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式”策略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8-11-06蔡逸群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交际

蔡逸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徽商职业学院基础部 安徽·合肥 2312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必然会成为新型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最终也会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交、出行、购物等。全球化的环境使得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封闭时代成为过往,继而产生的是越来越多不同种族、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能否顺畅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如何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是新型人力资本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会影响全球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21世纪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必备的三要素是语言能力、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三要素使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强化外语教育。因此,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正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最主要的领域之一。大学外语教学由于承担着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有望成为跨文化教育最强大的平台。因此,大学外语教学应在努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特别是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过去因受其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师资等条件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尚浅,仅仅停留在给学生介绍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层面。本文作者以“多元文化”、“跨文化”和“教学方式”为主题词对近1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相关的学术期刊、重要会议论文、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和国内知名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进行检索,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获得84篇学术论文和33部专著。检索结果如下:笼统的有关跨文化与外语教学的论文为65篇,所占比例为77.38%,专著有25部,所占比例为75.76%;涉及跨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有12篇,专著为8部,所占比例分别为:14.29%和24.24%;关于跨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论文有7篇,没有相关著作,所占比例分别是8.33%和0.这些论文和论著按学科类别分,外国语言文学类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0%以上。此数据说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外语界。然而,从论文的题目和内容来看,一般性讨论较多,涉及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文较少。因此,改革大学外语课程教学,树立跨文化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宽容性在近阶段的研究中尤显重要。

“渗透式策略”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本研究在对问卷调查数据和模拟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和建立一个高校大学外语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实践以及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和策略训练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渗透式策略培养”的实验来验证这一模式的有效性。

二、“渗透式”策略下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中心环节是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其中是本研究的关键。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论题。Byram在1995年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要素,即:(1)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2)做事的能力;(3)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4)学习的能力。在此之后,美国学者提出了知识、动机(态度、情感)和行动(技能、能力)。但在这众多的反映其构成要素及关系的模式中,最具影响力的跨文化能力的结构模式是:动机、知识和技能模式;评估等级模式;语言、语用和行为能力模式;国际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共同构成的框架模式。这4种结构模式的研究完善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提高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然而,理论成分多,实践成分少是这4种结构模式的欠缺之处,因此,他们也只是解决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却没有真正得以解决,而后者恰恰是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所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语言与文化教学用时分配、外语课堂文化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制作了相关问卷和实施了相关模拟实验。问卷的发放对象是省内10所高校的学生和英语教师,共发放了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135份。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理论与实践脱节、文化教学不被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欠缺全面性等问题是目前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笔者将事先制定的“大学外语教师问卷调查表”发放到5所本科院校和5所专科院校,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关于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同时通过SPASS软件分析后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外语课堂上颇受重视,40%以上的大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课堂讲授的方式方面即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背景知识和中西文化比较;二、通过以任务导向的各种模拟项目活动的开展,如要求学生完成外宾接待、商务会议和食宿安排等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和发现跨文化交际中会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

对“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的调查显示(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大学外语课堂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形式较多,大多数时候还是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详细数据见表1.

表1.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对“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教学的用时分配”的调查显示,大学外语课堂上语言教学仍占据着主体地位,文化教学的地位略微有所提高,详细数据见表2。

表2.语言与文化教学用时分配

研究者通过渗透式策略实验发现在大学外语教学课堂上广受欢迎的文化教学方式主要有5种,分别为: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跨文化知识,分享自己的国外进修以及旅游的经历和体验;请有出国经历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国外见闻和经历;用音/视频、网络资料等进行文化教学;邀请国外人士参与课堂教学以及组织学生模拟国外真实语境进行角色扮演,具体实验数据见表3。

表3.外语课堂文化教学方式

研究者基于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上问卷调查及实验数据的汲取和分析,对高校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具体如下:首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具有全面性,由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要注重外语课堂上真实语境的创设,要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渗透式”策略下的课外活动与实践

显然,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都发生在社会环境之中而不仅仅是在大学外语课堂上的情景创设和体验,因此,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体验文化、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场所应延伸到课堂之外。高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和渗透式策略实验的结果都一致表明: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外语课堂之外的体验活动与实践更具有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社交功能是语言的核心,语言学习首要满足的是社交需要,社交活动的发生都是在真实环境之中,而不仅限于课堂之内;2、外语的、交际的、互动的文化体验是语言文化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学生获取能力和知识的重要途径;3、外语课外活动与实践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实践和发展,反之,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外语课外活动与体验;4、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同外语课堂一样,不仅是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场所,更是学生获取跨文化知识的场所;5、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自信心的增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都离不开课外交际活动的开展,其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大学外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中西文化涵养,指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实践体验过程中获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能理智、科学地看待一些文化事件,教师也可以在课外体验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授有关宗教思想、哲学理念、思维方式等。总之,任何学科的教学和课外体验都应遵循生活化和现实化原则,即应联系现实、表达生活、学以致用。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使了语言和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也促使大学外语教师要紧密结合生活和现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来开展外语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媒介与网络进行跨文化学习与实践。现代的人们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很多,既有传统的方式,如:外语杂志、小说、广播等,更有现代的方式如:E-BOOK,网络、电影等。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借助这些途径进行跨文化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可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语言文化活动,如外语角、外文歌曲比赛、外语口语比赛、外语经典剧目展演、外国电影播放等活动,以帮助学生储备跨文化交际知识,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取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学校可定期邀请外教或者其他外籍人士作中外文化讲座,开展校园文化周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地道的语言交流中,感受异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涉外实践的机会,如在外贸企业、涉外旅游机构、涉外酒店、中外合资企业等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向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实践和实习的平台,让他们在此平台上实践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渗透式”策略下的大学外语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不言而喻,大学外语教材是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有形核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同时也充当着学生和教师开展教学互动的媒介,更是课外语言和文化实践的基础,因此,高校外语教材的选择在考虑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的使用环境之后,还要考虑到教材使用者的需求。“高校外语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使用课本和其他教学材料如通过网络获取的音/视频和其他纸质材料来进行课堂教学,但课本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大约75%的大学外语教师对于目前教材中的文化部分的内容表示基本满意,15%的教师表示不满意。在“高校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目前使用的大学外语教材感到满意的极少,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满意”,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觉得“不满意”。他们提出:部分教材过于陈旧,已经跟不上社会对现代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的要求;希望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更加的体现职业化的趋势;希望英语教材更具实用性,要注重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衔接。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教学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语教材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应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2、能够潜移默化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3、有益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语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必然会成为新型人力资本的一个衡量指标。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将列入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而高校问卷调查和实验都表明“渗透式”是一种适用于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此模式必须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实践以及外语教材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潜移默化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