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研究

2018-11-12肖翠

速读·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制章程实业

肖翠

摘 要:清末实业教育在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和在对西方实业教育的吸纳、借鉴下,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下,由散乱的、零星的个别规章制度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全面的学制。而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实业教育,是外铄的,而非内发的,带有鲜明的“舶来品”色彩,与我国本土化的结合还显得十分生硬,再加上当时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导致后来“实业教育”被戏称为“失业教育”。本文主要从清末实业教育的萌芽、实业教育制度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对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文本解读和对其的评价与其产生的意义几个方面来剖析清末实业教育,使读者对其有个清晰的认识和对当今职业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业教育;清末实业教育制度

关于实业教育,被广泛所认可的另一个名称则是职业教育,在民国前我们都称作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早期形式,正如舒新城(1893—1960)所言:實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用意与职业教育无殊,不过不以职业教育为言耳。

而职业教育的产生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最早起步于欧洲,进而推行美国和亚洲。中国的职业教育形成则是被西方列强打开大门,为了救国图存,民族富强,清政府开始兴西学,发展各种实业,以洋务实业学堂和后期改革中建立的各种农、工、商实业学堂为首,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体系,1903年的癸卯学制颁布并实行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实业教育章程,实业教育制度文本正式形成。本文主要对清末(1860—1911)实业教育制度形成的历史沿革进行阐述和对清末实业教育制度文本进行剖析,以及最后对其发表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清末实业教育的萌芽、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一)清末实业教育的萌芽

清末实业教育的萌芽主要划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思想的萌芽,另一条是实业学堂的创办。鸦片战争把一个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封建王朝国门打开,随之而来涌入了大量的西方思想和先进技术,支撑了我国几千年的儒学教育逐渐分崩解析,一群少数先进分子开始正视西方,了解西方。魏源勇敢的驳斥了称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的论调,提出了要制夷必先“悉夷情”,他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在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上编译了《海国图志》,这是一部中国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这些先进分子所编译的书籍和引入的思想为实业教育的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清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也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其思想的雏形可追溯到冯桂芬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此后,洋务运动便把“中体西用”的思想传播开来,人们对西方实业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思想萌芽的高潮阶段。

而真正把“中体西用”思想投入实践便是洋务运动大量新式学堂的创办。除了语言学堂和军事学堂的创办,人们也意识到培养各类科学技术人才和实用技术的重要性。洋务运动核心人物张之洞就非常新建了一批实业学堂,在1892年在武昌创办了湖北采矿工程学堂,1986年创办了南京储才学堂,1898年在武昌设立了农务学堂,同时创办工艺学堂,1891年创办了商务学堂,1896年创设了蚕桑学堂等等,这些学堂的创办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瓦解了封建教育。

虽然已经出现了相关的实业教育思想和学堂,但是只是零星的,散乱的,不成系统的,缺乏全国政权的认可,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作实业教育的萌芽。

(二)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国家是社会的子系统,教育的变革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在探讨清末的实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前,首先得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其所奠基的基础。第一就是在前文所提到的关于西方实业思想在清朝的传播,促使了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第二是培养实用人才的必需。在救国图存的时刻,一些人认为我们必须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为了抵制蛮夷的侵略,我们的自身掌握实用技术,发展实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第三,传统教育的弊端渐显,不再适用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急需新的教育内容、方式来救国。第四,受日本借鉴经验的影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吸取西方的一切先进科学技术,使清朝官员意识到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发展国家。最后,就是洋务运动、维新时期在实业学堂、实业组织方面打下的基础。

在思想实践基础的奠基下,又经过西方传教士和清朝驻外大使对实业教育内容的介绍,赴日考察学务官员对实业教育制度的引入,实业教育制度在清朝确立下来。

根据教育制度正式、系统和普遍适用性的特性,我们普遍认为壬寅、癸卯学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实业教育的规范体系是正式的清末实业教育制度。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里关于实业教育的具体内容。

二、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解析

清政府已意识到以法律形式规范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在1902年,清政府命张百熙拟定各学堂章程,于是有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由于其年代岁次为壬寅,故又称《壬寅学制》,它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壬寅学制给予了实业教育正式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各种原因,此学制未能成功实施,但却更一步深入人们对实业教育的观念,为癸卯学制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作用,《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里对实业教育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特另拟了《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奏定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奏定艺徒学堂章程》《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由此可以看出,癸卯学制里实业教育的制度较之更加完备。

