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书场和传统书场间的矛盾与冲突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书场耕田舞台

评弹表演出现于明末清初时期,自清代以来,听书(即听评弹表演)逐渐成为江浙沪一带百姓日常生活娱乐的一部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评弹艺术就进入了一个名家辈出,飞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基本上只要有茶楼的地方就必有书场,收费低廉,而且还奉送清茶一杯。有的书场甚至一天演一场还不够,还要分早、中、晚三场。每到黄昏时分,大街小巷的收音机里也都是评弹琵琶三弦的叮咚之声。在那个时候,评弹演员非常的受人尊重,演员们也都愿意“跑码头”。因为哪怕你年纪再小,都会被尊称一声“先生”。到了演出场地场方还有“接风”“送行”,甚至有的场子里一日三餐都是由场方提供,而且就当时来说,演员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所以那时也可以称得上是评弹演员的黄金时代。

但是随着电视、网络等多媒体的出现,老百姓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导致了评弹艺术的环境不佳,逐渐萧条。再加上物价上涨、票价低廉、老一辈听众故去、新一辈听众还没培养起来,以至于一些以盈利性质的“清书场”除了倒贴场地、人工、水电外还要赔钱,最后不得不面临关门的结果。以致一些评弹演员看不到前途而选择了其他形式的评弹演出,比如唱开篇、唱堂会之类,更有甚至直接转行另谋出路。对于这种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各乡、镇、小区开设了一些新的书场——社区书场。对所有人免费开放,不收取听众的任何费用,演员的演出收入也由政府承担。但如今有了这些所谓的不卖书票的福利性质的社区场子,却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对那些经营性卖票书场有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逐渐使演员养成了一定的懒惰性,“旱涝保收”形式只会让人更加不思进取,没有进步。

针对这些社区书场和传统书场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本人也来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吧。

一、从生存角度看

与时俱进,提高评弹演员自身的艺术水平,增强艺术的可观赏性,对于评弹发展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曲艺的传承与发展虽不矛盾可以并存,但是也存在先后顺序。先要传承下来才能发展下去。

就目前一些青年演员来说,自己能够演出长篇,把所谓的一部书目完整的背出来就可以了,但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则是需要演员在已掌握了一些演出技巧后,还能清楚明白地认识到自己表演的不足,并进行不断地学习推敲,逐渐提高自己书台上的表演水平。试想,当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他只会想到我如何才能让自己吃上一口东西让自己能生存下去,而决不可能考虑我如何才能加入“丐帮”,如何才能提高自己“莲花落”的水平,来解决现在肚子饥饿的问题。同理,当演员处在演出市场萧条,只能解决自己温饱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坚持对艺术的研究和创新?我想大部分演员的答案是否定的。

传统书场因为生意的好坏,观众的上座率直接影响到场方自己经济收入的原因,所以如果能请到名家响档,自然不会钟情于那些刚出道的青年演员,毕竟“盛名之下无虚士”,名家响档就意味着更高的人气、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优质的演出质量。但是演出市场这块“蛋糕”就这么大,甚至还在逐渐变得越来越小。而现在增加了这些社区书场,无疑扩大了演出市场,把这块“蛋糕”做大,给青年演员一个生存空间,只有先生存下去,才会有更好的将来和无限的可能。

二、从演员培养角度看

振兴评弹,但是该如何振兴?这不是靠喊口号,靠几个专家的呼吁就可以振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评弹让观众喜爱,首先需要有优秀的演员。但优秀的演员来自哪里?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和一次次的演出锻炼。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句貌似简单的唱腔,演员却需要推敲很久,直至把其中的小腔、韵味全部掌握、并对其反复练习,不管是哪个评弹名家,哪怕天赋再好,在台下都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去练习的。但评弹艺术却又决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勤学苦练就能学会的。因为评弹是现场的舞台艺术,演员的表演是需要根据现场气氛、观众效果等情况而临时发挥,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评弹演员,都是具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的。对于传统的书场来说,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观众对演员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一些舞台经验匮乏的青年演员贸然去演出,可能会受到观众少上座率低的影响,怀疑自己从而失去对自己表演的自信心。继续演出吧?演不好,人气少!但是不演出吧?又何能增加自己的舞台经验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出艺术水平。这令我想起了一个关于地主与长工的故事。长工欲牵牛下地耕田,地主阻拦道:“此牛尚不会耕田”。长工回答说:“不下田怎能耕田?”地主则反问道:“不会耕田又怎能下田?”

而现在有了这些不收取门票的社区书场,对于一些舞台经验较少的青年演员或排练新书目的演员来说是十分理想的“试验田”。首先它不缺人气,可以增强青年演员的自信心。其次,它能使青年演员不断积累更多的舞台经验,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出更好的改进,不断成长不断提高不断进步,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评弹艺术接班人。

三、从培养观众的角度看

评弹来自于民间,也兴于民间。评弹的兴衰不是靠一两个专家所能促就的。就拿目前的苏州来说,已经有很多的年轻人都不了解评弹,甚至不知道评弹所谓何物。这对于苏州评弹演员来说,无疑是颇具讽刺和比较无奈的事情。为何昔日受观众追捧,而如今风靡于民间的评弹艺术却会如此低迷?是百姓业余休闲方式的多样化?是演员艺术水平不够高?是市场经济导致的生活节奏加快,无法让人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欣赏?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目前评弹观众的数量越来越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评弹要继承并发扬下去,演员需要接班人,同样观众也需要接班人!既然有人不了解评弹,那何不让他了解一下?传统的书场需要购票入场,那社区书场免费的你听不听?今天听得意犹未尽,不知后事如何,那明天还来不来?肯定会的!只要观众对评弹产生了兴趣,那他就一定会去了解并喜欢上评弹。可以说,现在这些社区书场的确是一个极好的推广评弹艺术,培养评弹观众的平台。而一旦有了广大的观众资源,评弹势必会重新复苏,再创辉煌。

长篇是评弹的根本,而书场又是长篇的根本。政府开设新的社区书场,既解决了演员演出场地减少的难题;也可以提高百姓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将“惠民”“亲民”工作进行到底,让日渐老龄化的城市“老有所乐”,更是培养新的观众,将评弹艺术这朵曲艺之花更好的传承并发展下去。所以对于振兴评弹而言,社区书场与传统书场之间,并没有矛盾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维持、共同进步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社区书场,我们也坚信苏州评弹在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会越来越好,重现昔日的辉煌。

猜你喜欢

书场耕田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退休咏怀
征友启事
“文化公益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评弹书场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
知道
等冯欠欠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