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岸中国画创作三人谈

2018-10-29江俊涛陈地生

新疆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国画笔墨画作

□ 张 健 江俊涛 陈地生

刘岸,又名刘壮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系列编审。现为厦门文学院院长、《厦门文学》杂志社主编、厦门作协副主席。迄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500余万字,出版著作13部。

刘岸自幼拜名师研习书画,其画作继承中国文人画之传统,人物、山水、花鸟均风格独特,匠心别用。系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扇子学会没骨画院副院长、两岸名人堂书画院副院长、厦门政协特聘画家。先后参加首届“中国作家书画大展”,福建省第三届、第四届“意之大者”写意画大展,“闽台名家书画展”、“海峡两岸名家书画作品大型展”,“新疆迎春美术作品展”等并多次获奖。其画作10余幅被制作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邮票》发行,福建电视台、新疆电视台、《福建艺术》《福建文艺界》《中华时报》《上海外滩》《兵团日报》《厦门日报》及“今日头条”、凤凰网、腾讯网、网易等三十多家海内外媒体、报刊对其书画给予刊载、评介及专题报道。

刘岸说

我自幼随外祖父邢鸿荻习画,老人以书法著称,得边寿民真传,又善画芦雁。后来我受教于王老子钝先生等,也多是外祖父的师兄弟,故而我画画儿大体属于家传一类。后来跟随蔡祖飞老师等学习西画的素描、色彩等,不过到了23岁时就因文学创作而弃画辍笔了。但20多年来,却初心不变,未曾放弃对中国画的热爱与思索。近些年重拾旧业,自然而然在创作中也就以多年的思考为指引,形成了一些“个人原则”:

一、笔墨为上,色彩次之。中国画要有笔有墨,见笔见墨。笔墨中“笔法”又为至要。骨法用笔,不容怀疑。宾虹老人“平、圆、留、重、变”的运笔阐释应为法则。

二、人物画达意传神,形为要素。传统中国画,以人物画最弱,也最需要创新。故美术教育中的“徐、蒋”体系不可废。人物画家是要懂得一些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知识的。以形传神写意,是要素描基础的。

三、好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中国画是要“吃”功夫的,“吃”文学、哲学及其它艺术的画外功夫,更吃书法的功夫。一个一流的画家不一定得是一流的书家,但一定得以书入画,“写”出画来,它决定着画品的高低,也是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与我辈画作的根本区别。

四、中国画需以继承为主,可以创新,但所有的创新均需止于笔墨。笔墨不能等于零,它是中国画的底线,突破了这个底线就不是中国画。

五、中国画的本质是“写意”的。外师造化,还须中得心源。出自“心源”的只能是“意”。

六、中国画是“静”的人生,“静”的艺术。静者,尚简、尚纯、尚德。

七、走中国文人画的道路。不重科学重心灵,不重客观重主观,不重真实重感受。

八、…… ……

我的“个人原则”当然不止这些,但上述几条目前可能就已经决定了我画作的基本面貌和风格(如果有的话),剩下的就是功夫和技巧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技巧大家,这我知道。

刘岸中国画创作三人谈

一笔双锋写诗画 张健——浅析刘岸的中国画创作

新年伊始,首届“中国作家书画、手札大展”在北京隆重举行。大展共收到书画作品数千件,310件作品入选,刘岸等6人获得美术作品优秀奖。

刘岸是一个发表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出版十多本文学著作的作家,同时也是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画家,新疆、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闽台名家书画展”,“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大展”,福建省第三届、第四届“意之大者”写意画大展,“我的中国梦——新疆迎春美术作品展”、“翰墨飘香——中国作家书画展”等,并数次获奖。其画作10余幅入选各类纪念邮票。海内外有30余家媒体对其书画作品给予刊载、评介。

一个优秀的作家,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而且一笔双锋,花开两枝,本身就耐人寻味。

刘岸应该还没达到“人书(画)俱老”的境界,但已有了自己的国画创作“原则”:笔墨为上,色彩次之;中国画要有笔有墨,见笔见墨;人物画要达意传神,形为要素;好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中国画的创新需止于笔墨。笔墨不能等于零,它是中国画的底线……

《激扬文字为梦想》 刘 岸

显然,刘岸的这些“创作原则”,决定了其画作的基本面貌和风格,也决定了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以观念取胜的文人画家,而是功底扎实、技巧高超的有思想的画家。

以形传神达意的人物画

刘岸的人物画从徐、蒋体系入手,初学黄胄,后学任伯年,最终却反师道而行之,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清新俊逸的画风。

