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剧打击乐的运用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锡剧走马大水

地方戏剧(曲)最为本质的特性就是充分运用本地区的方言、历史、文化等基本元素。锡剧也是如此,从一两人唱滩簧到常锡文戏再发展成为苏南第一大剧种——锡剧,它始终植根于苏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锡剧打击乐的发展及运用正是随着锡剧的发展而成形、成熟起来的,就锡剧打击乐的体系而言,它基本借用了京昆打击乐的程式及锣鼓经,如“四击头”、“五锤”、“冲头”、“长锤”等等,锡剧常用锣鼓几乎都是借用京昆的锣鼓经,然而锡剧打击乐在运用中却完全有别于京昆的特色和一般规律。例如“走马”锣鼓的运用。在锡剧大部分剧目中都会用到“走马”这个锣鼓点子,但在《孟姜女》“过关”一折中,“走马”的运用就充分展示了锡剧打击乐运用特色。首先锡剧打击乐在运用中将“走马”的节奏拉得极慢极慢,形成一种似散非散的感觉。其次打击乐演奏者在打“走马”这一点子时,敲击出若有似无的音调。通过这样运用以及打击乐演奏者的处理,从而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关官老爷骑驴到任上时的慵懒形态,以及为他“骑驴到关身发热,百样不管打磕冲”懒政怠政的行为作好了铺垫。同样是“走马”这一锣鼓点子的运用,在《状元情殇》追妻一段中,施佾生眼见受冤的妻子被押赴法场,情急万分,奋力追赶,试图救妻于法场之上,心力憔悴的他神志迷茫,步履踉跄。在此处“走马”这一锣鼓和音乐同时进行,为了充分体现施佾生追妻那种万分焦急的心态以及急步踉跄的形态,“走马”锣鼓敲击得非常急促,同时此过程中又加以双击增强效果,打击乐演奏者则记记重音,从而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这样的运用方法充分体现了打击乐的运用必须以为剧情服务为原则。

以上我借用京剧常用锣鼓点子“走马”论述了锡剧打击乐的运用。就锡剧而言,乡土文化才是它本质的特色。因此在众多的传统大戏及传统折子戏中,就运用了各式各样的本土及有民间特色的打击乐器。如锡剧《玉蜻蜓》中的大木鱼、磬子以及脐锣,折子戏《双推磨》中运用的大水钹等。下面我以大水钹的运用举例说明锡剧特色打击乐器的运用及一般性规律。众所周知,《双推磨》有几段挑水的情节,先是剧中人物苏小娥到河滩上挑水,发现水面已结了厚厚的冰,为此。小娥拿扁担敲击冰面。此时大水钹为了营造出敲击冰面的声音效果因而被运用了起来,前两下水钹拍击后不留余音,我们业内称之为“捂音”,第三下是小娥敲开了冰面后直接又用扁担拨开碎冰,此时水钹的演奏员拍击水钹同时放音,然后用上下钹揉边的方式模拟水声,在这段中,演员在舞台上运用的是无实物表演法,因为锡剧特色打击乐器的配合,观众一听一看就知道演员无实物表演的具体内容,也提高了演员表演的真实性。原本枯燥、呆板的挑水过程,在一个司鼓及一个大水钹演奏员的配合下,演绎得更加真实、生动、使观众恍若身临其境。这是“大水钹”在传统折子戏中的运用。那么同样是“大水钹”,在原创锡剧《大风歌》中通过“大水钹”的拍击,充分展示出娄恭幸灾乐祸的心态。当刘邦问道“怎会如此”,娄恭并未直接回答,而是一段碎步走到萧何一侧,斜视萧何一眼,然后又以同样的碎步跑到刘邦一侧,斜视了刘邦一眼。此时大水钹演奏员在司鼓的指挥下,分别拍击了两下。二下的拍击敲出了他们眼神对撞的形态,及三个人物刘邦、萧何、娄恭各自的心理状态:刘邦的疑惑“怎会如此”,萧何的不解——我建新丰是为皇帝做了好事呀,娄恭的幸灾乐祸——看你萧相国如何处理,如何向皇上交代。此处大水钹的使用及演奏是对特色打击乐最为恰到好处的运用。

