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报纸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

2018-11-15刘海龙

科技传播 2018年21期
关键词:纸媒新闻标题新闻传播

刘海龙

摘 要 新闻标题在新闻中处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处于信息海洋的时代,阅读进入了“读题时代”,新闻标题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制作新闻标题成为当下传统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文章从党报和都市报两种类型的报纸,研究报纸新闻应如何制作标题。

关键词 新闻标题;读题时代;纸媒;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2-0014-02

新闻标题是新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标题起着概括全文、突出主题和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在报纸新闻中其作用尤为显著,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进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状态,随之而来的是浪花翻涌的信息海洋,汹涌的信息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丰富了精神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同时,提高了人们对信息接收的理性判断力和选择性,这就造成很多人在阅读报纸新闻时,选择性先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吸引其好奇心等有阅读欲望的就接着往下看,相反,就直接跳过,看下一条。现在“读题时代”决定了报纸新闻能否吸引读者的阅读、标题的好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使新闻工作者研究如何制作新闻标题来符合读者的阅读要求。

1 报纸新闻标题应生活化艺术化

新闻标题的作用多方面的:一是帮助读者在信息海洋中选择和辨别信息;二是对新闻主体进行概括利于读者理解和阅读;三是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节省深度思考的时间;四是对版面的排版也美化作用。新闻标题多方面的作用,就使得在新闻标题制作时要有更高的要求,新闻标题应该具有新闻性和可读性、具有视觉的冲击性、具有幽默性和通俗性的特点。这些要求使得党报和都市报在标题制作中趋向艺术化和通俗化。

生活类报纸的受众面比较广,但受到新媒体冲击,覆盖面日益萎缩,党报主要宣传党的政治思想和塑造党的形象,受众人群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具有一定知识阶层。为了吸引读者,报纸的新闻标题制作应该既具有严肃性、严谨性,又能体现文学性。艺术类的新闻标题讲究的就是一种文学意境,关键在于一个“雅”字,在制作时字数有限,对称工整有韵律或使用修辞手法,使得标题富有文采,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记住标题的同时记住新闻,让读者在接收信息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2 传统文化在新闻标题中的妙用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些经典诗词名句在如今仍然广为流传,极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运用到标题的制作中,就会达到语言简洁、传播震撼人心、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吸引读者目光、震撼读者心灵、达到新闻传播价值的同时使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充电。

例如:在1981年西湖在一天中注入十万吨活水事件的描述,《光明日报》以此作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副标题为“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标题化用宋代诗人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名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西湖被注入活水后的情形,那波光粼粼,天水一色的美妙情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的眼前。又如:《人民日报》的著名新闻——《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主标题则是《最可爱的人回来了》。

这些新闻标题都是借助我国经典的诗词名句,进行改写或仿写,既具有诗意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闻的事实和新闻内涵。运用诗词名句的这类新闻标题要充分的发挥想象,使新闻事件与诗句相融合,以此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在面对内容枯燥,新闻事件严肃的新闻中,读者能够因为新闻标题富有文采、诗意而停留在此。

成语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伴随着人们的学习使用,在汉语中词汇中定性的词组或短语,短小精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简单凝练,既突出主题,又引人启迪。

比如:《人民日報》——《家长这份大礼“干干净净”,却让校长老师特意上门“回礼”》这条新闻。内容是家长将学校周围打扫的干净,标题运用“干干净净”这个成语,准确凝练的突出了这位家长的这份大礼是什么以及做的程度,引导读者准确把握新闻的内核。

3 新闻标题的修辞手法应用

修辞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使用修辞手法,能够使新闻更具体形象,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冲击感受。

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读者对陌生的东西快速熟悉起来,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例如《石家庄日报》刊登的新闻《体坛巾帼美如花:郭晶晶华贵牡丹罗雪娟带刺玫瑰》,将郭晶晶和罗雪娟这两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女运动员,比喻为两种美丽的花朵。

合适的对比也能体现新闻的“冲突”,让新闻具有更高的可读性,深刻揭示新闻事件中出现的矛盾和利益关系。以《南方周末》刊登的《农民卖鲜红的血,血站赚黑心的钱》为例,标题将农民与血站不同的做法,用“红”与“黑”两个颜色对立放置,强烈的反差凸显了新闻的内容,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