这与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有密切关系。

文学是人学。作为一个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过几十个人物的作家,刘岸在刻画人物时显然比一般的画家多一只“眼”,多一种职业训练,多一份心灵感受。他画作中的人物如同他小说里的人物一样——传神而简练,更具心灵的感召力。他画人物,重在神韵,精神气质。无论是伟人、普通人抑或自画像,都注重凸显人物的性格与气质,并使之跃然纸上。例如《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弘一法师》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仓央嘉措等形象,无一不透着一种跃动的精神力量,使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从视觉到心灵受到震撼和感动。

画作《激扬文字为梦想》中的瞿秋白,面容刚毅俊朗,目光深邃。画家用简略而准确的线条,突出表现了瞿秋白手中的那支笔和书桌上正在翻译中的《国际歌》。窗外的风竹象征着主人公不畏风霜的气节,而中式的家居陈设和西式书桌,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瞿秋白学贯中西的修养和造诣。整幅作品在构成上以竖直的浓墨线条,传达瞿秋白的浩然正气;又以风竹和衣衫的灰斜线取势,制造动感……这种笔墨关系和笔墨结构,正恰当地反映出了大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而画家强调的骨法用笔,更是在这里得到了凸显,使黑白灰的关系既明亮又和谐……

据悉,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刘岸曾随中国作家代表团“重走长征路”,期间几易其稿,最终以此高度艺术提炼的笔墨构图,表现出了瞿秋白的精神气质和信仰追求。因而作品在参加省美展获好评后,继而又在作家书画大展中获得优秀奖,并被多家报刊刊载推介。

点和线,注重意境和哲思的山水画

刘岸的山水画源于长安画派,具有浓郁的西部特色,风格粗犷豪放又不失婉约。《驰》《红》等是他新近创作表现家乡山水的系列作品,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成功尝试。画家有感于许多山水画在表现西部的高山、草原时有墨无笔,线条运用逐步式微。故反其道而行之,以传统的线描为主,尝试表现新疆山水。其中的《驰》便是以气韵连贯的长线条,表现雪山冰川的磅礴气势以及内在的生命感。以点为主表现树木,以墨块和留白表现天空和冰川。在点线面的结合上实现了一次完美的统一。

《红》 刘 岸

《道法自然》 刘 岸

《红》也是以线条为主,以大笔粗线勾勒出西部群山,以焦墨粗点和响亮的红色点刻画出连绵不断的灌木丛林。而山中的马队则构成了另一条横斜线,在这条线上,男女牧人策马欢歌,羌笛悠悠,又是大山中的亮点,它们并与题款共同构成了一条上升的“势”……

不过,刘岸更注重的是超越技术层面的意境和哲思。

《道法自然》的笔墨和色彩都是长线条的反复叠加,因此却具有了象征性,让人想起道家的阴阳图。它细腻而深刻地传达了画家面对大自然的哲学思考和思辨,使其在意境的表达上突破了“美”的基本范畴,进入到对人类宇宙的思考之中……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刘岸的“玄奘西行”系列以及“大漠胡杨”系列,它们或多或少地都在意境上突破了前人,让观者或沉思或感动。

推陈出新的花鸟画

刘岸的花鸟画家学渊源,又受多位名师指点,笔墨最为丰富。有继承、有创新。其笔墨有时繁复,有时又有八大山人的简约、孤冷;其色彩时而简素时而又有吴昌硕般的绚烂;鸟虫时而写意时而又能看见齐白石的工细……看他的花鸟画,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散着花草香,甚至隐约的古琴声。它们引领着观者心神摇曳,飘逸出尘。

刘岸的花鸟画不仅水墨酣畅淋漓,用色更是简单明快,特点鲜明。他画向日葵,像喷薄日出,又像燃烧的火焰,色彩浓重而富有变化。春夏之时,以黄色为基调表现花头,以泼墨和动感十足的线条表现茎秆、绿叶,形成自己“黄花墨叶”的风格。而在表现深秋、初冬的向日葵时,又以赭石花青为主,表现出一种冷寂孤傲,震撼人心的英雄独立之气。

他画葡萄,推崇徐渭,不重形似,重神韵,重笔墨。强调从葡萄、藤到叶片都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一扫充斥在画坛的把葡萄画得晶莹剔透,像玻璃珠子的媚俗之风……

他画石榴,多是墨叶墨茎,把色彩集中表现在石榴果实、籽粒上。他画石榴强调表皮的皴裂感、籽粒的饱满感和整幅画卷的气韵生动,笔墨酣畅。看刘岸的石榴,总隐隐地能感觉出一种隐含其中的象征意味,它既不是青葱鲜嫩的,也不是孤寂冷漠的。它有着一种饱经沧桑的,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像太阳,给人以温暖、向上、积极,却不喧哗的感觉……

