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路径探析

2018-11-15杜茜茜新疆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主义小康社会

■杜茜茜/新疆师范大学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率先完成了机器大工业的生产,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强大的革命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丰富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技革命条件下产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从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实践中得到了经验和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在科技革命条件下发展的进程

科技革命不仅改进劳动者的生产工具,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曾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科技革命条件下创立、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随之呈现出的是相对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相关领域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通常认为,至今一共发生过五次科技革命,包括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最早在16-17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的诞生,18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等等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19-20世纪以及20世纪中后期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世界格局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预计第六次科技革命也即将拉开巨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领域的伟大发现以及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才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①。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创立的。“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的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②

(二)马克思主义在科技革命的发展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技革命发展的过程中创立,是产生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矛盾运动基础上的一门科学。马克思曾用促成社会革命的例子,即蒸汽机和电力技术革命,将科学技术对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作了充分地肯定。

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都一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工场从手工业生产逐渐过渡到机器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其次,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构成和社会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改变,深深地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使马克思认识到,生产方式产生的任何变化都能引起社会变革。虽然,先进的生产力给资本主义国家带去一些发展经验,但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体制远远优于资本主义,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的实践,我国不仅学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还拥有了许多自主创新的技术。如今,中国不断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中国也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二、新科技革命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曾面临挑战

新科技革命在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方面均造成影响,尤其是一些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发展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必须要重新调整发展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最终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

(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要求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地探索

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机构的升级,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次不可错过的发展机会。然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因固步自封,阻碍了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响应科技革命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最终,国家综合实力日渐提高。而以苏联为首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在执行经济政策时,难免遇到国家政治利益的干扰,致使资源难以实现合理配置。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实行分割管理,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加之,一些工厂的设备生产效率低下,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短时间内也无法做到及时转化,制约了经济运行的速度。

加之苏联长期以来就将重工业和国防事业的建设视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秉持“重军抑民”、“国防优先”的基本原则,③结果导致其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缓慢,造成了居民的消费品的供应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滞后反过来也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上的一种不良循环。由于苏联的经济背上了十分沉重的枷锁,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也只能望其项背。最终,从经济的问题蔓延到政治的问题,导致了危机的全面爆发。无论实行怎样的发展模式,只要是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会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之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怎样的生产关系,都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之,生产关系将会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必须要积极融入,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调整,不断地探索,才能走出困境。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得到了确立和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只能由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新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必然引起生产力诸要素和经济结构的变化。”④这些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生产,能减少单位商品所消耗的活劳动,增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由此带来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容忽视。其次,劳动者结构随着劳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劳动者在生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己经无关体力的消耗和技术的熟练程度,由于计算机的问世,整个机器体系由量变走向了质变,不仅延长了人的手臂,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而且部分代替了人脑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着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最后,面对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资产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及保护其根本利益,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就迫使资产阶级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不触及其根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出局部的变革与调整。

这些变化表明科技革命的兴起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客观上也维持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给社会主义国家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三、新科技革命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不断发展与完善

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总结了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错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许多经验和教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理念,为我国在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⑤这是习近平站在战略高度对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的战略选择,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为祖国的各项事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目前,我国基本国情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要使科技革命的优秀成果直接作用在社会生产力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整体的提升社会生产的发展,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

新科技革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扶贫脱贫工作有现实意义。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大约有七千万之多,如果贫困地区没有实现小康,就不算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因此,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肩上的责任还很重大。想要实现扶贫对象的脱贫,保障他们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这些目标,除了政府部门的扶持,更要发挥科技革命的先进作用,而“大数据、农业信息技术和智能农机装备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⑦我们要积极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向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的提升。

其次,体现在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对自然界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们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当前,生态和能源方面的科学技术正向着绿色低碳、智能、高效方向发展,我们要摆脱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的、低端的产业发展方式,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需要利用高新科技提升生态资源的使用效率,珍惜我们的绿水青山。

总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依靠科技手段的创新,还必须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科技革命关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积极应对新时期不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完善,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领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3.

③左凤荣.苏联走上军备竞赛之路的原因与后果[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5).

④田文.试论战后技术革命与资木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2).

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9.

⑥本书编委会.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

⑦潘教峰.科技革命与我国战略选择[J].时事报告,2017(0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孙玮霞.论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李磊.习近平新科技革命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7(02).

[6]王继涛.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7(2).

[7]黄瑞雄.当代科学技术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5).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主义小康社会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