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观众消费行为对表演艺术创作的启示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艺术创作消费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青年观众作为表演艺术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对表演艺术创作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当下的青年群体,具有无可比拟的消费能力,但真正在表演艺术市场方面的消费却是捉襟见肘。是青年观众没有对表演艺术的需要?还是表演艺术的创作无法生产出消费?本文基于《青年观众表演艺术市场消费行为调查研究》(以下简称“调查研究”),从中分析青年观众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表演艺术创作水平。

一、表演艺术市场青年观众消费行为分析

44岁以下青年观众为“调查研究”的主体,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收集来自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安徽、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区的答卷。回收问卷332份,有效问卷300份。分别从性别构成、年龄层次、学历层次、职业构成、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男女比列基本均衡;年龄分布在19-45岁之间;学历集中在大专、本科及研究生,为高学历人群;职业集中在学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自主创业人员;收入集中在4万以下和4到15万两个区间。特别说明的是,受访人群中大学生占到近四成,收入水平不能作为重要参考标准,但并不否定学生的消费能力。仅从《2017年度云南大学生市场消费报告》来看,云南一省的大学生年消费就达105.24亿。所以,表演艺术在大学生市场消费市场中空间巨大、潜力巨大。

而从“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来看,收入水平高低与表演艺术市场上的消费多少只存在弱相关关系;年龄与是否愿意为表演艺术消费无关;教育程度与是否愿意为表演艺术消费无关,但教育程度与对表演艺术的层次、水平、质量的需求却直接相关。实际上,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因素与表演艺术市场消费的关联并不像在物质消费领域一样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菲利普·科特勒和凯文·莱恩·凯勒所著的《营销管理》中提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文化是人类欲望和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反映在表演艺术市场领域,更多是与表演艺术创作本身具有直接而决定的关系。“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吸引青年观众的因素”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的题材与故事占70.79%,喜欢的演员明星占65.17%,口碑及评价占62.17%;另一方,从观众反馈的信息来源上来看,占比第二大的是来自朋友的推荐,更是印证了高质量艺术创作的重要地位。另外,在影响观看满意度因素分析中,地理位置、交通因素、剧场服务是主要因素。但归根结底,依然要在表演艺术创作这个环节找到最终和最佳解决方案。

二、表演艺术创作要关注青年观众的心理需求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一文中讲到弥尔顿创作《失乐园》的例子:“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像“春蚕吐丝一样”的“天性的能动表现”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当艺术品成为“商品”,艺术创作就不再是“春蚕吐丝一样”的“天性的能动表现”了,而是要更多地去适应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了。这个例子生动准确地区分了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的概念,但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艺术创作居于核心地位,艺术生产围绕艺术创作而展开的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市场行为,是为了更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行为。另一方面,艺术接受和消费的潜在意义又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起点,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的动机和起点。因此,表演艺术创作是要从青年观众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中寻求突破,围绕青年观众的心理需求而展开创作。

大致来说,从众与安全追求、学习与提升追求、求异与个性追求构成了青年观众较为凸显的三种心理需求。

其一,从众与安全追求是人类本能的心理需求。经典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针对群体行为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此论断针对青年观众群体来说并不完全准确,但却反映出青年观众在经历社会磨砺中对于认同感、归属感的心理需求。表演艺术因为直观的表演、浓郁的现场氛围,能够让青年观众从中获得某种安全和归属的心理慰藉。但是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并不是抛弃是非的自我麻醉和沉醉,而是经历心绪宣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反映在传统的表演艺术中,常以程式化的舞台呈现塑造间离效果,感受戏中人而非戏中人,让观众保持理性状态来完成审美旅程。

其二,学习与提升追求是青年观众成长的必然需求。表演艺术作为一种凝聚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不但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更是一种特有的“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尤其是表演艺术具有的天然的美的特质,让青年人更容易用这样的方式获得知识、感悟、认知,并不断获得成长。“调查研究”中69%的调查对象自觉通过购票来观看表演艺术,更体现了其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艺术修养、充盈精神世界的心理需求。

其三,求异与个性追求是青年观众独立自主意识的心理需求。青年观众思维活跃,求新创新意识强,渴望在表演艺术中找寻到理想境遇,并期望以表演艺术中的“理想人”为参照,寻求个性的张扬和心灵的解放,从而获得“社会人”的身份。这种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行为恰恰是表演艺术在青年观众身上的积极反应。当然,其中也有寻求新奇和刺激的成分,这是伴随着独立自主意识觉醒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表演艺术创作要更加注重“内力”的提升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他还强调,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基于青年观众的心理需求去开展艺术创作,就是要了解具体的人,了解青年观众的情感、爱恨、梦想、焦虑、挣扎等等,真正感受在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正因如此,笔者结合自身的表演艺术创作提出以下建议:

1.从青年观众关注的焦点中寻找视角、选择题材,特别注重与永恒主题结合的再阐释再解读。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青年人带来了机会机遇,也带来压力挑战,艺术创作不仅要关注当下的现实,更要用历史的、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思考当下的价值所在,以“艺术高于生活”的姿态确定创作的意义,特别是在爱情、家庭、英雄、坚守、信仰、梦想、和平等永恒性的创作主题中关照当下。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透过“焦点”看“共通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总能演绎出不同故事,这种熟悉又陌生的呈现,是可以牵住观众的。剧作家曹禺曾说过,怎样一面会真实不歪曲,一面又能叫观众感到愉悦,愿意下次再来买票看戏,常是使一个从事于戏剧的人最头疼的问题。表演艺术创作需要在兼顾观众的情况下,最大效能的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2.牢牢把把握表演艺术中艺术形象的刻画,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来与观众产生共鸣。

“调查研究”中分析,有喜欢的演员明星是较多观众去欣赏演出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认,明星的影响力为表演艺术市场带来了稳定的、大量的票价收入以及一系列相关的隐性收入,但是这对于创作而言无关紧要。表演艺术创作的核心人物是创造出的艺术形象这个“明星”,能够把人物写的饱满鲜活,把音乐演的感动回味,让观众走进角色、走入艺术形象内在世界,能够在人物或音乐表演的喜怒哀乐中获得愉悦和共鸣。而演员“明星”是创作之后的事,即便是为演员“明星”量身定做,还是以其塑造的艺术形象为判断标准。只有作品才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

3.注重表演艺术呈现的“视觉首位”特质,创造新奇而独特的视觉感受。

表演艺术首先是视觉形象,这个视觉形象既是眼中看到的,也是结合观众审美经验想象出来的,这一点对于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青年观众尤为重要。“视觉首位”的关键在于创作者要塑造的清晰准确的艺术形象,它是呈现表演艺术独特价值的核心,也是展现在现实视觉感受中的原点和载体,所有产生视觉冲动的体验均有赖于此。因而,表演艺术的创作要求创作主体达到的标准就是“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4.特别强化表演艺术完成过程中青年观众的创作参与性。

表演艺术的魅力在于观众和演员之间这种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严格来说,没有观众参与是无法完成表演艺术的整个过程的,这也是表演艺术吸引青年观众的最大优势。进而,在创作过程中要留有与观众共同创作完成的空间时间;特别指出,这种“创作参与”需要和表演融为一体,是完成演出的必然需要,能够让青年观众感受到自己是表演艺术完成的组成部分;如果为互动而互动,就会造成观众心理上的“迎合感”、“虚假感”,反而会适得其反。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艺术创作消费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第30届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