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 X.0”时代

2018-11-12茉莉

IT经理世界 2018年21期
关键词:转型银行客户

?茉莉

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技术让这个“行为艺术”更加丰满。

銀行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技一直在示好。

然而,从初期视其为“门口的野蛮人”到后面应为互联网浪潮而转为“门内的战友”,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爱恨情仇可以书写成一部长卷。

《Bank3.0》作者Brett King觉得有一个现象非常有意思:每一次他来到中国,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都会问他,“美国的银行业发生了什么,欧洲的银行业发生了什么,银行界发生的变化和趋势是什么……”。而他每次跟美国的银行沟通时则会说:“你们应该去看看中国的银行,看看中国银行的未来是什么,它也代表未来银行业的创新。”

的确,在经历了最初形态的银行1.0,自助服务的银行2.0,无处不在的银行3.0,今年他的新书即将面世,这一次,他想探讨的是《银行4.0》时代——未来银行服务将会嵌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就曾表示,银行业要利用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提升整个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以更先进、更灵活、更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

而这些技术创新将让银行彻底摆脱以往按部就班式的业务操作架构,更加侧重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技术对银行底层架构的改造,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对金融业务的促进作用。

随机应变的银行“未来style”

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领域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其对银行业既有的盈利模式、经营结构、管理水平、创新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将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了实体金融业务的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等组织的快速崛起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过程,随之而来的人们生活、消费习惯改变,也正不断挑战着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

早从2012年开始,咨询公司的人发现,银行老总们在决策银行研发和转型之前会去看苏宁、华为等传统企业的做法,这在“牛气冲天的”银行界是史无前例的。

那一年,我们看到银行在撸起袖子拥抱科技,一向处于后台支持的IT部门有了走上C位的苗头。针对行业观察,我们梳理银行不变则亡的自我革命,呈现了《银行的“未来style”》封面报道(2013年1月5日 刊)。

据统计,中国活跃移动设备数量已突破10亿,95%的企业已投资于移动设备和应用,App Store应用总数已接近15万。超过六成的应用移动将与数据分析整合,大数据技术已促成全球制造业产品研发成本下降50%,近50%的CIO计划优先发展数据项目。

近年来,中国的网上银行交易规模突破600万亿元,交易规模环比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网上银行与网上支付用户群体的数量迅速攀升,那些在非银行专业内的创新,不但给银行新的竞争机会,也带动了合作商的重新洗牌。跟随不跟随,这是个问题。如何跟随,那是个技术活。

在大家都在畅想“未来银行”时候,2012年11月底,光大银行在武汉的“未来银行体验中心”对外开放,这个体验中心坐落在占地800平方米武汉客服中心一楼。紫色勾勒出的体验中心几乎颠覆了人们对银行的传统观念,整个展馆的设计开放、通透。光大将他们所能够想象出来的“未来银行”的摸样,进行了直观的模拟展现。

“未来银行体验中心”可以说是当年光大的试验田,因为和电影一样科幻的概念性银行并不是管理层想要的,光大希望未来银行的所有项目都能实际应用在旗舰店的实体环境中。

正是看到了智能网点带来的业务便捷,服务时间延伸以及人员成本节约的优势,多家银行也都将前沿IT技术融入传统银行服务,描绘着自家的智能银行。

比如,农行苏州分行随后也在独墅湖边摆下的银行体验中心。涵盖了触摸屏、3D投影、全息体感墙,甚至还有手拿话筒的机器人,看上去更像是个数码高科技产品展示厅。这个体验中心依次由个人金融区、公司金融区、三农服务区、联盟合作区、网点金融区、农行形象展示区等六个大区域组成。个人金融区有面展现家庭的内部环境的体感墙。站在墙前用手挥动,就能在这个家里走来走去。而家中的家具、电器,很多可以点击,用手虚拟摸一摸就会跳出相关的金融服务,如电视银行、电话银行等。

也是在2012年, 交行集成服务与交易的ITM横空出世。这个相当于3个ATM大小的大家伙集合了视频服务、对私和对公业务部门中可以离开柜台操作的业务。

而广发银行24小时智能银行也在金融街支行开业,在门左边的自助智能识别系统前扫一下身份证,就可以进入“格子间”。暗黑色系的屋子很有未来感,一个设计很苹果范儿的VTM嵌在墙上。坐下来,手点屏幕进入申领借记卡或信用卡的界面,而VTM上方的屏幕则出现了客服人员图像,通过远程视频技术“面对面”“手把手”引导客户完成办卡。不到5分钟,VTM就吐出一张“热乎乎”的银行卡。

金融VS科技:“门口的野蛮人”到“门内的战友”

以往,中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身上总是带着点官商气质,看不出危机感,但在银行科技战打响的2012年,这些国有银行似乎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对未来的银行非常重要,最终那些能够驾驭这些技术趋势、领先潮流的银行将会成为金融行业的新领袖。

当然,银行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银行管理层愿意为技术付出更多的代价,但前提是这个技术必须符合他们眼里的标准。

