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农村初中寄宿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8-11-01赵艳

求知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寄宿生农村

赵艳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会考试的人才,而是培养能工作会生活的人才,寄宿制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农村学生在升入寄宿初中时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文章以此为主题,对农村初中寄宿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生活行为习惯

一、农村初中生寄宿出现原因

1.教育资源缺乏

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稀少、教育资金短缺、教育设施简陋等方面,学校的校舍因为缺乏资金去建设与维修,有些地区危房面积甚至达到了4%,在全国平均教育危房面积率属于较高水平。教育资源匮乏的同时,贫困地区还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甚至存在几个地区只拥有一个学校的情况,使得几个地区的初中学生都需要在离家很远的中学学习,无法走读。

2.学校加强学生管理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地区还存在很多治安问题与社会问题,且家长的监管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学生在上下学,节假日或独自留在家中时容易出现上网成瘾、聚众闹事、拉帮结派、不顾及安全等各种问题。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许多中学都采取了寄宿制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将学生处于学校的监管之下,减少学生问题与事故的出现概率。

二、农村初中寄宿生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

1.不能快速适应环境改变

由于农村的初中寄宿生中存在较大比例的留守少年,这些留守少年由于从小独自生活,因此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大多自由散漫,当进入寄宿学校开始寄宿生活之后,日常的生活有了教师的介入,需要按照一定的制度和流程进行活动,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不愿意遵照制度和违反流程的行为,其根本原因是不能快速适应环境的改变。

2.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习惯不良

现今的农村物质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农村家长对学生也多以宠溺教育为主,从初中寄宿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看到,被褥长期不整理,弄脏的衣物也不及时清洗,自己不会动手缝补,日常不注意饮食卫生与体育锻炼,与人交流或交往情商较低,这都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表现。

3.缺乏自控能力,无法自主学习

自控能力来自于长期的培养,对于经济面貌已经改善的农村学生来说,父母缺乏对子女教育的基本常识,不能很好地通过强化行为使学生形成自控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容易被各种外部的因素所影响吸引,尤其是到了一个父母不能实施管教的环境中,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无法主导自身的学习行为,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培养农村初中寄宿生良好习惯

1.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论基础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生物反应实验提出了强化理论,理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对于正确的行为给予正强化加以巩固;对于错误的行为给予负强化加以消除。这一理论也被引用至管理学中对人的激励,对于正确的行为通过奖励来鼓励其发生,对于错误的行为通过惩罚来使其消灭。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人的许多行为是通过对社会上认可的行为的观察、模仿所形成的,人们将这种社会上共同认可的行为称作道德,当人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就会被社会所接受,而当人做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则会被社会排斥,从而对人的行动作指引。

(3)“罗森塔尔效应”。这种效应是利用期待值的变化对人产生作用,即当外界对某人产生了一个高的期待值,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因为期待的作用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效应可以归入正强化的范围之内。

2.培养农村初中寄宿生良好习惯的方法

(1)设立综合能力评比制度,对先进学生给予奖励。学校应当设立奖学金制度,将奖学金的评比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挂钩,形成一个体现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用来对学生的行为作衡量,对于单项能力表现突出或综合能力在优秀等级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奖励,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成果。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作为寄宿制学校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员,应当首先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给予他们帮助,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而让学生对自身好的行为进行观察与模仿,纠正学生身上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学校对综合能力优秀的学生的奖励只能覆盖到较小的范围,而为了对更多的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当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出现进步之后,及时在集体面前给予认可和表扬,使得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正强化,从而逐渐固定下来。

(4)对于不良行为的处罚要起到震慑作用。虽然学校对于学生行为的培养大多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但是负强化的作用也应当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可以采取面向全体做检讨、劳动惩罚和忽视惩罚的方式,通过心理学中的同辈压力,使得这部分问题突出的学生为了能够融入学生集体,而向其他学生看齐,按照统一的规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四、农村初中寄宿生习惯培养的意义

农村初中寄宿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学生正处于“三观”的构建时期,心理与思想状况均不稳定,其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农村初中寄宿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能够缩小城市与农村差距

随着时间的逐渐增长,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开始加大,这一差异从原本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深化为人口素质和平均学历水平的差距,城市的人口素质与道德水平由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但在农村地区则并不看重教育的价值,而是更看重人口是否能够快速产生经济价值,这也是农村被城市不断拉远距离的根本原因。农村初中寄宿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与思想水平的重要措施,具有道德素质和独立思想的学生才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从而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

2.是解决农村乱象的重要途径

从全国形势来看,农村近些年乱象频出,彩礼、土地、建房、生育等问题多次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除了农村治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相关人员设备缺乏外,从其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是由于农村人口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水平较低。培养农村初中寄宿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可以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从而转变农村乱象频发的现状。

3.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方法

为了转变农村的发展问题,国家在鼓励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出了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于转变农民脑中顽固落后的思想,以及阻碍农村发展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同样存在于农村的初中寄宿生身上,因此,培养农村初中寄宿生生活习惯可以更好地驱除他们脑中封建落后的思想与阻碍自身发展的行为习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新农村建设终将完成。

参考文献:

[1]白 亮,范 亮.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4).

[2]李国江.加强寄宿生管理 培养良好习惯[J].吉林教育,2013(30).

猜你喜欢

寄宿生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农村初中寄宿生情感现状调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