此外,对偶也是新闻编辑比较常用的标题制作方法,通过短语或句子的对称排列,突出词语、事件的节奏感,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以《新民晚报》刊登的新闻《赠一盆绿捎一片春,速递公司佳节送绿忙》为例,新闻报道的是上海速递公司新春佳节穿街走巷,速递枝叶茂盛的盆栽小树,把点点春色播撒到千家万户的消息。标题简洁灵动,且富有意境美。这种新闻标题借助修辞手法,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因为标题生动、形象、视觉冲击性强,既能充分表达新闻事实,又容易被读者接受。

都市报这种类型的报纸新闻制作应趋向通俗化。都市报受众大都是普通的市民,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欣赏水平有限,因此,阅读需求趋向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这就要求在标题制作上,浅显明白、平实通俗、口语化、真实性、趣味性、阅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人情味。

4 新闻标题用语要接地气

新闻阅读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使用方言不仅语言简洁,更是平易近人、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地域特点,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简单明了的明白新闻内涵,更深化新闻内涵,提高了新闻传播的价值。例如《沂蒙晚报》曾刊登新闻:《伊拉克二号抖出猛料(引题),老萨差点捣鼓出原子弹(主题)》,“捣鼓”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方言,“捣鼓”有研究的意思,但却显得不那么受重视和正规,在感情色彩上也显得更加随意。该标题使用方言,将那种调侃的意味表达地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真正内涵,也从直接感官上对新闻产生了兴趣。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是简单明了。“读题时代”中,读者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在快节奏的休闲时刻,人们愿意去读一些简单明了、实实在在、一目了然的标题,因此,记者和编辑们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要提炼出最优价值的信息放在标题中,最高效率地打动读者。例如:《全球经济二战后今年首次负增长》,标题文字简单明了,让读者一下就明了了二战后全球经济恶化的情况,省略了不必要的信息来源和不必要的讨论,减少了读者阅读的干扰信息,使读者更易抓住核心。

5 新闻标题用语要紧跟时代步伐

现在许多流行词、流行歌曲、电视剧里面的经典歌词、经典台词深受人们的喜爱,家喻户晓,将其运用到标题中,使其具有趣味性。读起来眼前一亮的感觉,拉近了与人们的亲近感。例如:《凤凰网》刊登的新闻《医保卡“打酱油”是怎么炼成的》,标题运用了“打酱油”这个网络流行语,“打酱油”流行时拥有了新的内涵,即表示自己与某事无关,同时,引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表示严肃性,二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医保卡与人们密切相关的证件,明确的看出作者是持以否定的态度,同时,三者结合在一起又具有趣味性,极大的吸引了读者。

都市类的报纸,面对大千世界,文化水平千差万别,阅读需求各异的读者,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要善于运用地方方言、口语,充分发挥新闻阅读地域性、亲近性的新闻特点,来描述新闻事实、新闻报道,获取他们心理上的认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另一面,面对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要用平实、简单明了的新闻标题,阐述新闻事实,更符合“读题时代”的阅读需求。

6 结论

综上所述,党报不受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因素的制约,直接服务于政府机关,受众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新闻宣传倾向于政治思想,比较严肃,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提高标题的文化内涵,在记住新闻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之美。都市报最主要的是吸引读者的眼球,由于受众为普通大众,文化水平有限,因此,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首先要便于读者的理解阅读,通俗易懂,其次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更易吸引读者,最后,还要具有人情味,利用读者亲近性、人情性的心理特点,吸引读者的阅读,总之,根据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报纸类型,制作不同的报纸新闻的标题,精准定位,把自身的报纸标题做得更有特色、更有品味,在“读题时代”吸引更多的读者驻留。

参考文献

[1]徐淑英.如何让新闻的“眼睛”更有美感[J].青年记者,2018(14):69-70.

[2]周建亮.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党报新闻传播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8,10(13):26-27.

[3]陳珂,臧海亮,胡严文.“工匠精神”与青岛知名企业品牌培育的研究[J].东方论坛,2018(4):12-17.

猜你喜欢

纸媒新闻标题新闻传播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保持开放心态,探索新媒体营销新形式
我国纸媒转型突破方案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