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学分制的构建与实践

2018-11-13曹盈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新生代 2018年14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管理制度

曹盈 黄山学院 安徽黄山 245041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更是最重要的职能。而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如何系统规划好教师的职业生涯,提供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能力、双能素质和学术能力,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分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以选课为核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质与量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就是借鉴高校学分制管理制度,根据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轨迹和规律,在每个发展阶段设计教师培训方案,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每个培训项目要求完成一定学时,赋予一定学分,教师根据自己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及专业发展需求,自主选课安排学习,并按照规定修满学分,以达到培训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学分制的必要性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发展工作逐渐得到我国高校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有:其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出现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大量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之中。其二,翻转课堂、网络课程、“慕课”等新的教学技术、观念和模式给在职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促使在职教师出现专业发展的需要。其三,对于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教师的双能素质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一支双能型教师队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至关重要。

学分制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及学习进度的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把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学分制在19世纪的美国首先被提出,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西方高等教育模式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学分制引入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开端。地方高校教师发展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的重要创新成果,已在我国部分地方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尤其是在消除参与培训教师学习态度消极、学习目标盲目等问题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学分制的实践

1、教师发展学分管理制度的引入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突出,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技能教育占有重要比重,这也给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带来了挑战。结合教师职业结合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在岗在职培训,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开阔教师的学科专业视野,也可以借此形成学科教师团队特色。教师培训的学分制管理,可以为教师提供自由灵活的学习时间,避免过度集中的学习安排给教师的科研、授课等工作带来不便,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学校培训需要出台科学的配套评价制度,激励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引入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配套制度:第一,建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保障制度;第二,引入学分挂钩的职称评定制度;第三,形成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系统;第四,提升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学校层面是学校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求,个人层面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2、教师发展学分管理制度的实施。学分制教师培训管理制度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细化培训内容。细化培训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培训内容,满足不同教育发展与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第二,丰富培训方式。常规培训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工程师代表等为应用型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教学授课,同时还可以结合企业实践学习、网络课程远程学习等方式,灵活完成培训任务。第三,师资建设规范组织建设与组织管理。规范组织建设与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协调学校与学院之间的关系上。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是教学实施的活动主体,教师培训组织与管理主体应以学院为主体,以其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为根基,激发教师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加强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第四,建立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学分管理制度要将学分的计算与学习课时、培训成绩、实践成绩等各个部分综合挂钩,提高学分质量。第五,建立挂钩绩效奖励机制,将教师培训成绩、绩效考核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聘任等挂钩,建立科学的奖励晋升制度,用量化的标准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3、教师发展学分管理制度实施保障措施。第一,建立适应性广泛的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的广泛性主要是指能针对老、中、青各个年龄阶层教师的培训制度。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正处于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迫切需要通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业内普遍认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需要杜绝“冒进”,对老年教师的培训需要杜绝“保守”“经验主义”。培训制度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需求,结合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实现教师培训的效益最大化。第二,设立培训经费的转向制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学分管理制度的实施首先需要解决教育资源问题,尤其是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的问题。经费不配套必然导致教师培训项目的执行度较低,执行效果难以保障。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的专项制度,可以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建立培训基地及基地管理制度。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合作企业等多方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基地,并完善相关的基地管理制度。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学分制发展方向

1、优化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方案,实现教师发展个性化

教师发展中心是学校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新情况,广泛调研、深入研究,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给予不同的发展机会,提供相适应的多样化、个性化、内容丰富的教师发展项目,由“教师培训”真正转向“教师发展”,从最初的经验借鉴逐渐摸索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模式。

2、优化教师发展学分制,实现教师发展制度化

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学分制,形成相关教师发展学分制实施方案和教师发展学分认定细则等文件,要求所有专职教师每个学年必须取得一定的“教师发展学分”。教师可通过学位进修、高访进修、课程培训、双能素质训练、竞赛获奖、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参加教师发展中心活动等方式获取学分。通过正式文件的方式,使教师发展成为学校的一项制度,将自主发展由部分教师扩展至全体教师。

3、开发教师发展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教师发展网络化

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综合管理系统,将教师发展项目信息发布、教师项目申请和活动报名、教师发展学分认定等相关工作网络化。教师可以通过管理系统申请学校各种线上线下项目,报名参加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实现教师校际共同培养。同时可以实时记录教师发展情况,形成教师的个人发展档案。

4、完善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实现教师发展自主化

将教师发展学分纳入教学评价、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指标体系中,完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使教师产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动机,将教师发展由“自上而下的”、“被动强制式的”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自发式的”,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双能素质和学术能力。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管理制度
制度与规范:近现代设计管理制度研究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王秉刚:电动汽车宣传应实事求是,管理制度要加强事后监管
学分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