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船舞和跑马灯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艺人舞蹈

我国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将社会生活和感情累积转化于举手投足之间,创造了以人体运动而构成的一种平民化的艺术样式。连云港地区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据《史记·六·孔子世家之二》记载: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孔子相鲁会齐侯于夹山(今赣榆县境内),就有“优倡侏儒为戏于前”的大规模舞蹈表演场面。上世纪80年代“十大文艺集成”的普查工作中,我市就采集了花船舞、花挑舞、莲湘舞、腰鼓舞、龙舞、狮舞、马灯舞、高跷舞、秧歌舞、蚌舞等数十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可谓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如丢丢老爷舞、车子灯舞等已几近失传,2009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市的花船舞和跑马灯舞有幸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遍布全市的花船舞

花船舞又称跑旱船,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发源尚无史料可考。但从宋代诗人范成大“旱船遥拟泛,水儡近如生”这句脍炙人口诗句中不难看出当时旱船的流行及表演的形态。为何一个全国流行的舞蹈形式会成为连云港市的“非遗”保护项目呢?首先是花船舞在连云港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性。虽无史料可证,但众多健在的花船舞老艺人的口碑材料可证实,最晚清代这种舞蹈在连云港民间就广为流行。据灌云县南岗乡老艺人潘涧如(1918-1988)回忆,他从小就学玩花船,听他师傅讲,花船传至他这一辈,至少已历经五代。1933年灌云县知名艺人季华兵、毛洪珍夫妇曾到上海表演花船舞,让上海观众赞不绝口。灌云县在1961年还成立专业花船组,集中全县优秀花船舞艺人30多人。其中的陆家班和邵家班都已沿传三四代以上。其次是连云港花船舞的特殊性,它以海船见长,不仅船身长,而且表演中起伏大,演员运用“波浪步”、“前后步”等,舞姿质朴粗犷,具有海边舞蹈的特征。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近海河道纵横交错,水上交通及渔业生产发达,正是产生这种“海派”花船艺术的土壤。再次是连云港花船舞流布的广泛性,仅灌云县不完全统计,上世纪40年代知名的花船舞艺人有70多人,建国后多达百人以上。如今几乎全市每个社区乡镇都有花船舞的表演队伍,参与各种文艺活动的表演,单是赣榆徐福节期间,参加表演的花船队就有一两百只花船。花船舞也成为群众喜爱的健身方式,每日清晨在盐河北路边,都有数十位晨练者每人驾一只花船,按统一节奏做出各种舞姿,或进退,或摇摆,步法整齐,十分受看。最后为连云港花船具有艺术的综合性,它不仅有舞蹈,演员还有对白、说唱,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综合性的表演体现了演员的功力,1983年海州区民间艺人刘世友表演的花船舞参加全省民族民间舞蹈汇演,荣获丰收奖。花船舞被收入《中国民间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和《中华舞蹈志·江苏卷》,也是我市唯一一个被收录两部国家重点艺术学科项目的民间舞蹈。

花船舞的主要道具是花船,制作简易可行,便于操作。据灌云县文化局彭增玉先生介绍,先用木条制成60厘米宽、80厘米长的木框,下装约50厘米高的四条腿。再用竹片绑在长方形木框两边,两头向里弯曲扎成尖状的船头和船尾,全长约160厘米左右,这就是花船的骨架。然后用布制成的船衣沿两边船帮围上,在木框中间各按两根主柱,在四根立柱上装上船顶,船顶高度如旧时花轿顶一般。最后以红绿彩布漫顶,四周饰以流苏、绢花、彩球等。表演者站在木框中间,要用系在船沿两边的两根红布带成交叉形挂在演员双肩,演员站起时船身离地,这样便可以让演员进退有序,表演自如了。

