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纨的生存之道

2018-11-15武振宇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诗社贾府生活

■武振宇/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纨者,完也。”从李纨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缺点。她恪守封建道德,正值青春为丈夫守节;她自荐为诗社社长,与姑娘们谈诗论文,评诗公正决断;她以德示人,与人为善,时而表现出正义感,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赞。但是严格生活在伦理约束下的少妇何尝没有人的炽热情感呢?为了尽一个寡妇的本分,做道德操守上的标杆,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清心寡欲,自甘寂寞。与此同时,她却又能在诗社中开辟出一方天地,尽展才能,一扫“槁木死灰”的心理状态,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了一种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相对理想的生活状态,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安分守己,懂得节制情感,与世无争

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信奉“女子无才便有德”,给李纨读的都是《女四书》、《列女传》这些宣传伦理道德的书,她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使她具有了根深蒂固的操守观念,她的行为便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进行。而且她深知在贾府这样的家庭中,一个年轻寡妇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人说三道四,为了丈夫的名声和儿子的前程,她必须谨遵闺范。按理说,作为一个为贾家延续了香火的大少奶奶,李纨更有资格、也更应该发挥她在家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事实上,她对整个家族的事务却是不闻不问。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她应该有不浅的才干,从后来办诗社也可以看出在管理才能上她并不缺乏与王熙凤抗衡的资本,不争是因为她的志向不在于此,只想安安稳稳地生活。贾母说“他有的时候是这么着,没的时候他也是这么着,带着兰儿静静儿的过日子”,足可见其不问世事。搬入大观园时,她选择居住在“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稻香村,置身于清净古朴的田舍风光之中,杜绝华丽,清静自得。她的穿着也十分素净。第四十九回中,众姐妹在外赏雪景,“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哆罗呢对襟褂子”,她用深沉的青色将自己包裹起来,不显山露水。

李纨选择的既是一种安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安分守己的生活使别人没有议论她的话柄,避免了“寡妇门前是非多”,同时也得到贾母王夫人等长辈的垂怜,月钱同王夫人一个等级,比王熙凤还高两倍。邢岫烟和李纹李琦来到贾府时,“贾母王夫人等因素喜李纨贤惠,且年轻守节,令人敬服,今见他寡婶来了,便不肯叫他外头去住。”在为王熙凤过生日要凑份子时,李纨说出十二两银子,贾母赶忙说她“寡妇失业”的,就替她出了这钱。其实按照王熙凤的说法,李纨的月钱加上园子里收租子,还有年终分例,收入颇丰,她的日子应该过得相当滋润,这十二两银子对她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虽然情感缺失,但是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关怀使她享有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她的默默和低调让别人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对谁是一种威胁,从而避免了在明争暗斗的贾府中卷入血雨腥风的斗争。这些使她免受外在的威胁,满足了生存需求。

二、在可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李纨的行动受到很大限制。但她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点燃了生命的火把,尽可能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为别人的生活增添了光亮。

身为长嫂,李纨常细心地关心弟妹们。第四十九回,当大家误以为宝玉和湘云要吃生鹿肉时,李纨赶忙出去找到他们嘱咐了一番。当知道是烤着吃的时候,才放下心来,还提醒他们小心割伤手。话虽不多,慈爱之情尽显。身为主子,她常关心下人。平儿无辜受到贾琏和王熙凤的打骂,委屈无处诉,哭得泪人一般。李纨把她叫到自己房中加以宽慰劝解,还在后来请王熙凤当监社御史的时候一反平时敦厚之态,戏谑凤姐,为平儿出了一口恶气。

李纨的创造性的真正展现是在凝聚了她心血的诗社中。原是探春诗性偶发,提议成立诗社,对此最乐此不疲的却是李纨。她虽自称不会作诗,却以“序齿我大”为由,自告奋勇担任社长,订立了全面周密的纲领,诗社的宗旨、活动计划、时间地点、人员选定、赏罚制度全部确立,组织活动开始有章可循。一项不善言辞的李纨这时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话有条不紊,言简意赅。她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责任感对待诗社的一切活动,每到社日都会先提醒大家,在评诗时公正果断,宝玉迟到也依例必罚,取梅花的“雅罚”又别出心裁。在诗的国度中,她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她的生命焕发出青春的光芒,大观园的姑娘们和宝玉也有了一方宽松自由的空间。