当然,他也画牡丹,画梅花,画兰花竹子,画时令水果菜蔬等等。但绝不媚俗,只重笔墨神韵,内涵意蕴。

在刘岸的审美世界里,文学与书画是相通相融的。在他的绘画中,花鸟、人物、山水更是相通相融的。比如他的《栖》既是花鸟小品也是山水小景,它有花鸟画的禅意和笔墨,又有山水画的意境意蕴。完全打破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人造藩篱,形成了新的审美图式。

《栖》在章法上是“C”型构图,画面具有流动性,更加强了画面空间层次的推移。其中的色彩与意境,通过巧妙的造型表达,具有一种东方特有的神韵和现代意味……

《栖》 刘 岸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火红的枫树下,《栖》的主体是一匹马!一匹千里之马?准备奋起的马?悠然惬意的马?这幅画蕴含太多的意象,不难想象,又很难把握准确涵义。一千个观者,大约有一千种心境吧。

一个画家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刘岸上过大学、守过边防、当过法官、做过编辑。从军队到地方,从地方到兵团。从南疆到北疆,从西北到东南。在大漠的风沙中成长,在遥远的海边写作、绘画……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刘岸在进行各类文艺创作时,总会与众不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创造和生命体验。

刘岸不仅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还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创作过大量的电影电视作品,出版过专业的理论著作和美学论著。显而易见,他不仅广泛涉猎了各类文艺的理论研究和创作,而且还深入地进行了探索和艰辛的创作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这一切又作为一种普通画家不具备的艺术财富,滋润着他的书画创作。

多彩多变的生活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给刘岸提供了一片浩大而富饶的书画创作土壤。这是一片诗意葱茏,景色宜人的土地,刘岸深入其中,一笔双锋,用画笔触摸人的灵魂,用文学进行画家的生命表达,自然鲜花盛开,成绩卓著。

他用画笔讲述“中国故事” 江俊涛

我被眼前这幅国画深深打动了。

画的标题是《童年鲁迅》。一藤繁花下,孩提时代的鲁迅先生跟玩伴在一起,正热烈地讨论什么。或许,他正向闰土哥请教如何用竹匾捕鸟,此时的少爷与下人之间已没有界限。这样淳朴的友情让鲁迅充满怀念,而先生毕生所追求的不正是这样的平等自由吗?

你瞧,从《童年鲁迅》这幅画中,我不仅读到了笔墨、线条、色彩,还感受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并且我的思绪逸出画外,想象出了故事情节,甚至能揣摩出鲁迅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画里的内容在我眼前流动起来,就像连环画或影视剧一样,连续的画面构成了连续的情节。

这就是小说家的国画作品的独特魅力。

国画《童年鲁迅》的作者刘岸先生以小说名世,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比如《阿尔伦》中用卵石击破头颅而自杀身亡的传奇英雄阿尔伦,《冰河谷》中与狼同归于尽的老猎人托木尔,《罂粟花山谷》中中弹倒下的“你”,他们都已成为文学殿堂中的经典人物。

文学评论家石华鹏先生指出,刘岸用“风吹沙石走”般粗粝而流动的叙述,直接将你抛入他要表达的思想和他自己对人事的发现当中,而这些“思想”和“发现”直接抵达人物的内心:无奈、茫然、苍凉。

石华鹏将刘岸的小说风格概括为“风吹沙石走”,而“风吹沙石走”这句话极具画面感,所以说在读刘岸小说的时候,你时常会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漫天飞沙遮天蔽日,一棵胡杨傲然挺立,树下一人悠然独坐……

画面感是不是很强?阅读的体验是不是很爽?

我以为,如果说刘岸的小说是“风吹沙石走”,那么他的国画就是“雪映梅花闹”,因为他的国画中充满着叙事情调。也就是说,我从先生的国画中不仅读出了生动的气韵,也读出了流动的情节。

《童年鲁迅》 刘 岸

比如,在《老子造像》这幅画作中,背景是一片紫色云霞,老子鹤发红颜,正举目观天,或许他已悟出了宇宙的奥秘,正在构思传世之作《道德经》?我恍然看见老子骑上青牛直奔函谷关而去……

在另一幅叫做《悟》的国画中,一寺大门洞开,一树绿意盎然,一僧面朝庭院;外面已是春天,万木复苏,花红柳翠。可面对尘世的鲜活,僧人依然从容淡定,我仿佛听到从他嘴里念出“南无阿弥佗佛”……

