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课堂来自对教材的再加工

2018-10-26程芳

科技资讯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重组编排加工

程芳

摘 要:教材是教学蓝本,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灵活处理好教材,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再编排,真正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观,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大效益。

关键词:教材 重组 加工 编排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a)-0212-02

数学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教材则是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教教材”“用教材教”,长期的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这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倡导教材多元化、教法多样化,就要打破教材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束缚,改变教材是不能随便改变的“法律文本”。要真正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灵活处理好教材,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加工,使教学取得最大效益。

1 引人入境,加工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策略。情境引入新课,越来越被人们采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情境的引入作为教学设计的首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用教材,要用活教材。老套的、程序化的东西我们要摒弃,教学中要加入新的情境元素。

例:(找规律教学片段)师: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很多,如夜晚街上的彩灯闪烁,你发现了什么?(生一)彩灯五颜六色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生二)彩灯运行有一定的规律。

师:(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这是五年级一班庆祝“六一”节,小朋友们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生:教室布置非常漂亮,有小花、彩旗、灯笼。

师:你发现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交流后,汇报:我们发现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师:有什么规律,你能说说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红、黄,红、黄……每两个一组循环出现。师:能说出第十三面是什么颜色的小旗吗?生:黄色……

通过这一情境的加工,改变教材“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并且是带有思维的动态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快地进入探究氛围,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实现了让学生“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更有趣味、寻找较复杂的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二:(倍数和因数)(选自我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课例)

师: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师评价:非常棒,给予掌声鼓励……).

老师边讲述边播放多媒体课件:12名环保自愿者自愿到城区街道捡垃圾。师:给12名同学进行分组,要求所分的 每组人数都相同,你想怎么分?分成几组?每组几人?分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生一:可分2组,每组6人,理由是12÷2=6或6×2=12;生二:我把12人分成3组,每组4人,理由是12÷3=4或3×4=12;生三:还可以分成4组,每组3人;生4:还可以12人一组,也就是12×1=12。

老师板书以2×6=12为例说明: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本课例在遵循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导入情境进行加工,改变了教材通过摆12个正方形纸片,有几种不同的摆法的导入方式,为利用多媒体视、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式情境,把枯燥的摆化为趣味盎然的分。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还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实际分工培养了学生决策能力、思维能力。

2 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

教材内容是依据《课标》,遵循课改新理念进行收集材料编写的,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某些章节的内容编排是否合理,则需要我们教师在用教材的同时,认真研读教材。一是备教材编排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即备学生,因材施教)。二是备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即备教材)。怎样把教材用活,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必要时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教材适当的换、改,进行资源优化组合,这是用教材的灵魂。

例:(倍数与因数教学片断)自主探究,寻找倍数和因数。以12为例……

(1)生一:1×12=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12也是1的倍数;生二:3×4=12,3和4都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也就4的倍数。师相机小结。

(2)生讨论互相出题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一:5×5=25,5是25的因数,25是5的倍数;生二:0×0=0,0是0的因数,0是0的倍数。(课堂错误生成,是极好的教学资源)

讨论后师讲述: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自然数一般不包括自然数0。

(3)师:谁能说出12的所有因数有哪些?生:1、12、2、6、3、4。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的?生一:我是用两自然数相乘的方法寻找12的因数的;生二:我是用除法寻找的:12÷1=12,12÷2=6,12÷3=4,1、12、2、6、3、4是12的因数……

師归纳总结找因数的方法,强调有序地,一对一对地找因数。

师:15的因数有哪些?指名板演:生板演。15的因数有:1、3、5、15。

师:通过以上几例你发现了什么?生讨论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是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

师:刚才通过乘法、除法算式去找一个数的因数,你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吗?请找出3的倍数:学生独立寻找3的倍数,指名板演。3的倍数有:3、6、9、12、15……

师:你是怎样找的?生相互交流;生:从小到大有序地找。把3分别乘1、2、3……

生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它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材是通过摆正方形引入,两数相乘或相除得出因数和倍数概念,先讲找倍数,再讲因数。教材这样编排本人认为不合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数和倍数这节内容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是因数的教学,在探究中通过2×6=12,3×4=12或12÷1=12……已成功的为教学找因数设下铺垫,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数已“显出水面”,教学已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而教材突然一个大转折教学倍数,放弃了“因数”教学良好时机。这一迂回地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不科学。在这一实例中教师为了教学的可行性重组教材,抓住成功引入的契机,先教因数再讲倍数,教学效果良好。

重组教材要十分慎重,我们不能只凭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我们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实践以后的思考,我们必须对数学的特点、教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也即知材善变。

3 生活引导理论,加工教材

数学与生活是有相互指导性的。生活是数学理论的支柱,“生活”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数学理论,理论的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叶圣陶老师的理论为教材的再加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要精心设计,注重生活实际的引导意义。

例如:一年级(苏教版)求“原有是多少”的加法教学。“借走了12个足球还剩20个,原有多少个足球?”属纯数学理论问题。学生认知水平还在起始阶段,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刚学过“原有多少,借走多少,还剩多少?”是用减法计算。这时学生思维还停留在“减法”层次上,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加工教材。一是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二是举例引导。

师:(师把25根小棒给一个学生)你有多少根小棒?生:25根。师:把12根给王明,你还有几根?生:13根?师:你是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生:25-12=13。师再问:你把12根给王明了,自己还有几根?生:13根?师:你原来有多少根?生:25根。师:你是怎样算的?生:12+13=25……

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在新知识的衔接处再加工教材。生活给理论寻找到依据,知道借出多少还剩多少求原来有多少是用加法计算。生活实际上升到了理论,为学生以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策略。

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朱黎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了什么[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3):7-10.

[2] 赵国防.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王巍,張玉艳.有效备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重组编排加工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加工制造类
初中两种版本教材中电学实验的编排比较与分析
提高报纸编辑版面编排策略的探析
电视节目编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编排的研究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