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

2018-11-10程艳

中华建设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原则

程艳

【摘 要】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规划是居住小区的关键,要遵守其规划设计原则,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Abstract】The residential area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ity. Planning is the key to living in a residential area. It is necessary to abide by its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to create a more comfortable, more convenient, more civilized and healthy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Urban residential area;Planning and design;Principle

1. 前言

城市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们居住、游憩、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构成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元,在当今社会中城市规划中小区设计不仅仅使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上的需求,也要满足其审美观,使城市小区达到和谐完美舒适的效果。

2. 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安全是居住小区的最基本要求和保障,小区作为城市人们生活休息的港湾,对于安全的保障要做到位,科学合理的设计安全设施。注重小区整体的安全性能,防盗窃、防火防电等生活隐患的安全措施的设置,从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达到居住小区设计安全、环保、美观的生活环境有机统一。

(2)经济原则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设计要遵循经济原则,人们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因素,舒适的生活环境不在于奢华的外景,在兼顾美观装饰的基础上,发展和使用节能设备,使居住小区设计体现环保节能的理念。

(3)美观原则居住小区设计中要遵循美观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理念,先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一方面装饰美化居住小区环境,营造美观的居住小区设计装饰,渲染居住小区艺术环境,增加视觉空间层次。另一方面在规划设计上不能只追求标新立异和布局结构的变化多端,结果造成小区风格和周围环境不协调,没有融入到周围整体环境当中,也与城市整体形象格格不入。

3. 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在城市居住小区的建筑理念和建筑风格,居住小区的建筑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居住、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以人为本要做到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素质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居住小区的居民在小区内活动,基本是老年人,中青年人和儿童这三个主要群体,其中又以老人和儿童居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会有选择有控制的共同活动和与他人交流。所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城市居住小区要做到以人为本,多方面考虑,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生活需求。

(2)因地制宜。从居住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原有的地势,建筑结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低建筑成本。如在小区的绿化中采用节约用水的方法。根据实际特点,尊重居住用地内土地的原生态绿化。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种一些适合气候及当地地址的植物,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另外还要多听取居民意见,参考居民的生活習惯,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规划与设计中去。

(3)注重创新。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同其他的规划设计一样,都需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具特色、特点鲜明、更有创意。要想体现出多层次方面的和谐,就必须要注重创新,要求建筑规划设计者具备丰富的建筑规划与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更新思维,自然和谐的体现出规划和设计的风格,创造出具备文化内涵的风格,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更加的环保,力求设计风格自然协调,更具特色。

4. 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应注重的问题

(1)在对城市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对于居住小区而言,按照功能来区分,可以将小区空间分为四个部分,公共、半公共、半私人和私人空间。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各个功能空间既能满足居住需求,又要充分有效组合,以使小区功能空间在整体和局部都能够满足要求。公共空间就是所有居民都可以使用的空间,包括公园、公路边的草地及公共场所。而设计人员在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在这里建设一些曲桥、草坪、雕塑、公园和一些人工河流等,让居住小区有一种舒适温馨的活动空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疏散的有效空间。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人空间就是小区内楼与楼之间的院落空间,设计人员可以把这些空间设计成休息、健身场所,并要保证这些设施的多样性。私人空间就是每一家、每一户独有的空间,这些空间不允许其他人使用,如自家的阳台,庭院等,而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对这些私人空间进行设计。

(2)居住区的安全性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人口中、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居住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3)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居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小区中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是影响住宅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宅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居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裸露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生态住宅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小区中交通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在小区的设计中不能将交通忽略掉,小区内的交通一方面要对居民不能造成一定干扰,此外也要满足于救护以及消防等一些需要,对于交通来说就应该达到一体性、方便性、综合性等。对于交通的设计,要做到与城市的公共系统进行衔接,又不能让公交道路于区穿过,如果是真的有必要穿过小区时,可以考虑建立地下的道路,尽可能的减少干扰。对于小区内的交通,可以将其分成是两种,第一动态交通,第二是静态交通。对于动态交通,其主要就是要考虑通顺、便捷、合流与分流是否合理,进一步的保证交通的安全,将步行道、车行道、以及绿化的小道予以区分,在车辆进入到小区时,要保障车辆噪音污染降到最低,这些因素在设计中都应该考虑到。在对小区的主路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主路是小区居民最常用的道路,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能够通顺便捷到达自己的地方,但是要注意不能过于畅通无阻,对于车辆等要防止其任意穿行,要做到道路的顺而不穿,通而不畅。此外对于静态的交通,就要考虑其存放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开始出现,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空气污染与噪声污染。目前来说,存车的方式一般是有三种,地下、室内、以及地面存车。在地面的存车方面要注意,第一,对于停车的场地应该选择用植草砖,这样来保证小区内的绿地率;第二是在一定距离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树木用以防晒。

