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2018-10-26陈明明

科技资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控制施工技术

陈明明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其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日常养护费用少,运营成本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本文结合现场施工管理的实践和学习积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a)-00101-02

1 材料的选择和规定

(1)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泥的质量。水泥进场时,每批量应附有齐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指标合格的质量检验证明书;每批进场的水泥均要取样检验,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不同标号、厂牌的水泥不得混装和混合使用;施工中应对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和强度按进货日期进行抽检和试验。

(2)细集料:采用质地坚硬、洁净、符合规定级配的中粗砂,砂的细度模数在2.3~3.0之间,砂的含泥量不大于3%,当砂含泥量不符合要求时,应增加水洗设备,通过水洗达标。

(3)粗集料:粗集料可使用碎石、破碎砾石,其质地应坚硬、耐久、洁净。对粗集料而言,其控制要点是颗粒粒径及硬度,有条件时,可选用石灰岩碎石作为粗集料,石灰岩碎石,表面为方解石晶面,能与水泥石牢固结合,有较高的抗折强度,碎石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石料的等级强度不低于Ⅱ级。

(4)水:拌制混凝土的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物质。石料的清洗、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应使用硫酸盐含量小于2.7mg/cm3、含鹽量不得超过5 mg/cm3、pH值不得小于4的水。

(5)外加剂:外加剂必须是经有关部门检测合格的产品, 应有相应资质外加剂检测机构的品质检测报告。高温施工宜使用缓凝高效减水剂,低温施工宜使用早强高效减水剂。化学外加剂确定后,掺量应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2 配合比设计控制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配合比设计中,优化设计极其重要。通常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减小砂率。实际施工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强度难免发生波动。为保证混凝土满足规定要求的强度保证率,必须使混凝土的配制强度高于设计强度等级。

(2)配合比设计中的3个基本参数:首先要选择好水灰比、用水量和砂率这三个关键的参数。为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计算得出的水泥用量应满足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的要求。但从耐久性考虑,水泥用量也不宜过大,有最大值的限制。按初拟设计配合比进行试拌后,应观察混合料的工作性,而后进行强度和耐久性试验,要按符合要求的情况再做必要的调整,得到设计配合比。

3 混凝土拌合

(1)混凝土拌和站的场地要坚实、平整,有方便的出入通路,有充足的水源、电源。原材料分类堆放,并防止离析、混料。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应在搅拌机旁以标牌明示。

(2)每台搅拌楼在投入生产前,必须进行标定和试拌,拌合机的称量装置,应经计量鉴定部门鉴定并有鉴定证书。混凝土配料时每种原材料的数量应按施工配合比和搅拌机的容量确定,每种材料应称量准确,严禁采用人工手推车计量的配料方法。

(3)每次实际拌合混凝土前,应根据当日施工气温、砂石料的含水量调整加水量,集料的含水量测定后,在用水量中予以扣除,计算出施工配合比。施工时要持续监测集料含水率的变化,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用水量和集料用量。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按配合比要求经试拌,以确定最佳搅拌时间。

(4)搅拌机拌出的混合料应符合技术要求,离析的混合料应废除,拌和好的混凝土应颜色应均匀一致,各种材料分布均匀,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在每个作业面,应随时检测坍落度。

4 混凝土运输

试验室应根据水泥的初凝时间和天气气温确定运输时间,即混凝土出口至铺筑完毕的时间不能超出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运输时,应根据运距远近及混合料容许运输时间选择运输工具。运送到现场的混凝土应不离析、不分层、并应保证施工进度的要求。为了避免日晒、雨淋和寒冷气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应将运输混凝土的容器加上遮盖物,以防晒、防雨、遮盖。搅拌站位置应适中,运距应尽可能短,且道路应尽可能平坦,否则容易因颠簸产生离析。

5 混凝土浇筑

(1)安装模板:安装前首先对中、边桩进行测量放样,按设计高程安装模板,安装完毕后再对模板进行实地复测,对有偏差的进行调整,使高程、中线、边线、顺直度等符合要求后,将模板加固稳固。模板应无损伤,有足够的刚度,内侧、顶、底均应光洁、平整、顺直,局部变形不得大于3mm。安装完成后对模板底部缝隙用砂浆封堵,防止混凝土漏浆,造成混凝土面板强度降低,模板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涂刷脱模剂,不能使用废机油及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涂料。