我从刘岸的国画中还读出了跳动的脉搏。先生说,“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要紧随时代不断创新。的确如此,他的很多国画都着力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笔下的一草一木一人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用笔墨深刻观照社会,这既是情怀所致,也是责任使然。

比如,刘岸在《归》这幅作品中营造了这样一个情节:一轮满月之下,一个小伙子拖着行李箱走在回家的路上。年轻人正低头沉思,或许他在外地打工,中秋之夜赶回去跟家人团聚?或许他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和情感的失落,可他把一切忧伤都塞进行囊,正盘算着如何应对父母的追问……

画中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或许他们事业有成衣锦还乡,或许他们遭遇失败无脸见人,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要面对“回家”这个永恒的话题,于是,浓郁的乡愁便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刘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现象并用画笔表现出来,由此,他的画作便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起来,他用画笔讲述着“中国故事”。

我从刘岸的国画中还读出了频动的思想。作为一名小说家,先生那深邃的思想都寄托在笔下的人物身上,而那些人物大都是人类最后一块精神家园的坚守者和牺牲者,他们远离世俗社会,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人类的尊严和心灵的丰盈。

在国画作品中,刘岸则把他的思想寄托在所描绘的对象上。比如,在那幅《道法自然》的画卷中,半个太阳下是苍茫的雪山,幻化成一个变形的“太极图”,“太极图”下有几棵树、两只鹿,远处有一道观,显得极为渺小。在先生看来,道家思想应该是人类共同遵循的法则,人在自然面前,可不就是微小的尘埃吗?

一幅《石榴》图中,数个石榴咧嘴笑了,一只黄鹂蹲在竹篱笆上好奇地盯着石榴,心想你笑什么?我以为,这幅画可以当做童话来读,但故事背后却隐藏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收获季节的赞美,或者是对改革开放的讴歌,这难道不是一个画家在新时代应该具有的思想吗?

所以说,刘岸的国画不仅表情达意,还传神载道。

《石榴图》 刘 岸

刘岸曾经说过,年轻时思想澎湃,所以选择用小说这种激扬的文字去表达思想;人到中年时思想平和,更喜欢用国画这种方式来表达思想。我说,无论年岁如何,先生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小说和国画两个不同的精神场域便有了内在的关联。

由此,刘岸便与一般画匠区别开来。

总之,刘岸的国画可以当做小说来读。你一边欣赏他的画面,一边想象画面内所发生的故事,读者与画作、与作者之间便完成了精神层面的交流,这便是艺术的张力。最后,你必将被他的国画所打动,因为他讲述的都是生动的“中国故事”。

行走在天地水墨间 陈地生——浅议刘岸的丹青世界

这世界还没有荒唐到这地步:只允许一个人一生只干一件事

——刘岸:《罂粟花山谷·序》

刘岸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某某文学院院长,还是一家文学期刊主编。迄今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出版文学著作13部14本,多次获过文学大奖,同时拥有国家一级作家和出版系列编审两个高级职称。

然而,这世界正像他所说的“还没有荒唐到这地步:只允许一个人一生只干一件事”,于是他摇身一变,进了美术家协会,成了画家。

《苏武牧羊》 刘 岸

想成为一名画家,除了需要自身天赋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刘岸在这方面可谓得天独厚。他自幼随外祖父邢鸿荻习画,老人以书法著称,得边寿民真传,善画芦雁。后来刘岸又受教于王老子钝先生等人,——他们也多是外祖父的师兄弟。故而他童年学画儿,大体属于家传一类。再后来他又学习西画的素描、色彩等,直到去考西安美术学院。不过,到了23岁时他就因文学创作而弃画辍笔了。但20多年来,他始终初心不改,未曾放弃对中国画的热爱与思索。近些年重拾丹青画笔,在创作中以多年的思考为指引,形成了他自身的风格。他追寻文人画的道路,重意境、重内涵、重主观感受。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他的画拒绝媚俗,画作中同样有着厚重的边塞古韵,毕竟他是从塞外戈壁走出来的。

北方苍狼

作为一个西部作家,刘岸的作品里始终有一种深邃悠远的孤独,始终有冰河的清冽,冷峻,始终有大漠的广袤,荒凉。

背起行囊,乘着大漠的长风,脚踏黄沙,透过层层暮霭,从阳关之外的边地走来。他身后是阳关以外更高远的天空,更广袤的原野。在冬夜岑寂的漠野上,他迎着寂寞和前方的黯然踽踽独行,他从来不怕把自己最终走成一匹孤独的北方苍狼。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阳关之外还有大唐的歌谣,有宋明清的丹青与他同在。

