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文化馆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无锡市文化馆数字化

当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听上去很有科技感的单词频繁出现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世界已经迈入全面数字化的时代,从顶层到基层,数字化发展的理念正迅速铺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8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互联网+文化”等理念,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作为基层精神文明的引导者,承担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使命的文化馆,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需积极应对,对自身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响应国家围绕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策略,借助于数字化的创新手段来进一步诠释及呈现文化惠民政策,体现文化馆的存在意义。而文化馆如何开展数字化、如何展现数字化的精髓、如何体现数字化的价值,面对这些问题,文化馆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认清现状,明确职能

文化馆的传统定义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但其实它所承担的职能却远远不止于此,从功能上来讲,可以归纳为举办各类文化讲座、艺术展览、普及培训;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指导群众文艺创作,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等;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又有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可以说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而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也是其中的一项职能,在近几年,这一职能的作用正随着社会创新力的不断发展而凸显出来。

文化馆的数字化相较同属于担负文化传承职能的图书馆、博物馆来说,大不相同,由于服务理念及模式的差异,后者更偏向于对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如图书馆的数字化重点就是对文献数据库的挖掘保存利用,以及馆藏文献资源流通的网络延伸服务;博物馆的数字化则偏向于馆藏文博资源的数字化存档和网络化展陈,两者的数字化服务人群指向性明确,数字化服务的专业度相对成熟。而文化馆则不同,根据文化馆的定义和职能属性不难发现,其文化服务的领域及范围要远远大于后两者,其数字化的覆盖面相对也更为广阔和复杂,因此目前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存在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近几年来,已有不少地方文化馆在积极摸索并尝试开展数字化建设,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侧重体验性,将当下一些可以与文化搭边的新技术、新产品融合到文化馆的日常应用中来,以求达到提升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感受;另一个则是侧重于效用性,通过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优质文化资源平台化,以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载效能。两种模式各具特点,如何取舍,其相对的文化服务的投入产出比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依据。如何把握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尺与度,如何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最优化,是发展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量体裁衣,度身打造

不同城市的文化馆,由于历史传承发展的过程不同,其群众文化服务的具体情况也无法一概而论,由此,选择适合自身的文化馆数字化发展模式,尤为重要。找准目标明确定位,通过数字化建设,放大自身的优势强点,弥补自身的短板不足,是需要在数字化建设的前期加以考虑的。

近些年,全国不少城市为配合国家文化示范区创建,纷纷新建或更新扩建了当地的文化馆,而这些新馆中,不少都在文化馆数字化的建设中投以重资,引入一些概念性的数字体验产品。由于新建馆舍一般场地足够充裕,在新建的过程中资金下拨的力度也相对较大,所以引入的数字文化体验设备配合新馆布局呈现,确实能够起到夺人眼球的效果,可以迅速有效地提升感官效应,给广大来馆市民带来较好第一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技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新的体验方式也在不断涌现,目前的数字体验技术,其实是具有一定时效性的,也许最终还是要被新技术所取代,就像很多城市的科普馆、展览馆一样,三五年后,由于设施更新的不及时,维护的不到位,导致体验感口碑度下滑,最后可能无人问津,所以在数字化体验的硬件投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数字化展陈体验的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

新馆场地相对宽敞,数字化启动建设资金也相对宽裕,那么针对那些受制于场地、资金、人才等因素且暂时没有新扩建计划的文化馆,又如何开展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提升自身的服务效能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以无锡市文化馆为例)。

1.虚实交融。无锡市文化馆坐落于无锡老城中心西水岸边,环城古运河之上,西水墩文化公园内,主体建筑绿荫环绕,鸟语花香,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属于园林式开放服务单位,但是在过往所做的社会民意调查却发现,无锡市民对其知晓度并不高,老百姓都不知道文化馆在哪,是干什么的,这也导致了前期在馆内的一些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出现观者寥寥无几的窘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实群众的认知度是关键。以往的文化馆就如同待字闺中的少女,同时也是受制于四周环水这一岛屿效应,空有诗意的环境、优渥的地理位置,却无法展现其自身的艺术风采,怎样改变这一现状,虚拟全景拍摄技术给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8年初,无锡市文化馆开始尝试通过VR全景拍摄的模式,对馆内举办的一些具有艺术传播价值的展览进行三维全景拍摄,除了将艺术展品取景,同时也将富含古韵的展厅作一个虚拟数字化的呈现,更配以声画特效,将展览逼真的现场景象,清晰的浏览路线,专业的介绍导览等一一浮现,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在拍摄完成制作后通过网络云平台上传,并第一时间在文化馆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上进行加载宣传,以富有艺术气息的景与物,来吸引渴望文化滋润的人与关注。通过2018年上半年上线的3个虚拟展,结合网站和微信的点击浏览数据统计,可以惊喜地发现,观展人数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在另一个方面,借助移动媒体虚拟化的描绘,以往泯然于闹市人海中却不为人所知晓的文化馆,正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瞻。

