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弗洛姆人性异化的视角: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2018-11-15向佳莉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弗洛姆人本主义异化

■向佳莉/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的哲学以人为中心,在人本主义哲学体系中,人就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这一体系是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最伟大的传统。弗洛姆对此做了一个明确的理论定位: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弗洛姆认为人本主义,就是指每一个人身上都体现了全部的人性;因此,只要是人所具有的也是每个人都所具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社会努力的目的与准则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本主义。它是一种把人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放在中心地位,突出人的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人不仅是作为个人而且还是作为创造历史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每个人在其自身之内都怀有全部的人性。

一、人之本性的确证

关于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之类的研究一直倍受学界关注,并且也有不少人本主义学家常喜欢引用马克思之语。弗洛姆说,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也可以译为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然而,人的本性等同于人的本质,这和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形式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弗洛姆在引述马克思这一著名表述时,有意的删除了后面这句话,并强调自己所引述的是来自老年马克思《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却是为了说明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所阐述的“人的本质”的思想在老年马克思时期同样具有,并在其一生思想中具有连续性。众所周知,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最重要的哲学确证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并在无情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逻辑,强烈反对主张超历史的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学说。很显然,弗洛姆将两种根本异质的东西同一起来,直接颠倒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关系的历史定位。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永恒的一般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非本质的暂时的东西。可见,从深层次来看,弗洛姆并不是很赞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而事实上,弗洛姆对于这一问题也确实是另一种回答,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存内部固有的矛盾,由此产生了弗洛姆所述的人的生存的二律背反。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对人的考察,我们可能看到更多的在解释人的社会属性,弗洛姆肯定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性的感性自然存在和属性,他认为这是一种人作为生命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对人来言,是一种无法改变和选择的“无声的类”。历史告诉我们,否认人的自然存在,必将受到历史辩证法的惩罚。我们不仅要反对费尔巴哈这种将自然关系视为人的本质的逻辑,而且我们还要在某种程度上确认,相对于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存在和社会属性是现实人更重要的“本质”。

二、弗洛姆的异化观

(一)异化就是对生产性的否定

弗洛姆不论是在论述人之本性的潜能实现,还是在引述青年马克思笔下那种兼备创造性和生产性的劳动,表达都是认为在当今现实历史存在中,人类从来没有实现人的抽象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丧失,也即是人的生存失去本真性的生产性,这就是异化。

“离开生产性的否定的概念,即异化概念,就不可能充分地理解关于能动的、生产的、以其自己的力量把握和包摄客观世界的人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同时又不断异化的历史。社会主义概念就是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如果人回归到他自身,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这句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异化理论有所异质。从霍布斯、费希特到黑格尔,再经过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人在存在论上展现深刻的本体自反性或敌我性正是经典异化理论的核心,异化的核心也亦指主体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却反倒为这一自产的对象化力量所驱使和支配。如黑格尔所描述的绝对观念在自然物性中的物化“沉沦”,费尔巴哈关于人所创造的作为自己类本质异化的上帝以及青年马克思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这些都是离开生产性否定的异化表现,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即使在青年马克思那里,异化也不是对能动的生产性的否定,而是人的存在关系的根本性颠倒。

(二)异化是人作为客体的主观感受

在弗洛姆这里,经典异化逻辑在人本主义中发生了变形,即从存在论上的类本质转换成个人的主观感受。首先,异化的人当他在把握世界的时候不能体验到自己是发生作用的行动者,反而觉得世界对他来说非常陌生。异化的人总是作为客体站在他之上,并与他相对立,即使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对象。总之,异化是人作为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的、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显然,弗洛姆的异化含义已经发生了质的不同,他所谓的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自己与这个世界渐渐疏远,异化的个人与自身相脱离,在异化的活动中,我们并非是异化的主体,而是活动的结果。其次,弗洛姆在《旧约》中以“偶像崇拜”加以说明异化为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在这种由自己创造出来的事物的崇拜中,人的生命力量可悲地被出自己之手的“物”所吞噬。人把自己的力量转移给偶像越多,崇拜越深,他自己就会变得越加贫乏,也愈加依赖于偶像。因此,在这里可以说异化的事实就是,人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自身力量及其丰富性的积极承担者,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依赖于自身以外的无能之物,他将永远把自己生活的意义投射到这个“物”上,人只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人”。弗洛姆的这种异化表现不仅在偶像崇拜者这里得到解释,同时,异化也出现在“爱”、“语言”等中。

