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世界市场的视角看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017-06-14郭百红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企业竞争力劳动生产率

郭百红

摘 要: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来看,世界市场是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经济要发展,中国企业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经风雨。通过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得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表现特点,从而为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进一步竞争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

关键词:世界市场;企业竞争力;国际价值;劳动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06-05

一、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回顾

(一)马克思“世界市場”概念的提出

“世界市场”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六册计划”中的一部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可见,马克思对世界市场是十分重视的。“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到的:“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过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不可难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并且循规蹈矩。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工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票据投机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1]马克思的世界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广义世界市场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整体。在这里,国内的生产关系“以其世界市场的形式出现”[2] 。

(二)马克思“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需求是世界市场的条件。“需求的世界历史性发展——它的普遍推广——首先取决于世界各国相互间对产品的了解。如果说,在发展过程中,需求创造贸易,那么,最初的贸易又是由需求创造的。需求是贸易的物质内容——交换对象的总和……战争、为了有所发现等等而进行的旅游、使各国人民彼此之间建立联系的一切历史事件,同样是扩大需求——建立世界市场的条件。需求的增长,直接和首先以各国现有的产品相互进行交换为保证。需求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方性等等,而带有广泛扩展的性质。这样,各国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一或那一国家居民的消费。”[3]

第二,资本不断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2]资本主义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使其自身不断扩张,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其追求剩余价值的要求时,其必然突破国界的限制走向世界市场,通过商品资本国际化、生产资本国际化和货币资本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4]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建立是世界市场的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从部门分工和地区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产品过剩,必然推动资产阶级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

(三)马克思“世界市场”的作用

资本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是世界市场的本质。其方式为建立殖民地与移民、资本输出、奴隶贸易。世界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商品的别国价值转化成国际价值。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由于各个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同,因此,拿世界市场上的计量单位‘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衡量,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就有不同的国际价值。”马克思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4]

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表现为该企业拥有比其他企业强的竞争力,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则为国际竞争力。下面分析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寻找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特点。

二、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评价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力的方法众多,本文依据“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来评价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做大,即从规模指标衡量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营业收入和利润来衡量;做强,主要从单个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单个企业的营业收入来衡量;做优,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即从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跨国指数来衡量,从而得出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一)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指标分析

1989年,中国银行作为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经过二十七年的发展,到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已经达到110家,其中名列前茅的有排在第四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第三位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第二位的国家电网,我国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第二多的国家,并且与美国的差距已经缩小到绝对量相差仅24家(4.8%)。总之,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见图1)。

同时根据笔者整理发现,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以下几大特征:第一,总体规模上升,但是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资源、人口以及企业数量,这种相对数量是非常少的,2016年中国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的22%,日本为10.4%,但是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企业的相对竞争力在国际地位上还是不足的。第二,分析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可以得出,我国世界500强企业有73.64%来自于国有企业,26.26%来源于民营企业,而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110家企业中,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46家)占据我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41.81%,即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具有明显的国有企业特点,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力中更具有优势。第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内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平衡,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东以外,其他省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屈指可数,同时行业集中于能源化工、钢铁煤炭、建材、有色金属、军工、电信运营。

(二)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分析

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可以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绝对量的国别角度来讲,我国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居于世界第二位,占500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的22.42%;利润也居于世界第二位,占500强企业总利润的23.36%;但从相对量即从单个企业所创造的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利润指标来看,我国则从第二位退居到第十三位。

除此之外,进入世界500强中的民营企业竞争力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讲相对较弱,根据《财富》杂志2016年资料整理得到,73.64%占比的国有企业创造了81.47%的平均利润,而具有26.36%占比的民营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却只创造了18.53%的平均利润。另外,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47.97万美元,而我国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3.7万美元(见表1)。

(三)我国企业R&D与品牌价值指标分析

R&D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获得核心技术的主要途径,是国际竞争力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世界500强都具有很强的R&D 能力,甚至可以说在世界500 强成长壮大的过程中,R&D 是最主要的推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统计年鉴对我国企业的R&D指标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见图3)。

除此之外,分析国内企业的R&D可以得到: R&D人员占全国研究开发人员比重情况;R&D经费占全国研究经费比重情况;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新产品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品牌价值相对较弱,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201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可以看到,位列世界500强前四位的国家电网的品牌价值为408亿美元,中国石化的品牌价值为187亿美元,中国石油的品牌价值为220亿美元,远远低于苹果公司1 703亿美元;微软公司的677亿美元,更多的品牌价值(见表3)。

(四)我国大型企业的跨国指数

跨国指数(Transnationality Index)全名为“中国100 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是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自愿申报的数据,由拥有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海外员工的非金融企业,参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标准,依据企业海外资产总额的多少排序产生;跨国指数=(海外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海外资产÷资产总额+海外员工÷员工总数)÷3×100%。2016年根据UNCTAD2016世界投资报告可知,世界前100强的平均跨国指数为61.01%,美國为53.88%,日本为55.76%,我国企业为14.4%,其中中央企业为21.75%。由此可知,我国企业的跨国指数偏低。

总之,在世界市场上,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如下:

第一,国际上总体攀升,国内结构不平衡。中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表现在海外资产、营收、海外人员以及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并且出现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如国家电网等一批大型企业,但是也表现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结构很不平衡:从企业规模看,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有中小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及其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行业角度看,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中央企业且以大型能源化工以及国家经济政策支持的行业,例如建筑行业、石油行业、化工行业等,但是我国的服务行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弱;从地区角度看,进入世界500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多位于北上广深4个城市,东北及其西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则很弱。

第二,单个企业的国际获利能力较弱。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主导下发展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处于萧条期的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的战略调整,将其在本国没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制造业向我国转移,造成了在当下全球分工的格局中,我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位置,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低利润的粗放型的以数量增长为主的企业,其获利能力极弱。除此之外,在世界市场上采用的国际价值尺度衡量的产品价值由于劳动生产率不同在相同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同,因此,我国企业的国际获利能力不足。

第三,R&D与品牌效应总体上提升,但是远不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企业与美国附跨国公司汽车巨头如大众、丰田、宝马、奔驰的品牌效应进行加工,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所占份额极少,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其背后为R&D资金投入的不足与投入的大企业相比,最明显的为R&D与品牌效应不足,例如我国汽车行业主要是效率的不足。

三、结论及建议

恩格斯曾论述过:“事情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之内就会夺去中国千百万工人的饭碗。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1]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自世界市场形成以来,一个国家的兴衰便与世界市场的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否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如何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国家实力能否稳定提高的战略性问题[5]。作为世界市场的载体——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首先,要认识到融入世界市场是历史大方向,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企业要勇敢迈向世界市场,同时要有世界的、整体的、全球的视野,利用世界市场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其次,根据我国国有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优势带动民营企业适应、参与、主导全球规则。再次,强化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通过政府推动、教育研发、企业学习创新、全民创造等方式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累积创新能力共同发展。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同时,更加强化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各类企业创新的多层次性和整体上的体系性和全面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效益和国际竞争力[6]。最后,防范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其将其自身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扩展到整个世界市场,为了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提高生产率,大规模生产,这种盲目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需求不协调造成了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增强,一方面面临着发达国家压迫式的竞争和挤压,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挑战与竞争,同时受到意识形态与国内国外政策的影响,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所以,为了使我国企业能够更深度地融入世界市场,我国必须营造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商业环境,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凝练出制度优势,防范不确定风险。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企业竞争力劳动生产率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诚信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品牌建设研究
管理创新助力企业发展“逆水行舟”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