内涵越深刻,它的认识功能也就越强大。比如生活在五四时期的鲁迅先生,他的文章无不凝聚着他对封建专制主义“人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和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既有封建权贵,又有社会底层人物,也有知识分子,还有一些伪君子。对于旧中国各阶层的人物,他都做了深入的刻画描写。如《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等,都是封建权贵的代表。这类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漠不关心,对社会的进步也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他们是自私、虚伪、冷酷的……他们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之人。《孔乙己》里那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阿Q正传》中那欺软怕硬、整天做白日梦的阿Q等,都是旧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他们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充满奴性……

鲁迅先生的作品,将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反动政权……他从最平常处入手,采用白描的手法,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将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将感情表达得真真切切,将思想阐发得淋漓尽致。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学生们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弊害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能认识到封建反动思想对百姓的毒害,同时还能对民族、国民有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二、道德感化功能

美和善是一对亲姊妹,人的内在美和德行是密不可分的。以美引善,寓教于美,在美的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教育,也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功能之一。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具有特别强大的道德感化功能。而对人们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起着积极影响的主要还是优秀艺术作品中的正面人物,这些艺术典型比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人物更纯粹、更理想,所以他们往往会成为读者的楷模、榜样。例如,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选入中学生必读名著之一后,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教育作用为人所共知。许多学生都把保尔·柯察金当成他们的榜样,坚信只要精神不倒,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再如选入高一课本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在这篇文章中用一种历经苦难后的坦然来写他生命中最大的苦难和这苦难带给他的一切,表达了他在历经苦难后的那种坦然和不屈。而文章中最让学生感动的就是母亲的伟大,“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总是要加倍的”,不眠的白天后空落的黑夜,空落的黑夜后不眠的白天……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经历何等的煎熬,但是“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而“事实上我却从没有为她想过”,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最关心我们,最爱我们的人我们始终看不见。我们可能会长时间地记得给过我们一杯水的人,为我们指点过迷津的人,但是我们却不会记得父母对我们的默默守护、深沉担忧,直到失去的时候才想起,然而,迟了!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班里的女学生都哭了,男学生也红了眼眶,相信这样一篇好的课文能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感化。

三、情感净化功能

美育在丰富人们情感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和发扬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情感纯洁化、高尚化,美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人格,而这就是美育的情感净化功能。

所谓净化指的是主体置身于美的情境中,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过滤掉情感上的杂质,促使感情变得纯正,自觉地摆脱动物性的束缚,向着人的方向不断发展,使人正面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显示。

如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步》这篇课文,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于是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的一次散步场景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散步》是一篇精巧雅致、蕴藉丰富、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于亲情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文章蕴含的情感对自己心灵的触动,而且对于身边虐待老人的现象学生也进行了批判。我想,这篇课文的美育目标已经达成了。

再如“悲哀”,是人生中不可缺少、不可回避的情感。对于这种情感,单靠理智去抑制,往往是困难的。其实把正常的健康的悲哀情感抒发出来,不但可使心灵得到慰藉,同时还可以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

唐代散文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唤起的正是人们这种情感体验。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两人自幼相守,感情深厚。青年的韩愈为衣食生计辗转京师,与侄儿分离了。他原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却不料就在叔侄两地,朝暮思念以期一聚的当儿,命运猝然夺去侄儿的生命。祭文的审美意义,在这儿已初露端倪。作者遭遇的命运是令人同情的,而学生能够产生同情,恰恰证明了学生心中蕴含着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接下去,作者对愁肠百结的内心进行了催人泪下的剖白,把情感的波澜推向高潮。

“追悔莫及”是这种情感的常见表现形式。我们看到,作者受伤的心怎样在痛苦中颤抖痉挛,怎样用内疚和悔恨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他后悔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旅食京师”,追悔莫及地说:“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这种忏悔,真诚地表达出作者对人伦之情的珍惜。作者反复叨念侄儿活着时,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而当侄兒溘然长逝,他在重创之下,竟至“无意于人世”了,足见忏悔之深。这种忏悔中寄寓着挚情,是挚情的必然依托,它可以释放美好的情愫,从而铸造出优秀的品格和道德。

语文是心灵的殿堂,是情感的体悟,是人生的浓缩。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净学生的情感,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从而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建立审美框架,能使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增添文化的积淀,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为丰富,精神世界更加洁净。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社会功能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