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升初解题策略教学新探

2018-10-31何少平

求知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作图审题

何少平

摘 要:随着中学招生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各地小升初数学试题的灵活度提高了,导致常规的解题方法难以应对,学生纷纷跑到各种培训班去拓展提升,这也倒逼教师着手课外习题的研究。文章作者结合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浅谈解题教学的一些新做法。

关键词:审题;新角度;作图

一、审题要有新角度

审题是将题目中的每个条件解析成若干算式、方程或函数。客观地说,对于严重变形、中学下放、奥数转型而来的考题,常规的分析法、综合法根本审不出什么所以然,得换一个角度审视问题与条件。

一是审题要通过文字表达了解到言外之意。如:甲乙丙丁合作修了一段路,甲修了其他三队的—,乙修了其他三队的—,丙修了其他三队的—,丁修了69米,公路全长多少米?题中三个分数对应的“1”各不相同不能直接用,得引導学生借助线段图,通过“甲修了其他三队的—”的字面意思理解到“甲实际修了全长的—”这一重要的言外之意,数量关系才能明朗。又如:三个班去采树种,其中12千克不是一班采的,14千克不是二班采的,18千克不是三班采的,三个班各采了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只能列出“一班+二班≠12”等三道不中用的不等式,因此,得引导学生透过字面“12千克不是一班采的”领会到“不是一班的就是二班加三班采的”,从而列出“二班+三班=12”这样的有效等式。言外之意有时隐藏在字里行间,要透过本义进行引申和扩展;有时蕴藏在生活常识中,得联系语境转换表达方式。

二是审题要避免惯性思维走出逻辑误区。如:甲乙丙丁四个数各不相等,如果甲增加2、乙减少2、丙扩大2倍、丁缩小到原来的—,则四个数相等,且它们的和是360,它们原来各是多少?如果从习惯角度出发就会列出360÷4=90,然后倒推得出88、92、45和180,而这显然不符合“和是360”的题意。这正是犯了“总数除以份数就等于平均数”的习惯性逻辑错误。为了走出误区,教学时可以用字母a代替数去引导学生审题:a加2与a减2抵消后是得2a,而a除以2成了—a即0.5a,而它乘以2却得2a,四个数合起来是4.5a而不是4a!然后用算式360÷4.5=80求出a,然后再倒推得到四个数分别为78、82、40和160,这就符合题意了。

像这种因思维习惯产生逻辑错乱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田字格中,甲乙丙的面积分别是1、2、3,丁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容易根据惯性错填4,而忽略了面积与宽度的倍比关系。

三是审题要有联系发展的目光,比如,按照规律排列的一串数1、2、4、7、11、16、22……这串数字第2017个是( )。如果按照差变化规律去推算,学生几乎无法理解,如果审题时能联想到相似的一串数1、3、6、10、15……把题目中的数字分别减去1后,就容易找出任何一项的数量与它的序数存在等差数列和的关系,从而列出(1+2016)×2016÷2+1。审题是解题的第一要务,对于非常规的题目,审理题意时也要因变而变,采用另类的方法方可凑效。

二、作图要有新招术

线段图能让抽象信息直观呈现,是解决难题最重要的辅助手段。但仅仅掌握诸如画线图“左端要对齐、从小数画起”之类的“大路货”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具有针对性的新式作图策略。

一是可以把几条线图合并成一条以便分析,比如:甲对乙说,当我的年龄是你现在的年龄时,你才4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年龄是你现在的年龄时,你61岁了。问甲现在几岁?如果用两条线段表示两者岁数,用拉斜线表示年龄差,学生看图会眼花。如果改用在同一条时间轴上用等长表示年龄差,再用两次转换自然地画出甲乙两人从4岁到61岁存在的年龄差是61-4=57(岁),从而算出甲乙的年龄差是57÷3=19(岁),就不难算出甲的年龄是61-19=42(岁)。

二是可以把一条线图变化出便于比较的复式线图,如:一捆电线剪去全长的—后再接上6米,这时的电线比原来的长40%。这根电线原来有多长?先用粗线条表示整体,再在它上方用虚线标出缩短的—后的位置,又在粗线下方缩短处接着添接上增长的40%,参照粗线整体确定增加部分的结束位置,这样,上、中、下相对照就容易找出6米所对应的分率了,像和倍、差倍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作图。

三是作图可借助不同符号区分不同的标准量,如一批大米,第一天用去总数的—多16千克,第二天用去余下的—少4千克,还剩下260千克,这批大米原来有多少千克?作图时用重点号“·”先标记好—,再用三角号“?”标记剩余的三等份,然后看着符号依次倒推,就不会混淆。像“第一次用去总数的几分之几又多少、第二次再用去剩下的几分之几又多少、还剩下多少求总数”之类的题目,用这种方法作图简直就是不二法门。同时,作图可以把隐藏的条件标示出来。如:甲乙相向而行,当相遇时甲走了全长的—,当乙到终点时,甲离终点还有120米,求两地距离。这里画图要推想到相遇时乙走了—,甚至要联想到乙的速度是甲的3倍,进而想到当乙再走—到终点时甲又走了—的—即—,并在线图上标出这些隐藏条件,就不难列出算式120÷(1-—-—)。

