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与四大名著

2018-11-14郭泰鸿

杭州 2018年40期
关键词:罗贯中施耐庵红学

文 郭泰鸿

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四大名著都相关联,这既有历史的巧合,更有文化的必然,是杭州文人集聚、文化沉积的一种体现。

杭州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山西太原人,也有说是浙江钱塘人或山东东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元代中期,杭州逐渐恢复国家经济文化重镇的地位,很多北方文化名人,如关汉卿、郑光祖都曾南下搬迁到杭州。约1345年,罗贯中随父亲来苏杭经商,但他对做生意没有兴趣。在父亲的支持下,居住杭州读书,约1355年离开杭州。

杭州与《水浒传》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江苏泰州兴化人。也有籍贯在杭州的说法,比如与之相距两百年左右的明嘉靖高儒《百川书志》认定《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明嘉靖郎瑛《七修类稿》认定“钱塘施耐庵的本”。明万历胡应麟《少1366年,又回到杭州,开始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吴大帝孙权,吴郡富春(浙江杭州富阳)人。富阳至今尚有天子岗、雄瓜地等古地名传世。东汉末,孙权父亲孙坚、兄孙策起兵江南,建立吴国。政治上,立国凡58年,魏蜀吴三国中最长;军事上,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成规模、有战功的水军,并凭此实力,派兵经略夷洲(台湾),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第一室山房笔丛》认定“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

施耐庵1331年中进士后,曾在杭州为官三年(一说两年),后到苏州创作《水浒传》。施耐庵平生事迹,记载极少,所以历史上有人推测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次派遣军队到达台湾;经济上,开发东南,拉开了长江下游近两千年的发展序幕,推动江南由蛮荒之地变为富庶之地。

国内孙氏后裔最大集居地是富阳龙门镇,现在已是著名旅游胜地。龙门镇的孙氏、富阳场口镇的曹氏后裔集居地、富阳渔山乡的刘氏后裔集居地,其族谱记载,都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生活在杭州一带。也有人认为他很可能是一个专门为钱塘瓦舍书肆的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他就是一个编说皆备、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后弃官为文去了苏州。

《水浒传》故事中,特别是在征讨方腊的战役里,几乎涉及杭州所有县市区的名字,卢俊义率领的偏师自临安出昱岭关打到安徽歙县,再由歙县回攻淳安,两面夹击方腊,最终因种种原因,寡不敌众,归于失败。文中引用杭州老地名特别多,也特别准确。108位好汉有21位死于杭州,如张顺战死在涌金门,鲁智深、武松、林冲均殁于六和塔(六和寺)。小说中使用杭州方言500余处,儿化音随处可见。

施耐庵与罗贯中,都在张士诚麾下任过职。施耐庵1353年、罗贯中1356年进入张的部队,但都任军职不久。在学术上,施耐庵与罗贯中曾师徒相称,在军队里,他们则是同事相处。所以,《中国文学史》认为,《水浒传》由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整理成书。也有人认为,《水浒传》前70回由施耐庵所著,后30回由罗贯中所著。

杭州与《西游记》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江苏淮安人。也有人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自幼家贫,但生性聪慧,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这奠定了他创作《西游记》的基础。1566年,吴承恩出任长兴县丞,此前曾在杭州居住三年。地址在今天的上城区十五奎巷老市委党校前的道教玄妙观(明代叫紫极宫)。

在南宋时,就有很多说唱艺人在杭州瓦舍书肆说唱《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了元代,更是出现了《西游记评话》《西游记杂剧》,正是在这一类初级版本的基础之上,吴承恩在玄妙观创作了《西游记》。

杭州与《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是谁至今众说纷纭。自俞平伯胡适之后,红学主流认定曹雪芹为作者。曹雪芹,江苏南京人,祖籍辽宁铁岭。

这个认定最大的问题是:曹家1728年被抄家,当时曹雪芹年仅4岁或13岁。在这个年龄以他少年之后“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经历,怎么可能写得出宁国府荣国府那般花团锦簇的贵族大家庭繁华生活?没有经历,只靠长辈口述去了解那段历史,也不符合脂砚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的批语。同时,也没有见到曹雪芹此外与《红楼梦》水平相仿的诗词文章。

所以,土默热教授考证认为,《红楼梦》作者应当是比曹雪芹早60年左右的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洪昇,并且提出了红学十论,直接认定作者是洪昇。土默热教授还列举了小说与杭州实际的种种比对:比如城西与西溪,天竺国灵鹫山与天竺寺灵鹫峰,灵河边三生石与杭州法镜寺三生石等。

洪昇是钱塘(浙江杭州)人,一生创作多多,现存六部著作、五套散曲,原作散佚、仅存篇名的九部。40多岁时创作与《红楼梦》相仿的《长生殿》,其第一稿《沉香亭》就创作于杭州。就文学造诣和生活经历而言,洪昇作为《红楼梦》作者没有任何问题。

历史考证,很难有定论。但这么多的内容相合,这么多的作者相契,很难以一个“巧”字来概括。土默热红学虽不能定于一尊,但作为考证有据、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了。

红学大师周汝昌曾说过:“见诸笔端的红学,端以杭州一带为发祥地。”当代著名红学家徐恭时也说过:“红学始盛于浙西。”作为杭州人,当然希望土默热红学成为学界的共识,但作为读者,我同样希望学术界能够针对土默热教授的学术观点提出针锋相对的辩驳意见来,以使我等读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猜你喜欢

罗贯中施耐庵红学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20世纪上半叶加拿大《大汉公报》“红学”资料钩沉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剑胆琴心向《三国》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无巧不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