花船舞表演一般需男女两个角色。女演员为旦角,着红绿彩衣,头戴绢花,脚穿绣鞋,打扮俊俏。她站在花船的木框内,手执绸绢或檀板,以便舞船和演唱时打击节拍,故称“船瓤子”或“柱子”。男演员为丑角,一船头戴草帽或扎头巾,嘴上挂着假胡须,身着船夫服装,左手执扇,右手执一根两米长的竹竿为船篙,和船内的旦角互相配合,作出各种行船的动作。男角叫“撑船的”,也称“拐子”。二人表演水上行船的各种动作,基本舞蹈步法有“前后步”、“波浪步”、“倒步”、“绽步”、“碎步”、“矮步”等,丑角的动作粗犷奔放,幽默恢谐,有时还要做“送胯”、“晃肩”、“颤身”、“摆头”等有难度的动作。旦角的表演要精巧细腻,灵活逼真,表演时双腿两膝紧紧并拢,只有上身和双脚作有节奏的运动,和丑角密切配合,表现出水上行船的感觉。除了上场和下场的圆场外,还要表演搁浅、顶船、推船、扯篷、系缆以及在行船时和风浪搏斗的各种惊险动作。最近民间又发现三人以上的表演,即船里的“船瓤子”增至两人,表演难度自然相应增大。

除表演外,男女两演员还要演唱。传统的内容有《王妈说媒》《王婆骂鸡》《十不全招亲》《十二月花风》《三十六码头》等,这些段子大多是历代艺人口头创作加工,历代沿传的。大多通俗易懂,演唱风趣,群众爱听。近代新编唱段较多,都是配合时政,或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或表扬周边的新人新事。近年有人编演短小精悍的“花船剧”,同样具备通俗易懂的风格,在群众中也很受欢迎。演唱的曲牌多为流行的【小五更】【十劝郎】【摘石榴】【剪剪花】【杨柳青】等数十种,有时也用群众喜欢的淮海戏唱段。伴奏文场以二胡、三弦、竹笛、月琴等为主;武场有鼓、钹、大锣、小锣等,乐队人数不定。

花船舞在连云港地区世代相传,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演出风格,成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但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年青人受外来文化形式的影响,多不愿从事花船表演。许多专门从事花船舞表演的艺人年事已高,一些高难度的传统表演程式正逐渐消失,已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

气势恢宏的跑马灯

2006年仲夏,我们应东海县文化馆之邀,躯车前往东海县南辰乡,观摩、考察传统的民间广场舞蹈跑马灯。南辰乡位于东海县最北端的海陵湖畔,原属山东省临沭县,1971年划归东海县管辖。虽说地处偏僻,但景色秀丽,民风淳朴,令人觉得别有一番韵味。更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偏远的山乡,凭着清一色的农民演员,排演了这台精彩的民间舞蹈,那恢宏的气势,五彩缤纷的画面,演绎了这场充满阳刚之气的舞蹈,让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

演出未正式开始前,我们邀请了一些乡里早年参加跑马灯演出的老人,召开采风座谈会,请他们回忆南辰跑马灯的历史沿革及演出状况。南辰跑马灯的四代传人王家松(1926— )、王边纪(1928—)、王家振(1930— )、徐保友(1935— )等十多位老人向我们介绍了南辰跑马灯传奇般的经历。

南辰跑马灯源于明代,演绎的是北宋年间杨门女将为保宋室江山,抗击外族入侵,大破天门阵的故事。经历代艺人传承,演出沿传至今。说来也巧,杨门女将穆桂英的娘家穆柯寨,距南辰乡只有90华里,可见二者间的渊源关系。南辰跑马灯是一种大型民间舞蹈,一次演出要动用七八十名演员,再加上乐队和各类道具、服装的制作,几乎要举全乡之力了。据老人们回忆,听他们的长辈讲,在民国初年,乡间有位叫郭四的老人擅演跑马灯,曾组织过一次规模甚大的演出,那场面令他们至今记忆犹新。1931年“9·18”事变后,跑马灯艺人郭树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筹资金,重新排练跑马灯,激励人们的抗日热情。1939年,当地的民主政府组织演出跑马灯慰问驻防在附近的东北军某部,看完演出后战士们高唱“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歌曲,并高呼口号“打回东北去!”。后来他们多次组织跑马灯到离敌人据点只有十几里路的海陵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演出,1942年还组织跑马灯艺人专程慰问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的抗战将士,受到陈士榘将军和广大八路军指战员的赞扬。建国初期,南辰跑马灯艺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跑马灯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农业合作化,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粉碎“四人帮”后,南辰乡组织群众恢复排练跑马灯,并于1983年参加全市群众文艺调演,荣获团体奖。