(5)适度建设配套公共设施现在住宅小区公共设施有越建越大之势,似乎成了住宅小区档次、水平的象征。公共设施建得大,设施较多,功能较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弥补城市功能不足的作用。但从长计议,公共设施大了,要获得经济效益,要维持正常运营,就必然要招揽区外人员加盟。然而,这对住宅小区环境是一种干扰,住宅小区居民的家园感、领域感受到影响。倘若无外来加盟者或数量偏少,则正常运营难以保证。

(6)对住宅小区进行智能化规划设计建设较高品味的住宅小区离不开智能化规划设计。对智能化住宅的要求应包括具备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心;水、电、取暖、燃气等自动收费系统;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和自动化监视系统;小区住宅发生火灾和有害气体泄漏的紧急自动报警系统;住宅设施的紧急呼叫系统以及对住宅远程监控系统等等。据悉,我国一些先进城市部分住宅小区基本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一些高档住宅小区以科技为先导,广泛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有效促进了居住区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5. 科学合理规划居住小区中空间布局

(1)如何营造住宅小区的优美环境,提高人居的居住质量。一直是建设者的总体目标。住宅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科学地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边绿化。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除特大型住区外,住宅小区内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园,而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和组团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

(2)住宅小区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

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有的住宅小区设计了三面连体住宅楼,在围合空间的第二层设露天绿化、活动平台(首层架空),也颇受居民欢迎。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住宅群落功能,布置好住宅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6. 对居住区的交通道路设置进行合理设置

(1)居住区的交通道路的设置要充分考到考虑到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保证住户的安宁为原则进行设置,以达到交通便利、安全和方便。达到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小型住宅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宅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小区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2)小区内的交通组织在于创造方便、安全与安宁的居住环境。小区的交通现象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类。动态交通组织是指机动车行、非机动车行和人行方式的组织,静态交通组织则指各种车辆存放的安排。动态交通的解决在于道路布局应符合车流与人行的轨迹,实行便捷、通顺、合流与分流的不同处理,保证交通安全,同时,道路等级应设置清楚,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尽量控制车辆进入院落空间之内,以减少噪音与不安全因素。小区道路根据规划结构可分别采用三级或二级路网。小区主路是道路的骨架,是居民出行最频繁的通道,它的线型应使居民能顺利便捷地回到自己的住处或到达想去的地方,但不应畅通无阻,并需防止外界车辆任意穿行,做到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7. 对住宅小区进行智能化规划设计

(1)建设较高品味的住宅小区离不开智能化规划设计。对智能化住宅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具备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心;水、电、取暖、燃气等自动收费系统;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和自动化监视系统;小区住宅发生火灾和有害气体泄漏的紧急自动报警系统;住宅设施的紧急呼叫系统以及对住宅远程监控系统等等。据悉,我国一些先进城市部分住宅小区均已实现或者基本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一些高档住宅小区以科技为先导,广泛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有地促进了住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在住宅智能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按照实用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原则去选择、确定智能化建设项目。一些收费较高,与居住水平和居民的经济实力相差甚遠的项目,可预留选项,择项发展。

8. 结束语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的重点环节,其在设计和规划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以环境和经济为基础处理,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孙维.浅谈城市住宅小区设计[J].山西建筑,2010,(17).

[2] 万乐,熊琪.论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2.(3) .

[3] 陈凯.城镇生活小区规划设计要点[J].民营科技.2011(06) .

[文章编号]1619-2737(2018)06-08-878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原则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规划设计
超越伤害原则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