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

2018-11-01苏哲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

苏哲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史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史学领域的新趋势。美国学者穆素洁的《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从更为宏大的全球视野,以蔗糖贸易为研究对象,利用翔实的史料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晚晴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他的这一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史 糖 中国社会 世界市场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211-02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清史研究的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数在研究资料都集中在官方正史方面,研究方法集中在制度史和上层精英方面,研究视野也大多集中在中国本身。二战以后,由于新史学的兴起,“历史学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历史研究的对象从上层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在研究方法出现了许多历史分支学科,如社会史、人口史、环境史等,注重对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来研究历史学,从而扩大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学家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外国研究作品的引入,史学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历史研究重新繁荣起来。在改革开放40年的明清史研究中,特别是近20年,由于地方文献的发掘与利用,区域研究已成为一时风气,而明清史与整体性世界的直接关系,也导致了跨区域的甚至涉及全球联系的新思考。[1]在清史研究方面,有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他们从西方甚至从整个全球的角度,将清史的研究放到世界的历史范畴中分析、研究和评价,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世界相联系。全球史研究者关注跨越国家或民族界限的历史现象,强调历史上不同区域人们的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及其重要意义。[2]在2009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著名汉学家、杜克大学教授穆素洁(Sucheta Mazumder)的《中國: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就属于这类著作之一。该著作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98年。由于作者既有美国的学术基础,又有在中山大学大学的交流学习经历,所以从作者的这本著作中既可以看到中大传统严谨的史学研究的特色,又能看到西方史学界那种多样化视角以及通俗化解读研究的特点。该书的出版对清史研究甚至整个史学界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所裨益。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

纵观全书,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贯穿本书最大的特点,作者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寻求对于“为何中国——这个被普遍承认直至18世纪中叶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何到了19世纪终止了发展进程?”[3]这个基本问题的重新解释,进而围绕该问题的解决展开分析,如第一章讨论蔗糖消费的历史,从药用到达官贵人品尝美味点心的多种用途。第二章追溯了19世纪前,中国参与世界贸易的方式。第三章仔细检视自12世纪到17世纪的制糖技术,并把中国制糖技术和印度、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日本的制糖技术一起置于广阔的比较框架中,此番比较即能揭示在中国不存在“技术停顿”,革新延续到17世纪及以后。第四章主要探讨清王朝建立时的旷日持久的战斗的社会后果,即出现了小自耕农,他们的财产权得到新政府的认可。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完全拥有者中,许多是以前的佃农,如奴仆。新近获得的权利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第五章转向讨论小农经济中的农业活动,还探讨了经济作物种植中商人贷款(包买商)的角色。包买商促进了经济作物市场和技术改造呢,抑或这种贷款仅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预购经济作物的一种形式,而没有进一步参与生产呢?第六章重回到市场上来,作者不仅将市场作为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经济领域,买卖双方在此交易,决定商品的价格,而是作为由特殊社会历史现实所塑造的空间和时间的实体来考察。

二、翔实的史料

作者在得出每一个结论的同时,背后都有大量的史料来支撑,使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庞大的史料来源,作者的结论建立在对大量材料分析的基础之上。既有大量的统计表格如“1586—1810年广州糖和米的价格表、1684—1718年在巴达维亚的中国和葡萄牙船只”等近18个表格,还有如“18世纪广东省经济作物种植分布”等6个地图,最主要的是大量插图的引用,如“垂直双辗甘蔗压榨机、中国木制绳牵压力机、台湾压蔗机和熬糖棚”等与蔗糖技术相关的机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蔗糖技术的发展历史,认识到技术的进步与变化。除引用大量中文研究的著作和史料之外,还引用许多英文和日文等其他外文史料,史料的涵盖范围很广,为作者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之下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大量的注释解释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可见作者做学问之严谨。如此丰富的史料引用使每章结论的得出更有说服力。

三、多学科方法的利用

作者同时大量借助人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的优点是能够描绘在地方面的层面上各种互动的整体性。而通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尤其是通过蔗糖的生产与贸易的分析来透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糖的发展为线索分析社会结构,进而得出社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者认为,清代的社会构造代表了新型的乡村社会。该种社会的起源可能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的部分的进化了的小土地拥有者的社会体系。也只有在清代,绝大多数的直接生产者才第一次获得完全的地产权,包括继承权和土地分割权;直接生产者还能够通过他们的政府认可的村社组织保卫他们的土地权和限制外来者的进入。通过在广阔的全球视域下的比较来研究中国历史的经济轨迹,试图超越把“地方”和“全球”历史人为分割的二分法,并与全球其他地方关注农民社会中长期历史变化的历史学家进行对话。

四、结语

综上所述,穆素洁为了寻求对于“为何中国——这个被普遍承认直至18世纪中叶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何到了19世纪终止了发展进程?”这一问题的重新解释,通过探讨蔗糖产业、国内及国际贸易、生产技术以及中国的社会结构等,对清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作出分析。进而指出,晚清的经济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也没有抑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于世界市场中。但显然,发展的轨道没有改变社会生产组织,也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作者将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置于全球的视野下进行,探讨了广东与台湾之间的资产与生产的联系以及国家在这当中发挥的作用。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晚期中华帝国的历史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下,提出地方史与全球史的结合,以重塑我们对清史的认识。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角上,《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这一著作对于清史甚至整个历史研究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世瑜.改革开放40年来的明清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1):92.

[2]吴义雄.国史、国际关系史与全球史:晚晴时期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三个视角[J].史学月刊,2017(7):14.

[3](美)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1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
挣脱生态牢笼的路径探幽
“世界市场”是如何炼成的
剩余价值实现框架中的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基于马克思世界市场的视角看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虚拟化与上海自贸区的发展
世界市场形成、劳动力集聚与国际贫富差距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