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40年:走创新驱动之路 铸创新活力之城

2018-11-14陆立军陈丹波

杭州 2018年40期
关键词:党代会杭州市杭州

文 陆立军 陈丹波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获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城市、全球国际会议目的地百强城市等称号,连续14年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首,其“秘诀”就是坚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勇走创新之路,建设创新之城,喜结创新之果。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这是对杭州长期以来坚持创新发展的充分肯定。

发展思路创新,明晰目标方位

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始终坚持以自身实际和时代变化不断拓展、创新发展思路,呈现出与杭州经济社会实际相符的螺旋式提升之势。历次市党代会所确立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等,清晰鲜明地展示了杭州发展战略的创新轨迹。改革开放之初,1983年11月召开的杭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杭州,成为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形成以杭州城市为中心、众多的小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实体。

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杭州经济出现过热倾向,生产性建设结构不够合理,非生产性建设规模过大等突出矛盾,1988年11月召开的杭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通过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施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外向型经济为先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创新性地提出了科技支撑、开放引领、效益导向、结构优化等新思路。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杭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确立了到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1993年10月召开的杭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四、五”发展战略,即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落实人口、土地、环保等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把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和科学技术作为四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全面落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五项保证措施。这是对前期发展战略的极大丰富、拓展和创新,使杭州的发展趋向更加全面、可持续。

20世纪末,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新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兴起、长三角经济圈迅速崛起等环境的变化,杭州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1998年10月召开的杭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依法治市”方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四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新世纪后,针对市场化程度偏低、外向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功能和品位亟待提升等问题,杭州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导向。2002年2月召开的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环境,并确立了“城市化、工业兴市、旅游西进、开放带动、环境立市”五大战略,从而使杭州的发展进入了以城市化为引领的新阶段。

2002-2007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的重要时期,是浙江确立并大力实施“八八战略”的五年,也是杭州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五年,杭州获得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2007年2月召开的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杭州置于世界、中国、长三角的发展中去思考、去谋划,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破解“七难问题”,建设“名城强市”,构建平安、法治、和谐杭州,全力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这开启了杭州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新篇章,也是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理念在杭州的新实践。2008年,杭州在前期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基础上,突出国际化导向,确立了“城市国际化”战略。面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等短板,2012年2月召开的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民生优先、环境立市、创新强市、实业兴市、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六大战略”,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构建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这既体现了2007年以来提升城市品质品味和国际化水平的努力方向,又体现了由“五大战略”到“六大战略”在内涵与外延上的丰富和创新。

↑ 张关春/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牢牢抓住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城市国际化。2017年2月召开的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特色,为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而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杭州提出着力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这使杭州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跃上了新台阶,紧密地与时代脉搏相同步、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充分展现了杭州的时代责任。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潜力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关系,持续推进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深度释放市场主体的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推动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互促共进,形成了“和谐创业”的杭州模式,位列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投资环境最佳城市“金牌城市”榜首。近年来,杭州吸引全球各地的年轻创业者涌入,日均诞生600余家企业、举办10场以上创业活动。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上市企业163家,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居全国城市第4位;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23家独角兽企业26家;全市有小微企业44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361万人,2017年新增小微企业8.5万家,同比增幅达28.4%。可以说,杭州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创业之城、创新之城。

改革开放之初,杭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变革、创新,围绕释放市场潜力、增强企业活力这一重点,从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等方面入手,在工商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和租赁制,对一批大中型企业实行了自负盈亏、放开经营的试点;积极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状况,逐步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格局。这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释放了企业的潜力和活力,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1988年11月召开的杭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明确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股份制试点,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0世纪90年代后,杭州逐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着力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体系;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外”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至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的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了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资源要素日益趋紧、节能减排刚性要求日益趋严、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等新形势,杭州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逐步撤并原杭州市化工、轻工等八个局(公司)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杭钢、杭氧、杭汽轮等大中型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扶持和引导娃哈哈、万向、传化等民营企业形成联动发展格局,推动杭州建立起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重大方针(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017年,市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58.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2%;实现利润总额171.8亿元,首次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16.9%;资产总额达到13867.4亿元,资产总额超过百亿的企业有11家。民营经济继续壮大,2017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61亿元,占全市GDP的60.2%;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杭州有36家企业入围,连续十六次蝉联全国各城市第一位。杭州还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通过创业扶持资金、贷款贴息、科技金融等直接间接手段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海归创业者、科技工作者等在杭创业,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投资促进、投资保障等一系列免费专项服务,对中小企业、新经济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扶持政策,支持建立了许多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小镇等载体。至2017年底,全市众创空间总数达180余家,其中省级众创空间101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20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已连续5年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首位。

↑ 中国人工智能小镇

人才科技创新,开启光明未来

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不断推进人才和科技制度创新,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大步迈进,杭州高新区列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计划,未来科技城和阿里巴巴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三位,人才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成为了一座“创新活力之城”、G60科创走廊“一廊一核多城”总体空间布局的重要节点,被誉为“天堂硅谷”。

①海创基地

②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酒店服务机械人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杭州一直高度重视人才、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83年改革开放后杭州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就指出,实现农业的“两个转变”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强调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1988年召开的杭州市第六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方针,强调使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提出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1992年,杭州确立了“科教兴市”战略,提出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后,杭州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科技强市。2004年,杭州确立了“人才强市”战略,提出要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此后,杭州持续推进人才集聚,狠抓科技创新,培育科技型企业,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按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神和要求,大力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企业。2016年11月发布的《杭州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人才队伍高端化、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开发一体化、人才工作智慧化、人才环境国际化、人才服务精准化,到2020年把杭州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科创中心。为了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创新大平台,杭州着力推进余杭未来科技城、临安青山湖科技城、西湖紫金港科技城、萧山临江高新区、富阳银湖科技城、萧山科技城、滨江科技城等差异化互补发展,尤其是未来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合力打造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已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通过有序引导,杭州努力使人才、科技、信息等成为推动和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动力。尤其是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集聚了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产业,努力突破关键领域技术和核心技术瓶颈,抢占关键技术制高点。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杭州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02-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57.65亿元增长到1605.54亿元,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0增加到2844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3.64%提高到50.1%,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从3400件、1527件增加到75709、42227件。2017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2%;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

猜你喜欢

党代会杭州市杭州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市支援武汉医疗队等6个集体获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状
杭州市西湖区中小学教师作品选登
历次中共党代会的若干亮点与细节
杭州院子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杭州旧影
杭州市萧山区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