他就这样风尘仆仆地来了,来到东南沿海最美的城市厦门。蓝色的海水涤荡他身上的尘埃,却无法改变这个西北男人孤傲的性格。这幅自画像,最能体现出刘岸的个性,也许终究是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微笑中目光如炬,似乎在回忆又像在憧憬抑或在深思。又似乎在下一个瞬间,他会如西北人一样豪爽地笑出声来。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果然是这样,读了他的小说,读了他的画,再看这张自画像,你不难将三者统一起来。这就是他了,独特的文风,独特的画风,独特的一匹来自北方的苍狼。

女人是故乡

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灵感来源于女人,不管是罗丹或者是托尔斯泰抑或是诗人叶芝。我不知道刘岸的艺术灵感来自哪里,大漠?戈壁?雪原?但是我从他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至少可以看到,在他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始终藏着女人香,或是祖母,儿时温暖的记忆;或是母亲,那温柔的话语;或是妻子,那温婉的笑意……在刘岸众多女性人物的画作中,最为动人的我认为是上边这幅。虽然尚未完成,没有题款,背景也不明朗,但是我的思绪却在看画时飘飞到了很远的远方:无边的戈壁,无边的大漠,夕阳又一次映照在母亲的脸庞,映照在无垠的旷野,映照着游子那颗不安的心。他又要远行,去比远方更远的地方。在茫茫人海,在漫漫长夜,那颗苍凉的心,满是对母亲的思念。无数次,在梦里,看到母亲无助的双眼,看到她站在人群中间那么孤单,他的心又一次疼痛。在梦里,他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而母亲站在夕阳下,容颜欣喜,裙袂漫飞,温婉如水……母亲,是他永远的故乡,永远的慰藉。

也许这是一个妻子的形象,做完一天的活,直起腰身,捋一下垂下来凌乱的秀发,歇口气,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干净整洁的家,可口喷香的饭菜……

无论是母亲还是妻子,中国女人的温婉贤良在画中铺呈开来。看这幅画时,不知为什么我眼中有水气氤氲。

女人,是港湾是故乡。女人的怀抱是温暖的、安全的、充满爱意的。不管是远行的儿子或者是远行的丈夫,他们心中最柔软处,一定藏着那个女人。透过画面,我仿佛看到天下千万个母亲,千万个妻子,都是如此这般期盼守望,如此般温婉贤良。不禁感慨,天下最美的女人莫过于母亲,莫过于妻。

饮雪吞毡节不辱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十九年在苦寒之地牧羊,饮雪吞毡节不辱。“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是啊,白发老娘十九年的望子之痛,年轻妻子十九年的空房思夫之苦,这小小的一方画纸怎能承载。画家怀着景仰,描绘了一个铮铮铁骨的英雄人物。在冰天雪地里,陪伴他的只有可爱的小羊,他总是遥望大汉的方向,遥望家的方向,旌节始终在手,哪怕旄已落尽。故事通过画面撞击着观者的心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赤子之情。大面积的留白,表现出雪原的广袤与荒凉,右边的落款正好补白,使画面平衡。画中苏武形神皆备,可以看出画家的素描功底与情感的喷涌。画家用激情渲染出千古流传的民族英雄形象。

梦回楼兰

刘岸曾潜心研究过于志学的冰雪山水。他的画往往用简练的笔墨,传神地表现西部山水,意境深远感人。

《梦回楼兰》这幅画穿越时空,梦与现实的交错,时间与空间的交汇。展现出天与地的苍茫,北风吹着三千年不倒的胡杨。画面似有琴声天籁般飘在白云上,马蹄声声踏破大漠的苍凉。转眼千年,塞外驼铃唤醒了记忆的花香……大美此景,大美此情。此作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故事感,很容易将观者拉入画面。梦回楼兰,是作者的梦?是观者的梦?是历史的梦?是现实的梦?亦真亦幻。只愿久留画中,不肯出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泻的阳光,白雪盈野的戈壁,还有蓝天、白云、高远的雪山和衣带状的沙漠……这一切,永远烙在刘岸的记忆里,成为刘岸的符号,在他的小说里、在他的画作里、在他的梦里、在他的生活里无处不在。

刘岸用这些符号,在他的丹青世界里,永远叙说着他的大漠,他的戈壁,他的乡愁。

(本文图片由刘岸提供)

猜你喜欢

国画笔墨画作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笔墨童年
学生画作欣赏
国画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