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经靶点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效果

2018-10-31曹广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3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曹广

【摘 要】目的:探讨经靶点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通过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研究組应用经靶点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变化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变化情况、临床手术疗效、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再手术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和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经靶点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再手术率低,腰腿部疼痛感明显降低,值得临床中进一步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源性疼痛;靶点穿刺;髓核摘除术

【中图分类号】R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3-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通过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纳入标准:(1)下腰疼痛>6个月。(2)经CT检查确认椎间盘出现退变。(3)合并下肢疼痛。(4)保守治疗无效。(5)患者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2)合并腰椎肿瘤。(3)合并腰椎骨折。(4)合并椎间孔狭窄。(5)合并癫痫。

通过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1.8±1.2)岁,L5-S1 10例,L4-5 15例,L3-4 5例;研究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3.5±1.3)岁,L5-S1 12例,L4-5 16例,L3-4 2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对照组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将患者呈俯卧位于手术床上,使用C型臂X光机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透视确定具体穿刺位置,穿刺位置确定后在穿刺点周围进行局部麻醉,使用合适尺寸的套管针对患者的椎间盘进行穿刺[3]。穿刺套管针到达椎间盘的髓核内部之后,将针芯取出,再通过穿刺套管将射频刀头穿入髓核。确定套管针尖的进出范围,起点是侧纤维环的内层,终点是对面侧纤维环的内层,对患者的椎间盘进行消融及皱缩[4]。进入髓核后进行消融,皱缩后缓慢退出髓核,治疗强度由低增高,以穿刺针口为圆点反复进行多次消融,消融结束后将穿刺针从患者的髓核内拔出,对针眼进行无菌敷贴包扎[5-6]。

1.2.2 研究组方法:研究组应用经靶点穿刺椎間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将患者俯卧位于手术床上,使患者的腹部呈悬空状态,使用C型臂X光机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透视确定具体穿刺位置,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在椎间纤维环的附近注射少量的麻醉剂,将穿刺针到达椎间盘中央位置时将枕芯取出,对患者的椎间盘进行染色造影检查[7]。以穿刺针为中心圆点将周围皮肤稍微切开,置入扩张器及套管,充分的保护神经根部。将套管置入到椎间孔内之后,将椎间孔镜置入。在连续使用液体进行冲洗的情况下使用内镜进行观察,发现蓝染退变髓核之后使用各种髓核钳将突出的组织取出,彻底将蓝染退变髓核清除干净之后仔细检查患者的椎间盘、后纵韧带及神经根等部位无异常再正常进行止血缝合[8]。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变化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纸上画一道10cm的横线,每cm表示1分,评分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强烈;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指数变化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变化情况。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量表,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复的情况越差;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变化情况。

1.3.3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疗效。显效:手术后患者的腿部可以抬高>70°,且患者腰腿部的疼痛感完全消失或有明显缓解。有效:手术后患者的腿部抬高>30°、<70°,且术后患者腰腿部的疼痛感有部分的缓解;无效:手术后患者抬腿高度<30°,腰腿部疼痛感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日常行动困难。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

1.3.4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再手术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变化情况

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腰椎过度前屈、轴向负荷、急性扭转等都是临床中常见的造成患者产生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原因。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是腰椎部的纤维环发生破裂而产生脱落的组织,该部分组织刺激患者产生炎症反应,导致患者的产生根性神经疼痛;而突出髓核会直接对患者的神经造成压迫,使周围神经及组织产生水肿,进而对神经根造成继发性的损害。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经靶点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再手术率低,腰腿部疼痛感明显降低,值得临床中进一步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刘付仟,梁伟国,叶冬平.髓核置换、全椎间盘置换及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3):440-444.

唐元章,倪家骧.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微创手术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5):1758-1762.

单建林,杜培,王飞,等.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症状及其神经解剖学相关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4):224-229.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技术配合消髓化核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运用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