四是对于看上去别扭的图形,还可以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一个直角边分别为8厘米和6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与一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中心点重合(阴影不规则),求不重叠部分三角形阴影的面积。学生对这种非典型不规则图形面积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其中一个图形旋转到特定位置(阴影是矩形),学生一眼看出阴影正好是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许多图形重叠问题(像等积变形)都可以在满足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将图形作旋转平移(如顶点的平移)等特殊处理,使不确定问题明朗化。作图还可以使用特殊标示的方法,如:甲乙丙的书本数各不相同,如果甲给乙12本,乙给丙27本,丙给甲34本,他们每人就都有100本书了,原来他们各有多少本?如果把甲乙丙三种量呈品字形排列,用箭头标出数量出入情况,然后进行反向倒推,要比列表法清晰得多。像求复杂化的“凹凸”类图形的周长,如果用切割移拼的方法,就连教师都难免看得头晕眼花,但是,如果就在原图上用箭头标出“蚂蚁”的爬行方向,然后根据“标向法”所提示的“左右相等、上下相等”的方法列式,理解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作这些图能巧妙揭示数量关系,在解题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假设要有新技巧

方程能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但设未知数是个技术活,教学要传授设数的技术要领。

首先,设一种数量能得到几种相关的数量是一种学生容易忽视的技巧。如:甲乙两班共90人,甲班人数的—与乙班人数的—共有13人,两个班各有多少人?假设甲班有X人,一定要联想到乙班有(90-X)人;其次,直接用文字代替未知数能降低解题难度。如:一件工程,甲乙合作36天完成,乙丙合作45天完成,甲丙合作60天,甲单独做要几天完成?(注意:直接设独立完成的天数会导致逻辑错误),假设甲乙丙的工效分别为甲、乙、丙,列成文字方程采用等式叠加对比的方法,学生就能轻易完成,甲+乙=—,乙+丙=— ——甲+丙=— ,推出(甲+乙+丙)2=—,因经过对比得出甲的工效为—-—=—,得出甲单独完成的时间为90天。

再次,教师可以设某些数为具体的数。对于一般的文字叙述的概念填空分数题,可以将标准量设为1。如:长方形的长增加20%,宽减少20%,面积会怎样。假设长、宽为1来推算就很方便。同样,对百分数如溶液浓度之类的问题,可以设溶液质量为100,这也是一种方法。如:在浓度为40%的糖水中加入了30克水,浓度变为30%,再加入多少克糖浓度可以变回40%?这里假设糖水总共有100克,就可能推出糖与水各有40克和60克,糖与水的比是2:3,加了30克的水,按照比例,配上20克的糖就行了。这里设具体数,就避免了因为设总数X克造成方程复杂化的弊端。

除了設为特殊的“1”和“100”,有时还可以结合已知数量设某个量为具体数。如:一艘船顺水航行每小时行50千米,逆水航行每小时行30千米,问船在这段河道航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时要假设这段河道长度为两个速度的最小公倍数150才便于运算。

最后,设数甚至还要“设”非所问,才能便于列出方程。如超市里苹果的重量是橘子的4倍,如果每天卖出70千克苹果和30千克橘子,当橘子卖完时,苹果还有400千克,超市原有苹果和橘子各多少千克?这题不管设哪一种水果数量,都会使问题复杂化,只有设与两种剩余数量都相关联的天数为a,才能使数量关系变得明朗,即4×30a=70a+400。又如,弦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为49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求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如果设小长方形面积为未知数就会陷入困局,如果设小长方形的长为x,根据重叠关系就能列出x+x-2=7,得出x=3.5以后,一切就迎刃而解,这也是解决弦图类问题最主要的策略。再则,有些复杂的计算本身并没有未知数,也可以假设一个字母来取代某一组数,以简化计算。如:(1+0.23+0.34)×(0.23+0.34+0.78)-(1+0.23+0.34+0.78)×(0.23+0.34)可以设0.23+0.34=a,0.23+0.34+0.78=b列出代数式(1+a)b-(1+b)a就能通过抵消的方法简化运算,巧妙假设能够驭繁为简。

参考文献:

[1]朱华伟,钱展望.数学解题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

[3]郭淑清.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4]徐伟建,余雪莲.问题归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途径探究[J].上海中学数学,2015(Z2).

[5]殷伟康.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式识别解题策略的探析与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2014(10).

[6]米 萌,侯万胜.认知结构对数学解题的影响[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7]刘雪琴,陈伟君.重视数学概念教学 优化数学认知结构[J].吉林教育,2010(35).

[8]耿兆楠,李书玉.浅谈鼓励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

[9]张红星.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8).

[10]陈本凤.“1+N”引导 张扬灵性风帆[J].海峡科学,2008(12).

[11]范足荣.浅谈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1(1).

[12]喻志东.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中旬刊), 2013(5).

猜你喜欢

作图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不一样的角平分线作图
来自2019年天津市中考作图题的挑战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作图题答题技巧
尺规作图六笔画就可三等分任意线段
例谈审题方法
尺规作图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