肖刚在担任中行董事长期间曾经频繁去互联网创新企业调研,每次都会带上一百多个分行行长,希望借此给他们“洗脑”。当时,摆在中行面前的最大挑战是,新一代银行客户是生活在数字时代,中行要想尽办法开拓渠道吸引这批人,如果不能顺应业务模式创新潮流及适应客户交易习惯变化,银行客户忠诚度就会流失,利润率也在降低,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来提高利润率和增长率。

一向爱“尝鲜”的招商银行可以说是很早就与“野蛮人”亲密握手的金融机构。

招行前任行长马蔚华说过,“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新的商业规律和游戏规则,过去的做法和熟悉的管理办法已经不再灵验,所有行业和企业都做好颠覆与被颠覆的准备,于是,加快创新变革变得至关重要。”

马蔚华从来不拒绝新事物,他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互联网时代下最大的金融创新。而在他卸任招商银行行长之前主导完成了对招行举足轻重的“二次转型”,这次转型无形中也为招行在后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做了“意想不到”的缓冲,也成为那个时间节点有代表性的前进。

招行“二次转型”中最关键的一项是流程再造——迫切地希望通过流程梳理、精细化的管理提升运营效率。这并不是这家银行第一次力图转型,早在2004年,招行曾有过一次重大转型,其重点是调整业务结构,提出了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和中间业务的第一次战略转型目标,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同行的业务结构与经营特色。但是第一次转型带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在2009年戛然而止。

马蔚华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越来越让招行喘息加剧。在当时,除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挤压,股份制银行对招行的追赶更为凶猛,其中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三家进步飞快。也正是在2009年,招行决心全行施行“二次转型”,这次转型一度被马蔚华称之为化解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刻”。

二次转型的目标设定为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股本回报率,控制成本费用。降低成本包括资源的整合、流程的改造、人工效能的充分发挥。表面上看起来是经营指标的转型,实际上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资本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

这一项目涵盖了零售、对公、风险、运营等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架构。最终目的是通过流程的优化改造,实现跨条线的资源整合以及集约化运营。这种后台运营集中的模式类似平安集团的“后援中心”,更像平安集团的是,招行希望柜员能把省下来的时间贡献给提升服务质量和交叉销售。

另一个将“野蛮人”领进门的是招行信用卡中心的跨界。犹记得2012年3B大战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办公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个人从上海专程飞到北京,不是来谈具体的业务,而是想和周鸿祎聊聊天。因为他非常好奇360怎么从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统治者手中抢到10%的市场份额。

彼时让周鸿祎很是讶异的是,这位虚心求教的客人不是互联网业的同行,而是来自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他就是当时担任招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的刘加隆。“招行有这种好奇心。我想知道360到底想做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是不是能和招行一起做点什么?”刘加隆说。

当然,那也不是刘加隆第一次拜访互联网企业了,早在当年年初,刘加隆就力邀“微信之父”、腾讯高级副总裁张小龙给招行信用卡的产品经理们做主题演讲。张小龙和周鸿祎有着同样的困惑,那就是“这帮银行的人找我干什么呢?”

微信是招行信用卡找到的第一个异业标杆。招行信用卡发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口碑显得更为重要,过去十年,互联网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体验方面一直做的比银行要出色得多。招行想从互联网企业中找一个靠谱的团队作为老师,在比较多个互联网团队后,招行选中了微信。

在刘加隆登门拜访张小龙后,张小龙对招行团队的评价是“原来这帮银行的人还挺有趣。”在之后的频繁接触中,微信和招行信用卡迸发出了合作的火花。

马蔚华卸任招行行长,田慧宇接棒后也在努力抓住机遇,加速推进金融互联网建设,将客户金融需求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数据分析挖掘,将互联网打造成客户拓展、服务和经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平台。

田惠宇提出,“我们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不仅要充分利用自身零售客群的优势,在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流程上插上移动优先的翅膀,来一轮渠道革命和服务升级,还要全力挖掘行内外的数据资源,在客户营销和内部管理中装上大数据的精确制导,来一场思维革命和工具升级。我们要不设上限地寻求数据、科技人才,我们要加快敏捷开发和云技术的创新应用,设立专门投资基金,孵化金融科技项目。”

之后的招行便开始拥抱银行3.0 时代。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到了招行各项业务的脉络。不断更新“手机银行”,上线“摩羯智投”产品,完善“掌上生活”客户端,招行实现了客户服务向个性化、智能化的初步转型,生物识别技术使客户交互更自然友善。以至于连银行内部的 人都认为这家招行正蜕变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在互聯网金融大举占领理财领地时,又是它国内首家推出智能投顾系统的商业银行。摩羯智投的推出,就是借助大数据分析,根据客户以往的产品选择以及相应的投资收益满意度,加之客户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机器学习模型为客户挑选最合适的基金产品。“其实,智能投顾系统的推出,某种程度也是倒逼出来的业务创新。”

技术改变了银行的本质,我们还需要银行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银行可能要换一副模样,就像Brett King说的“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

而未来的银行业竞争核心就是金融科技的大比拼,谁能让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风险管理优势融合得越好,就能创造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金融科技时代抵御任何竞争对手的冲击。

猜你喜欢

转型银行客户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