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当代价值

2018-11-15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劳动力马克思

■章 义/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马克思人口理论

(一)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人不仅是生产主体也是消费主体,一方面人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人也需要消耗物质资料。社会特定生产方式所决定了其人口的存在和发展,这也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人口理论的起点。人类社会必须依靠生产来维持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关系上的统一。根据马克思人口理论,指出人口的变化是属于社会现象的范畴,它受到客观自然条件以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并受到政治、教育、军事等具体制度的制约。“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1]因此,认识马克思关于人口的理论,要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为出发点,把人口规律看作不同历史条件不断变化的产物。必须要结合一定生产条件下所处的生产关系之中来研究人口理论。

人类社会的组织生产必须建立在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的一般条件,也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此外要进行有效和规模的生产,必须形成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与协作,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则是其物质前提,他指出:“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同样,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2]马克思所指的人口密度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交往的加深,物质生产对于人口密度的要求则会不断下降。

(二)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规律

由于人口是由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口也应该具有其特定的规律。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本积累增加。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表现为以最大限度的榨取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也要求资本家必须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让尽可能少的劳动力去支配更多的生产资料。这必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3]

马克思阐明了在资本主义如何产生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同时进一步指出了这些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的作用。首先,相对过剩人口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到程度,工人们迫于社会生存的压力,只能承受资本家更加严苛的剥削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社会就业压力使工人必须付出比原来更多的劳动。其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满足资本不断扩张或收缩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条件下,这些过剩人口可以适应资本不定时的劳动力需求。

(三)社会发展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口的流动性

社会生产的发展,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社会生产对于工人自身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资本家不再使用传统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的方式。此时取而代之的则是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这就意味着不能从人数和规模上来剥削工人,资本家将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雇用工人的劳动技能素质上。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工人不得不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人口的流动,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使原本农村人口转变成为城市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人口过剩的趋势。

二、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越发突出,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大量结构性失业和下岗的问题。面对社会竞争和当前的就业压力,劳动者自身要提升劳动技能,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仅仅着眼于公有制经济岗位。同时政府要不断调整完善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开拓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引导就业者积极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就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机制,逐步规范劳动力市场行为,大力打击非法用工和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安全稳定的劳动环境。

(二)指明当前人口发展问题和解决途径

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的发展必须不能完全脱离物质资料的生产应当与其相适应。我国当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等人口问题,面对我国当前庞大的人口基数,应该继续贯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总体数量,通过对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与实施,可以进一步改善人口比例与结构失调的现状,改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有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保证将来人口结构均衡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92.

[2]马克思.资本: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1.

[3]马克思.资本: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92.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劳动力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