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18-11-15周晓明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政民族

■周晓明/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一、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其多数主要来自我国边缘民族地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

(一)心理素质弱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不同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由此所产生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也各不相同。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离开自己熟知的人文环境,与各民族学生在环境开放的高校一起生活和学习,来自各民族间的文化及行为的交流、交往和交融极易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种不适应,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波动,出现迷茫、无助、孤独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整体经济情况相对汉族大学生来说较差,家庭人口较多,负担沉重,部分学生甚至需要依靠政府各类补助才能维持学业。经济上的负担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许多精神压力,容易引起自卑、焦虑等情绪,使其出现不愿与他人交流,沉迷于个人世界独来独往等行为,无暇顾及思想政治及其它课程的学习。

(二)学业差距大

升入大学前,由于各地少数民族大学生侧重专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前期的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限,学生对时事政治及思政知识的了解甚少,造成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是针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限,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度不够,导致对这门课程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此外,少数民族学生能顺利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享受了我国对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他们与汉族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基础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大学课程里除了学习通识课程外还得学习专业课程,另外更要兼顾素质教育的内容,这些使得原本就基础薄弱的学业困难增加,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不稳定性随之增加。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民族人群中的优秀份子,其思想觉悟的高度和政治站位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党的建设与发展,关系着我国民族工作的成效,制约着社会的稳定。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不管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自身前途还是从国家民族工作来说都具有巨大价值意义。

于个人层面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能够提高其思想觉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社会主义责任感,为个人在人生事业道路的发展上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使其较为容易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民族人才代表。从而更有利于其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和谐安定作出积极贡献。

于社会层面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群众的优秀份子及代表,大多数学生将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从业原则而选择个人的就业方向,他们是家乡少数民族群众的先进榜样。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成长为党的建设者和代言人,有利于在群众中树立榜样并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其言传身教将成为推动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的鲜活实例及中坚力量,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和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三、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关注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高水平人才的前沿阵地,必须调动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复杂、难度大,必须站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角度上统筹安排,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情绪调解和心理辅导,帮助其尽快走出负面情绪,恢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发挥学生组织的有利因素,引导少数民族同学积极加入各类学生社团,参与学生及学校的各类学生活动及日常事务管理,打破学生自我封闭堡垒,扩展学生社会交往边界,建立并畅通少数民族学生情绪宣泄的良好渠道。建议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组,安排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各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想法,对于心理压力过重的学生予以及时干预和开导,帮助他们排解困难。学习组的形式有助于来自各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互相交流沟通,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在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放下心理芥蒂,养成开朗乐观、活泼友善的性格。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动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想动态差异性较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教师单方面传授和讲解知识为主,口号式的宣讲难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应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依托学校环境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清明节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赴当地烈士陵园扫墓、“国防日”爱国演讲、“校园民族风”少数民族民俗表演等,以此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育其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其次,要全面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的思想,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的引领地位,全面提升课堂的育人功效。其三,要全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尤其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亚鲁王》《江格尔》《刘三姐》等文学及文艺作品的育人功能,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党的民族政策,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自我反思和教育。

(三)调整师资队伍,树立教育特色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特点摸索出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一方面,建议高校设立少数民族德育工作组,积极引入少数民族师资力量以扩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思政教师的培训,聘请统战委员和民族学,心理学专家对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深化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把握。提高少数民族教师在队伍中的比例,丰富教师的民族知识和民族情感,增强教师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黏合度。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当地政府的民族事务工作机构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如开展讲座会、恳谈会、少数民族学生进社区等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社会适应,听取少数民族学生的建议,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认同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此外,还应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统筹建设和管理,着力第二课堂内容的设计,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外实践,并发挥其在思政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使第二课堂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四、结语

打破传统的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总结历年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经验,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出发确立适宜的教育方法,克服刻板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用贴近少数民族学生心灵的方式进行启发和指导,形成特色。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因人因地制宜,革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路径。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思政民族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