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

2018-11-12袁忠军

速读·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格中学生道德

袁忠军

摘 要:人格教育是教育者针对中学生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促使青少年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健全的人格,主要是指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度自觉的行为准则,有主动观察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有优良的性格气质特征。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能积极地履行所应尽的义务,才会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去创造生活,并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希望工程”。

关键词:人格教育;中学生

一、中学生人格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方面

1.物质上有求必应及家长对孩子过于迁就,逐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对于这些独生子女,很多家庭是百般溺爱,对孩子的要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没有困难,也没有遇到过目标与现实的冲突,没有挫败的经历,没有解决困难、矛盾的经验,造成學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低,出现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从他人、集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往往易形成学生的性格弱点。

2.家长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纵容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使之缺乏道德判断能力。独生子女这种家庭结构,使得许多家长不知道怎么样来管自己的孩子,往往形成了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局面,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被家长纵容,往往就会形成各种恶习,更严重的是,有的家庭缺乏孩子成长的良好的氛围;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父母道德水平低下;有的家庭学习环境恶劣。这些更易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模糊,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3.做事情包办代替,使之独立性难以得到锻炼,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孩子包办一切,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问题都好办了,因此,他们是只抓学习,不注重品德教育,只看成绩,忽略了劳动等能力的培养。初一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新生入学什么都需要教,扫地、拖地、打水、整理自己的书桌、班级的备品等等。而经验告诉我们,中学生会做的事越多,自信心就越强,就越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家长的过度操心,往往会影响学生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形成。

(二)学校方面

1.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很多学校没有落实素质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重点放在了知识、智力发展上,而忽视、放松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

2.有些学校对思品课不重视,或有的思品课教师只讲书本中的大道理,不注重生活中的小问题。有的学校缺少社会实践,忽视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削弱了学生在人格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而人格教育恰恰是在生活实践中来完成的,只有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人格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方面

网络、书籍、影视媒体对这些接受能力极强的中学生影响往往是双面的;一些不良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也在侵蚀青少年成长,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的社会现象也影响这些涉世不深的学生,往往易导致他们心理状态发生失衡、人格低落,而这些如引导不当极易形成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的主阵地,理应发挥其德育的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完善中学生人格方面更要发挥主要作用。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现实性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着重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突出思想品德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我们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首先创设话题环境,然后引入丰富多彩的过程经历、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引导之下,在多重相互作用(先前经验、课本、同学、教师、社会之间)的活动中,在高层次思维活动(解决问题、创造、反思)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相互启发、亲身实践,从中,自主建构道德认识,自我体验道德情感,自觉采取道德行动,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我们是通过这样几个环节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的:

比如:第一节课、新学校新同学

我节选了一名同学的日记,日记中记述的他在新学校遇到的不适与烦恼,立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进而分析:

1.进入中学后孤单、失落的原因?

2.李辉面对中学新生活而产生的一系列烦恼会对他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

3.小组讨论、交流,一起帮助李辉出主意,以便他尽快走出困境。

接着进行了心理测试:让每个同学了解自己对新环境适应情况,及时调整自己。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感悟思想政治的现实意义,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一改过去空洞的说教,有效防止“听着感动、做着激动、过后原地不动”的状况,确实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格完善产生实质性作用。

(二)注重活动教育

活动教育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杜威,当代西方活动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1859—1952)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根据教材内容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进行以“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提升能力”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到全国最大的青少年活动基地——上海东方绿舟)、进行了以“行走伊通河、关注家乡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告别童年、走向成熟”为主题的游园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应在人格教育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而这种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也就是说,只有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人格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注重开展审美教育

中学生对美的追求往往有相当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分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致使有的学生显得轻薄虚浮,甚至误入歧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美育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之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教育,如聘请专家一洋女士进行中学生礼仪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在审美教育中,培养青少年对美的热爱,以美求真,以美求善,进而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实现人格的完善。

(四)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与学习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教师、学校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如果这些教育的标准不统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增加混乱性,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学校的人格教育观与社会、家庭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进行人格教育时,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协作,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而家庭和社会也有义务帮助学校进行人格教育。许多国家人格教育的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经常性地与家长取得联系,邀请家长参加各种专家报告会,如:亲子教育报告会、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等等。解决家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人格中学生道德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跟踪导练(五)(2)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道德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