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夫之论读书

2018-10-30刘绪义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萧衍朝贡王夫之

刘绪义

承圣三年(554年),江陵沦陷,梁元帝(萧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萧绎是一个喜好文学的君主,少聪颖,好读书,善五言诗。“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他画的《职贡图》,记录了前来南朝梁朝贡的当时各个小国的人物形象,上面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因此,这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料。但是,他的艺术水准以及文学成就又与他的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与西魏的战争中失败,他一怒之下烧毁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声称自己焚书的原因是:“我读书万卷,还落得如今这个下场,读书再多有什么用呢?”

难道读书多真的能够把人读蠢吗?

一千一百多年后,王夫之批评道:千余年来,没有人不憎恨梁元帝不悔改政治上的错误和对人民的无道,却将罪责归咎于读书。

为此,王夫之写下《论梁元帝读书》,对梁元帝的遭遇进行了深刻反思。

王夫之虽然不知道梁元帝焚的是些什么书,但拿梁元帝所撰写的文章来看,无非是一些华而不实的骈文。

话说当年,梁武帝萧衍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分裂,危在旦夕,而梁元帝依然早晚苦读,乐此不疲,精力消耗,既不伸张正义,又不会把握时机。这和沉迷于赌博酒色,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夫之认为,历史上不只梁元帝读书把自己读蠢的例子。

宋末元蒙之际,号称儒者的人都喜欢讲空洞的大道理,却不想有什么用处,计算着“五经”、《论语》、《孟子》有多少字句,在章句的文字结构、呼应形声上比附,饱食终日,这对身心有何益处呢?对人伦事理有何用呢?对政治教化有何帮助呢?这种人不得志时,反教人禁锢他人之子弟;得志时,则误了国家。这和梁元帝兵临城下还在讲《老子》、虏骑渡江,还在听高僧说法,有什么差别呢?

读圣贤书,岂是像参禅礼佛那样,只要每天抄写诵读就会有功德?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读书呢?

王夫之指出:领会书的精神实质,以确立修己治人之本;考察书中隐藏的意义,以达到精通事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善读书的人得之于心但能用书中的道理检验纠正自己行为的人太少,次一等的如太子李弘读《春秋》读到不忍卒读的也很少,再次一等的如穆姜读《易经》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愧疚的人一样很少。

不抓住书中的重点,不研究书的精華,不审察合乎时宜否,像汉儒曲解《公羊传》而废皇后太子,王莽曲解古书讥刺匈奴,都是妄解经典的蠹史。

没有高超的见识掌握书本大旨,没有取舍的标准独立审慎思考,那么读书万卷,只会更加迷茫,倒不如不学无术者还能保持纯朴。

王夫之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了再读书方有益处。没有听说过漫无目的单单为学习而学习的。心无定志,读书时心志就会随时游移,异端邪说,流俗小智,乘虚而入,大则侵蚀人心,小则荒废日月,这是梁元帝越读越蠢却至死不悟的原因啊!怎么能怪罪于读书呢?

一般的学者,效其浅陋,不能不加以警惕啊!

猜你喜欢

萧衍朝贡王夫之
“朝贡--册封”秩序独秀中国传统文化外交舞台
心送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山中宰相
安倍“朝贡”特朗普心情激动
梁武帝出家
夫余国与汉魏晋王朝的朝贡关系
梁武帝 不恋龙袍恋袈裟
心送
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