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邻里交流空间的景观营造设计

2018-11-10廉国富孙悦叶帅

中华建设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营造景观交流

廉国富 孙悦 叶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邻里空间正在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高层式住宅模式。它的出现在解决了城市居住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邻里关系的淡漠、信任度降低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针对当今邻里交往空间出现的问题,依据居住区设计原则去探讨新形势下交流空间分类及营造。

【关键词】邻里空间;景观;交流;营造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neighborhood spac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replaced by the modern high-rise residential model. Its emergence has solved the urban housing crisis and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indifference of neighborhoods and the reduction of trus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oday's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spac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reation of communication spa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based on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residential areas.

【Key words】Neighborhood space;Landscape;Communication;Construction

1. 邻里交流空间现状及原因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城市人口大量聚集,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了原有城市居住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院落式住宅的居住空间已无法满足人口居住量的需求,建筑布局开始从传统的横向模式向竖向发展,大批量的高层住宅拔地而起。原有的邻里空间(胡同,庙堂等)消失殆尽。这种居住形式的轉变在缓解城市居住危机、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居民传统的社交模式与西方相比更为内敛含蓄,且目前居住区形式西化的现象,大大的减少了居民日常交流的可能性,由于对未知事物警惕的本性,以及社区交流空间的匮乏,人们无法从交往中得到安全的信号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的淡漠,信任感降低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其需求不仅包含于物质方面,还具有社会属性,如精神需求,社交活动等。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多以满足硬性需求而忽视了主体的社会属性,区域内空间规划缺乏相应的前期调研,小区景观千篇一律,模仿之风盛行,以及盲目追求工期导致的质量粗劣等问题直接形成了邻里交往空间的“荒芜”现象,人们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传统邻里空间,找寻原有的“精神家园”。

2. 邻里交流空间的定义及其分类

2.1 邻里交流空间的定义。

邻里是指所在居所周边关系的集合,在地里学角度讲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所在区域内的成员相互熟知,并互动频繁,多半具备血缘关系。空间则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传统的空间定义为四面围合而成的区域,现代可将空间划分为私密、半私密以及公共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即指在一定环境内承载着邻里交流互动的区域,这个区域可以为公共空间亦可以为半私密及私密空间。它是形成邻里关系的基础条件之一,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2 邻里交流空间的分类。

本文从多视角去分析交流空间的定义,按照以人为主体及以“物”为主体两个方向可划分为:人与人的交流空间、“物”与人的交流空间,两个方面。

2.2.1 人与人的交流空间,这一空间也通常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邻里交流空间,是以人为主体的第一视角去看待空间功能性并进行空间定位的一种形式。多为公共性开敞性的方式存在,位置的选择也多临近住宅,居住区,按大小又可分为,居住区中心休闲广场,宅前休闲空间以及居民自发性营造的小型交流空间等形式。就目前国内现状而言这几种形式各有其利弊,如中心广场往往因其辐射影响区域较广,占地面积较大,人们之间的互动性便大大降低,住宅前休闲空间以及自发性营造的小空间(如树荫下,街角)往往因为缺少相应的公共设施而杂乱不堪。并且个空间独立存在,较为松散,缺乏贯通。

2.2 .2 “物”与人的交流空间,这一空间的定义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交往方式,我们以“物”为第一视角去看待人类在其空间中的活动。物字在辞海中定义为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在现代居住区内我们可以将这一空间细分为人与宠物的交流及人与静物的交流。

(1)第一,人与宠物的交流空间,由于宠物热现象的出现,城市中宠物数量不断上升,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居住区中又缺少相应的空间设计,因此带来了生活中许多的麻烦,例如宠物遛弯时粪便的后期处理以及周边居民人身安全等问题。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宠物俨然成为城市的“第二主人”,在社区及其公园处设有便于宠物嬉耍的空间及其主人们沟通交流的空间,如芬兰赫尔辛基宠物狗专用林地、美国的Cosmo dog park等,事实证明,这是一些不错的设计,但目前国内邻里空间中较为少见。

(2)第二,人与静物的交流,所谓静物这里指的是营造范围内固定的景观、雕塑、公共设施等。这些景观的营造可以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例如日本的冥想空间设计、枯山水景观等。它们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喧嚣的城市中守得了一方净土,让交流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

3. 邻里交流空间的景观营造方式

景观营造是邻里交流空间设计的必要形式,其设计涵盖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我们将按照上述空间的分类对景观营造的手法进行探析。

3.1 人与人的交流空间。

(1)邻里中心广场,这一空间一般位于邻里住宅区的中心部位或主入口处,常常与其他功能区域连接,如商业区、 休闲运动区等,其服务对象为整个居住区人群,该区域营造方式多为半开敞式,用植被或绿篱来强调场地感,在适当位置应放置必要的公共设施,满足居民正常的使用。广场周围道路应该按照居住区道路规范条例进行设计,并将机动车道与行人道区分开来,在满足安全的同时,也便于居住区的管理。

(2)宅前休闲空间,这一空间位于居住建筑的前后,其营造方式要结合住宅的形式,居住建筑的楼间距、层高、以及方向等因素进行布置。这类邻里交流空间较为常见且占地较小多具有领域感,居民互动频繁,在设计时应注意细节的设计,例如可在位置上放置一些运动器材,树荫下供老年人乘凉交谈的座椅,和儿童嬉戏的沙坑秋千等。一些居民还在这类空间旁的街角或林荫处聚集聊天,这种自发性营造的交流空间应根据周围用户类型及需求加配相应的公共设施。宅前休闲空间较为私密,多与景观绿植相结合,打造传统院落形式及公共空间 的感觉。

3.2 “物”与人的交流空间。

(1)宠物交流空间,我们调查走访了济南周边多个居民区,没有看到宠物拥有专属场地的现象,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在居民区道路上与宠物互动,十分危险。宠物空间该置于何处,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回答。首先这类场地应选择居住区及周围地区较为边缘的地方,远离中心活动区,并需要一定的空间围合,以免扰乱其他活动区正常运行,该区域应与休闲步道相连接,便于到达。其次,在这类交流空间中,宠物占据主导地位,关于功能的划分可以设计为宠物戏耍部分,人与宠物互动区域以及主人之间交流的区域。在景观营造方面,应设计一些地形的变化,来增加场地的娱乐性,植物应选用存活性强,并无毒性的本土植物。并在此基础上增添公共设施,如标示牌,宠物便溺处,饮水器,休闲座椅等并增加一些趣味性雕塑和垃圾桶,这些设施的添加不仅满足了需求,更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卫生。

(2)禅意景观空间,近些年这类空间开始在国内流行,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及精神体验性景观受到居民的追捧。这类景观一般与绿化相结合,寄情于自然,通过自然中的植物、沙石、水等元素进行表达。通常这类空间远离人群密集区,尺度较小,为居住区的点缀之笔,植物的选擇多选用传统具有寓意的植物,如松树的使用,便源于道家的松下论道一说。铺装也多采用天然石材进行汀步的设计。通过参与者的视觉,嗅觉等来传递空间精神信息。

4. 总结

曾几何时,邻里空间作为最原始的社交区域,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交流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邻里空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些先进理念的传入也使得消失殆尽的邻里空间“重获新生”。本文以人与物两个不同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先进思想,对邻里空间的营造手法进行分析探究。希望对改善邻里空间现状,回归“精神家园”尽一份绵薄之力。

[文章编号]1619-2737(2018)05-28-868

猜你喜欢

营造景观交流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如此交流,太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火山塑造景观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