李纨是一个有修养的成熟女性,她“大胆而又谨慎地利用了封建家长给予她的合法身份,积极的参加、有效地支持掩护了一个又一个严重违反封建礼法的活动”。但是她知道把行为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第六十三回,家长们不在,姑娘们瞒住了查夜的管家,借宝玉生日之机,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摇签取乐。身为长嫂的李纨非但不制止反而带领少男少女一起参与狂欢,从封建礼法的角度看,她这种行为的性质是十分严重的。黛玉故意发难,向她问道:“你们日日说人家夜饮聚赌,今日我们自己也如此。以后怎么说人?”她笑答:“有何妨碍?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没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一边表明此事无碍,大家尽情玩乐,一边又表明这种活动只能有节制的在节日期间举行。既不扫大家的兴致,又起到了引导作用。她的这些作为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又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也增进了与大家的关系。

三、目光长远,居安思危,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李纨居身贾府,虽不参与内部事务,却事无巨细地留意着家中事务。第二十七回,因凤姐让小红给平儿捎话,小红回来以后将错综复杂的几件事报告的清清楚楚,凤姐见她口齿伶俐便想收为干女儿,小红笑她认错了辈数,凤姐因为不知就里便觉得奇怪。这时李纨笑说“你原来不认的他?他是林之孝的女儿。”凤姐明白以后又埋怨让林之孝家的给她挑丫头时把自己这伶俐的女儿送来,李纨又笑道:“你可是又多心了。进来在先,你说在后,怎么怨的他妈?”连当家的大奶奶都不认识管家的女儿,看似不闻世事的李纨却深晓之,连进府时间都知道的清清楚楚。从这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就可以看出她对贾府的事务十分关切,大小事情都心知肚明。当贾府的家势日渐衰落之时,她必定日渐察觉并有所准备了。月钱,园地收租和年终分例足可让吃穿不愁的李纨攒下一笔不小的积蓄,况且我们从未见过她在吃穿用度上有什么奢侈的迹象,攒下的这笔银子必将在贾府彻底败落以后发挥作用。虽不能让二人丰衣足食,至少能在流离失所时一解燃眉之急。

丈夫早逝,李纨唯一的寄托是她的儿子贾兰,未来的准备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儿子的培养。第二十六回中,年幼的贾兰便知道在不念书的时候练习骑射,与宝玉的玩世不恭形成鲜明对比。小小年纪怎能有如此觉悟,必是母亲长期的教化所致。第七十八回,贾政和幕友们谈论寻书之胜时,贾政叫来宝玉贾兰贾环三人作诗,只有十二三岁的贾兰首先做出,引得众幕宾大赞,发出“家学渊深真不诬矣”的感慨。由此可见李纨对儿子的精心培养。“凤冠霞帔”极有可能是贾兰功成名就后李纨母以子贵的情形。尽管最后难逃无常的悲剧命运,但有“凤冠霞帔”的经历也是她数年“为之计深远”的结果。对未来的深远考虑和有所准备使李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贾府大厦倾的时候随之覆灭。

李纨既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典型,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她有被压抑的苦涩和无奈,也有焕发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在牢笼一般的贾府中,她默默地隐藏自己,清心寡欲不问世事。她最大程度的在不违背封建道德的条件下为自己单调的的生活着色,为保护自己和儿子做出了巨大努力。等到该到的明天到来,贾府人亡家散,繁华落尽,她一定能在倾尽多年心血造就的保护壳下独善其身,以一贯的从容安然离开。是的,她一定做得到。

注释:

①季学原.诗与梅:李纨的精神向度[J].红楼梦学刊,1998(2).

参考文献:

[1]季学原.诗与梅:李纨的精神向度[J].红楼梦学刊,1998(2).

[2]胡文斌.桃李春风结子完——李纨之“纨”[A].红楼梦人物谈——胡文斌谈红楼[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杜奋嘉.深埋于心理底层的情愫——论李纨评价的一个盲点[J].红楼梦学刊,1995(2).

[4]闫红 .李纨的期待[J].安徽文学,2006(7).

[5]李珊,李荀华.试论《红楼梦》的陌生化创作策略[J].中国文学研究 ,2011(3):12~15.

[6]李珊.李纨之妒心议[J].青海师专学报 ,2000(1):41~44.

猜你喜欢

诗社贾府生活
《红楼梦》中贾府的男子教育
刘姥姥的知恩与贾雨村的不义
贾府的“吹哨人”
浅析焦大之骂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