由此,不难看出,实景虽美,仍需推广,而展陈虚化,另辟蹊径,通过数字化,将其由实化虚,进而由虚写实,带动访问流量,两者相辅相成,虚实交融,从而助力文化馆的发展。

2.动静结合。文化馆除了静态的艺术展陈外,还有一个服务重点,那就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动态群文展演,这也是最能调动群众参加群文活动积极性的一面。以往一次活动,一场展演,参与观赏的群众顶多也就千百来人,举办一场演出,精力花费不少,受众人群却不多,文化惠民局限在一个个小小的展演场地之中,有些无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2017年无锡市文化馆开始尝试通过移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产品输出。随着移动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微信、各类直播平台技术已经能为绝大多数人所使用,受众面极其广泛。在市文化馆承办的无锡市2017“喜迎十九大·幸福舞起来”大赛决赛中,首次利用微信与网络进行直播,手指轻轻一划,即可借助手机端静赏现场展演,据赛后统计,观众达到了6.4万人次,创馆内有史以来最大观演人数,同时还在网络直播的过程中与广大群众积极进行互动,营造和谐氛围,引导社会正能量。此外,在赛前和赛后,还利用微信、网站等数字媒体平台,不失时机的对比赛进行了平面渲染,附以能调动气氛的铺垫预告和赛后观感,让广大观者充分感受到了整个赛事的预热和余热,可以说,将动态的展演和静态的展示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引发产生涟漪效应。

3.内外互补。数字化发展,需要有专业的数字化人才支撑及相应数字化经费的保障,而受制于财政及人员编制等诸多因素的掣肘,国内大多数文化馆其实还无法大批量引入数字化人才和技术,也无法自主承担文化馆的数字化开发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更高的主观能动性,无锡市文化馆也作了一些尝试。

首先,要创新理念。数字化发展,最关键的其实不只是技术,而要有好的理念。在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还是以无锡市文化馆为例,鉴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的短缺,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通常先由馆内现有的专业数字化人员根据本区域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当下文化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结合科技发展趋势、时下可行的技术手段,整合并提出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开发诉求,通过与具有极强科研能力的高校合作,共同打造契合于自身的数字文化项目,并在开发过程中积极与高校进行学术互动,以高校前瞻的眼光来开拓充实自己的思路,同时也将自身的数字文化运作经验分享给高校学者,促进其产学研的开发力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其次,要博采众长。合理的模块架构,成熟的技术支撑,先进的管理运作团队,这些是一个好的数字化平台的运作基础。如果有这样一个,而且是免费的平台放在你面前,那唯一要做的可能就是要利用好这个平台。2018年,江苏省公共文化云平台正式上线,这也解决了困扰无锡市文化馆的一个难题。在2017年底,无锡市文化馆启动了一项“高雅艺术免费看”的公益惠民服务,由政府出资购买优质文化资源,免费向广大市民提供部分高雅艺术的门票,让普通市民也能走进艺术殿堂,欣赏精彩演出。由于门票数量有限,同时又要兼顾体现公平性的原则,所以采取了网络抢票的方式,但因为项目启动周期短,所以无法及时开发数字化支撑平台,只是借助网络上第三方平台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也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重新开发对应平台。而省云平台的出现,让市馆惊喜地发现其相应的模块架构功能正好与该公益文化项目的要求相符合,合理地运用该平台,就能够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技术瓶颈,更免除了额外的开发成本,一举两得,提升效能。

三、善用数据,打造热点

数字化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将信息元素化,数据集中化,从而达到行为高效化,服务优质化的一种自我价值实现方式,文化馆完全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建设,达到健全自身运行机制,增强个体服务效能的目的,通过挖掘属于自己的“大数据”,可以促使我们以一种新处理模式来适应海量、且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来体现出自身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力。

如何挖掘并善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所潜藏的暗数据,形成大数据架构,进而帮助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水准,值得我们思索。还是以无锡市文化馆为例,2017年重新定位开设的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班,报名参训人数较往年呈几何级增长,以往人工报名的模式,在大数据量的冲刷下,其不足感很快就突显出来。为了应对这一新问题,就需要我们有新举措,尝试后台数据库开发并采取以传统互联网(网页)+移动互联平台(微信)相结合的报名方式来提升服务效能,这样做,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前期接待工作量,也方便了百姓,真正做到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同时,在一期培训班报名截止后,由后台应用程序对报名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根据年龄段、性别比率、课程热度等个体数据,依托AI(人工智能)设定加以分析,得出优化结论,供馆内培训管理部门参考,这样,在下一期的培训班课程设置、培训时间场地调整、培训师资安排部署上就会更具针对性、实效性,达到优化本馆艺术普及资源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文化馆公益培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群,长久下去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抢占艺术普及培训领域的C位。

数字化建设,作为国家的战略导向,不管各行各业,都势在必行,作为以传播引领公共文化为目标,以全民艺术普及为己任的文化馆,也需要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定位自身发展现状,利用有限的空间来拓展无限的服务,让更多老百姓能够走进文化馆、了解文化馆、享受文化馆,让文化馆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无锡市文化馆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起舞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从一道新的无锡市中考折叠试题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