下面再以定音鼓以及民族大鼓在锡剧剧目中的运用为例。这两件打击乐器的运用主要是起着加强气氛、增强气势的作用,在常规运用中定音鼓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民族大鼓,定音鼓一般会和吊钹配合运用,如表现自然界里的风声、雷声,以及增强乐队伴奏中音乐的效果等。例如锡剧《珍珠塔》“跌雪”一折中,定音鼓和吊钹自始至终穿于整场演奏中,它根据情节的展开及延伸或独立演奏或在音乐中和全体乐队共同演奏,在“跌雪”中定音鼓及吊钹的演奏或是表现声效,如风声;或是增强音乐气氛,如“跌雪”的结尾部分,当方卿唱到“咬紧牙关把桥过哇”的拖腔之时,定音鼓、吊钹在指挥的引领下,进行了跟进演奏,音量由低到高,击打的频率由缓到急,从而达到了烘托气氛增加效果的作用,同时突出了主人公身处逆境、不懈抗争的不屈精神。

随着锡剧原创剧及新编剧目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舞台上,锡剧音乐的纯传统运用也被逐渐突破,其音乐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现在已不再是一个唱腔设计就能独立完成一个大戏的时期了。如今一部大戏的完成,在音乐方面要由唱腔设计、音乐创作及配器三个方面共同完成,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锡剧打击乐器的运用也就更多了起来。民族大鼓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民族大鼓的运用主要是烘托气氛,增加效果,它的运用有别于传统武场三大件的打身段及配合演员亮相。民族大鼓得以独立演奏,也可以和定音鼓、吊钹等打击乐合作演奏。例如在《大风歌》中就有这么一段民族大鼓独自演奏的段落,当“刘邦”听到娄恭来报“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了”时,刘邦内心极度震惊,他极度无奈地跌坐在地上,少顷刘邦强撑起老迈的身躯言道:“朕还不老。”此时民族大鼓开始进行无规则的自由敲击,随着刘邦语势的强弱“朕训得服烈马,拉得开硬弓,朕要让大汉基业,万世太平。”民族大鼓紧密有效地配合着独自演奏,演奏时紧时缓,时而敲击鼓面,时而敲击鼓边,时而单击时而滚奏。通过民族大鼓的运用,从而突显出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奠基人,所表达出的掷地有声话语及维护大汉基业的信念。民族大鼓在原创锡剧中运用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和其它打击乐合作运用的较多。如《紫砂梦》和小军鼓配合使用,敲击出日军扫荡进村时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的强盗淫威。在《紫砂梦》主题唱段里和定音鼓、吊钹配合运用,敲击出“宁肯马前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

因此,锡剧打击乐中的特色打击乐器是完全可以在符合剧情的情况下合理运用的。

下面我浅谈一下锡剧打击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这里我先抛开武场的三大件,大锣、铙钹、小锣。仅就锡剧常用的小打和特色打击乐作一点阐述。除了武场三大件外,锡剧所运用的打击乐乐器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民乐团有的,锡剧可以有,民乐团没有的的,锡剧也都有。从最早引入的架子鼓、排鼓、定音鼓、沙球,到民乐打击乐器,大小各式木鱼、广东板、碰铃、铃鼓、吹打钹等等。就吹打钹而言,因为锡剧有大小曲牌。因此,按一般规律性而言,吹打钹一般用于大曲牌演奏过程中。而小曲牌一般则用小钹来敲击节奏,特大锣或称开道锣,主要用于官员开道,此外还用于增加特定场景的气氛或加强渲染人物情绪。例《玉蜻蜓》“搜庵”一折里,申贵升受惊而亡之时,随着音乐的结束及智贞撕心裂肺的呼喊,一声沉闷的特大锣,很好地烘托了全剧的气氛。又如“请灵”一折中,心花怒放准备喜迎丈夫还家的申大娘,突然看到徐元宰手捧的灵牌时,一击强烈的特大锣声,烘托出了申大娘由大喜到大悲的巨大心理反差。在锡剧打击乐器的运用中,小铙钹也是不可或缺的小打击乐器,小钹运用的一般性规律基本以敲击过门的节奏为主,当然,它也会被运用于小花脸等一类角色上。如在《白罗衫》一剧中小钹就用于丑角“草上飞”上场之时。

总之,锡剧打击乐的运用方法及一般性规律还能归纳出很多,限于篇幅的缘故,就此止笔。上述是个人从事锡剧近四十年的一点认识和论点,难免片面错误,我诚请专家、同行同仁们予给批评斧正。

猜你喜欢

锡剧走马大水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走马之乡
那一年大水
锡剧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研究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阴锡剧的传承与普及
走马金佛山
看 秋
奇怪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