(三)现代异化的本质: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异化

首先,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弗洛姆认为,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早已成为了“两种抽象物,或者“两个活机器”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比如,资本家利用工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售货员好心搭讪顾客销售更多的商品,老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需求实现自己的经济需要。“每个人都被当做一件商品,他之所以总是被别人友好的相待,这是因为他即使现在无用,但可能以后会有用。”对此无处不在的异化,在弗洛姆这里变成了庸俗的泛异化现象。其次,是人的自我异化。弗洛姆认为,在今天的市场活动中,人们不再自信的感到自己是一种积极的因素,也感觉不到自己是人类创造性力量的承担者,他恰恰与这些力量相异化。今天的个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种使用价值的物品”,他所体会到的自我感觉并不是来自作为一个充满着爱和思想的积极行动者所带来的,而是依赖于他的外在的社会经济作用的内在推动实现的。

三、弗洛姆评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这就是人应该具有的本真生存状态。而弗洛姆认为,在尚未发生异化的劳作中,人的本质应该是这样的:“人不仅作为一个个体、而且作为族类的存在实现着他自身。和黑格尔以及启蒙时期的许多思想家一样,马克思也认为,每个个体都表现出族类,表现出作为整体的人性,人的普遍性:人的发展导致他的全部人性的显露。”但是历史的发展,却改变了我们理想化的人类世界。随着私有制和分工出现,劳动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发生了异化,劳动不再是劳动者的本性和类本质的一部分,而是表现为一种被动无奈的生存选择方式。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弗洛姆认为他主要表达两层意思:其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过程中,人与其自己的创造力相疏远;二是人自己的劳动对象变成了异化的存在,最后还要被他实行统治,变成不以他自己为转移的力量。在此,弗洛姆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深层次认识是比较吻合的,但也有延展和发挥。如弗洛姆还认为异化造成了一切人的自身价值的贬低,“他们不是生产地和世界发生关系,把握他的全部实在,并在此过程中与它融合为一”。这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弗洛姆认为异化了的人相信他已经成为自然界的主体,但不幸的是,自己却逐渐变成了物和环境的奴隶,变成了世界软弱无力的附属品,而这个世界同时却又是他自己的力量的集中体现。弗洛姆关于这种表述却是独到精辟,即使是青年马克思也很少有这样抽象的关系论说,而且他的异化观也是主要集中在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抨击上。第二,“不仅物的世界变成人的统治者,人所创造的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变成了他的主人”,这是弗洛姆思想的发挥和亮点。他认为劳动异化的实质绝不仅仅只是抽象的“物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还在于工人劳动者劳动活动异化以及作为这种劳动物化结果的资本统治。同时也看出马克思关注的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异化。第三,“异化了的人不仅同其他人异化,他还在自己的自然品质和精神品质方面跟人类的本质、跟自己的族类存在异化”。这里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说的是人与人的劳动关系异化。

弗洛姆认为劳动是一种获得金钱的手段,根本不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的活动,根据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来说,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而非“乐生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是一个被动剥削的劳动者,他们只是资本雇佣机器的一个部分,这种作为机器部件的性质决定了工人的作用和本质。弗洛姆在这里对人的劳动认识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是正确的,这也是人本主义理论家们思想共鸣点。

总之,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是他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个重要逻辑构建和出发点。关于人的概念就是他整个理论诉求的核心和目的。如果绕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观,弗洛姆为我们开辟的一个新的视角,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并且义无反顾地指出,异化无处不在,这将是我们研究异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思考拓展点。弗洛姆对人性、人格、以及人的本质的研究结合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将人的这种生存状态称之为现代社会的深层异化。但是,由于弗洛姆对经济学关注不是很深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将他的理论逻辑放在历史的视角上看就不免存在着一些非科学性。他只是停留在社会表层和人的生理现象上,几乎很少将这些“异化”现象从人的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中寻找。所以,对于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研究,我们应该本着一种辩证的眼光,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中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弗洛姆.自为的人[M].万俊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弗洛姆人本主义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走过独木桥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论爱之人:弗洛姆
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变革
不乐多冤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