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癸卯学制里以及在发展中补充的实业教育制度。

(一)关于实业教育宗旨

《实业学堂通则》指出设实业学堂的要旨在于“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行之最为无弊,而小试则有小效,大试则有大效,尤为确实可凭,近来各国提倡实业教育,汲汲不遑,独中国农工商各业,固步自封,永无进境,则以实业教育不讲故也”。以上表明了他们已经转变了自己的旧观念,认为教育可以救国,教育培养实才,发展实业,可以改变当时受苦民生的状况,富强国家。

《奏定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实业学堂的办学宗旨:初等实业学堂以教授农工商最浅近之知识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简易农工商业为宗旨;中等实业学堂以教授农工商必需知识,使学生将来能从事农工商业为宗旨;高等实业学堂则以教授高等技艺,培养专门人才并为学堂储备教师及管理人员为宗旨。另外,规定艺徒学堂以教授工业技术、培养技术工匠为宗旨;实业教员讲习所则以培养本学堂及实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教员为宗旨。从以上宗旨来看,对于各级各类的实业教育,其宗旨都相对比较明确科学化,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方面,都是向西方和日本学习的产物,也使我国向教育科学化迈了一大步。

(二)实业教育类型、层次及课程设置

癸卯学制里将实业教育分为三层五类:三层为初、中、高三等,五类分别为实业教育讲习所,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商船学堂(水产学堂归属农业、艺徒学堂归属工业)。“尤足使广众人民均有可执之艺虽薄技粗工,亦使略具科学之知识,所以厚民生而增国力”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和艺徒学堂等简易学堂,在初等与高等小学堂附设。

关于实业课堂课程设置,各实业学堂章程都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是参照国外的,加上与本土实际相结合。课程大体可分为普通学科、实习学科、实习三类,其中普通学科课时较少,处于辅助地位;实习学科课时较多,占主要地位。普通学科中的修身、中国文学、算术、体操四门为各类学堂的共同必修课,中等以上实业学堂要求学习外语。

(三)实业教育行政管理

在学部成立前,实业教育由各部所管理,学部的建立把实业教育管理统一规范起来,学部特设实业司来统管实业教育。在职责权限上:学堂教课规程、设备规则,关乎管理员、教员、学生等一切事务,以及毕业考试,由学部管理,其他办学事项由设立者管理。学部主要是考核、毕业考试、教课规程、人事管理这些方面行使的是直接行政管理权。并且学部重视实业教育管理,严厉批评了官员放弃管理的现象,“凡实业教育之学堂事务,不得因设立学堂之经费筹自他处,或学生毕业后应归他处任用,遂将该学堂管理之权划归他处。”

(四)实业教育教师与学生

在师资方面,清政府着手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师资匮乏问题,第一是设立实习教员讲习所,但由于新式学堂初办,就变通为年龄17~25岁间,精通文理,先补一年普通學科,再入正科学习。二,聘请外国教习,由于癸卯学制是向日本仿制的,所以聘请日本教员较多。据统计,1897—1909年,中等以上42所各类实业学堂聘请的日籍教员多达145人。第三,由实业学堂毕业生任教,《实业学堂通则》规定:“力能延聘外国教师者,届时添聘数人充本学堂正教员,而以毕业学生充助教”。第四,留学生回国充任实业学堂教员。在学生方面,对入学学生的条件做了规定。《实业学堂通则》规定:“高等农工商业学堂,以年在18岁以上,中等学堂毕业的学生中考选入学;中等农工商业学堂,以年在15岁以上,在高等小学堂毕业的学生中考选入学;初等农工商业学堂,以年在13岁以上,初等小学堂毕业的学生考选入学;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以在高等小学修业2年以上,及年过15岁,已在外操作实业,愿增充其学力者考选入学;艺徒学堂以年在13岁以上,已毕业于初等小学的考选入学。凡投考实业学堂的学生,均需品行端谨,体质强健,其学力与各学堂程度相当,取具妥实保人保结,始准考选入学”。

三、对清末实业教育的评价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意义

在当时不成熟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下,致使清末实业教育起步晚,大部分都是生搬硬套国外实业教育制度,没有自己的完整的发展历程,发展缓慢。然而,清末新政实行的实业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人才观念等,冲击了封建旧式教育,加速了教育近代化进程,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奠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总叙[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杨学为.中国考试通史(第三卷)[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吕建强.清末癸卯学制中的实业教育制度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5]学部会同农工商部议奏贵州开办农工商总局以兴实业折[N].大公报,1910-08-27.

[6]学部通行各省举办实业学堂文[N].直隶教育官报,1909.

[7]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学制章程实业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五行真经
董明珠、宗庆后等50位企业家为中国实业代言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地方高校大学章程建制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