老人们争先恐后发言,令我们感动的是南辰中学退休教师王宗富先生。他自幼喜爱跑马灯艺术,退休之后热心收集和整理跑马灯的有关资料,为我们的采风和“非遗”申报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支持和帮助。

类似跑马灯的舞蹈形式国内并不少见,但扎根在只有35平方公里土地、不足两万人口的东海县南辰乡跑马灯,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南辰跑马灯最大的特征为艺术的综合性。整个舞蹈分“祭祀”、“大场”和“小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独立成章,风格各异,看似三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但又在统一的主题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流畅而自然,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祭祀。每次演出南辰跑马灯,必先演出祭祀。为保佑出征将士凯旋而归,所有参加演出的演员要在乡中长者的引导下祈求将士们英勇战斗,平安归来,国泰民安。祭祀部分隆重简洁,分祈祷、烧纸和燃放鞭炮三个部分。

大场。为南辰跑马灯的核心,演员共17人,其中杨门女将15人,分五组,每组各有扮演马灯、马童和战马的演员三名,演员女扮,但均为男性。另有辽兵主帅头灯和传令兵各1人。舞蹈表演的主要形式为“破阵”,意为辽兵先后摆出13种阵势(原为18种,有5种阵势已失传),妄图消灭宋军。而杨门女将们英勇善战,在战场上分别找出13种阵势的破解之法,或大胆楔入,或中心开花,时而攻守兼备,时而险象环生,一一击破辽兵的13种阵势。13种阵势分别为一字长蛇阵、外四门阵、里四门阵、二龙吐须阵、正梅花阵、七星阵、别8字阵、五星阵、拧锤阵、剪子股阵、八卦阵、反梅花阵和扇面阵。演员破阵时以跑为基本舞蹈动作,扮演灯、马、马童的演员要受过一定基本功训练,在打击乐的配合下,或由慢渐快,或由内及外,跑出各种变幻莫测的阵势,艺术地重现800多年前宋辽交兵恢宏场面。

小场。小场反映的是群众欢庆胜利的热烈场面。“破阵”之后,随着演员退场,锣鼓声歇,突然传来一阵欢乐的唢呐、二胡乐声。只见各种形式的舞队依次走上场来,有扭秧歌、跑旱船、花桃、花鼓、扑蝶、小放牛及别具风格的抬四老爷、红公鸡大大喜、担嘏儿挑、老媒婆等一个个列队舞来。有趣的是他们各唱各的词,各奏各的调,充分发挥各自舞蹈优势而尽情地表演,形式不拘但内容统一,都是表达战争胜利后人们欢娱之情。可谓百舞杂陈,争奇斗艳,不由得令人拍案称奇。

南辰跑马灯还包含着许多厚重的民俗文化因素。整个“祭祀”部分中,无处不体现了苏北地区古老的文化信仰和民间习俗。即便在充满阳刚之气“大场”的跑马破阵中,表演者的每一种圆场和队形,无一不是当地民间习俗运用舞蹈语汇的体现。那13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阵势,无论是一字长蛇阵、二龙吐须阵,还是七星阵、八卦阵,都蕴涵了浓浓的民族气息和民族风情。尤其令人感到兴奋的“小场”中的十多种民间舞蹈,不仅风格独特、土味十足,农村中的风俗应有尽有,犹如一幅生动活泼的风俗画卷。南辰跑马灯中竹马和竹灯,制作考究,造型别致,马的头部和耳部都能活动。而灯的顶部为圆形,用长杆挑起,便于起舞。包括“小场”中许多舞蹈道具的制作,都显示了灵巧的民间工艺。所以说南辰跑马灯既是大型民间舞蹈,也是一种综合性民间风俗展示,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艺人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舞蹈课
朝三暮四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