(2)浇注前应检查下承层平整度、模板位置、高程、润湿情况、钢筋的安设和传力杆、拉杆等设置情况,要保证模板支撑接缝严密、模内洁净、涂刷均匀;钢筋、预埋胀缝板位置正确;传力杆安装符合要求;混凝土搅拌、运输与摊铺设备状况良好。

(3)局部边角、端头模板部位需人工用锨端运混凝土,严禁抛掷,应采用扣锨轻放、防止混凝土拌合物离析,避免边角部位因振实不足引起的蜂窝及麻面。

(4)混凝土的施工应连续进行,因固停工,应设置施工缝,并在设计规定的胀缝和缩缝位置。多余的混凝土拌合物,应予废弃。

6 振捣

(1)摊铺好的混凝土混合料应立即先用振捣棒靠边角顺序振捣,后用平板振动器,纵横交错全面振捣,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及其表面平滑。当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与钢筋和预埋构件相接触。

(2)振动器在每一位置振捣的持续时间,应以拌合物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并泛出水泥浆为准。振捣要合理掌握,振捣过度时,由于振动和重力作用使较重的集料下沉而较轻的集料上浮,导致离析和模板变形过大或模板破坏,以至于混凝土均匀性差,强度降低。振捣不足将出现蜂窝、过量的气体孔洞、强度下降现象。

7 抹面

(1)混凝土振捣整平完成后,采用提浆机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提浆,将混凝土中的砂浆搓出来后,随后进行人工抹面收光工作,在混凝土板面排出泌水后,混凝土终凝前分两次进行混凝土面层抹面成型。第一次采用揉压方法,主要为驱除泌水和压下石子,使有较好的表面,提浆抹平机作业时应缓慢行走,每行重复上一行地1/3,以改善浆体的不均匀性。第二次抹面为精平,在混凝土处于初凝状态,表面尚呈湿润时进行,抹面用力要稳,速度要匀,抹动扇面要大,要用长直尺纵横检查,边检边抹,至少抹四遍以上。抹面时严禁在混凝土表面洒水或撒水泥。

(2)在抹面机完成作业后,应进行清边整缝,清除粘浆,修补缺边、掉角。

8 抗滑构造施工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40%后,方可进行抗滑构造施工,采用拉纹器拉纹,使板面具有明显的横向纹理,纹理应与横缝方向一致,纹理抗滑构造深度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9 接縫施工

(1)纵缝施工:纵缝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规定施工,一般采用平缝加拉杆型式,拉杆在立模后浇筑混凝土之前安设,纵缝施工缝的拉杆则穿过横板的拉杆孔安设,浇筑混凝土时应随时校正拉杆位置,使符合设计要求。

(2)横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并用锯缝机锯割出要求深度的槽口。缩缝位置应按设计图纸规定设置,相邻面板的缩缝不得错位,并垂直于路中正线。切缝时要掌握好锯割时间,切缝太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会导致粗集料从砂浆中脱落;切缝太晚,如果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容许值,混凝土板就会开裂。

(3)横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形式,横向施工缝视施工进度尽量选在胀缝或缩缝处。设在缩缝处时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设在胀缝处时,其构造与胀缝相同。

(4)胀缝:胀缝应与路中心线成90°,缝壁必须竖直,缝隙宽度一致,缝中不得连浆。相邻车道的胀缝应设在同一断面上。胀缝板采用无节的软木并经过沥青防腐处理,同时预留传力杆孔位。胀缝两侧的混凝土板,一般设滑动式传力杆传递荷载,相邻两杆的滑动端和固定端交错布置并用钢筋支架固定就位。

10 混凝土养护

(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用土工布浸湿后覆盖浇水养护,每天洒水次数根据气候而定,总之要保持混凝土的湿润,防止烈日曝晒。要特别注意初期养护,合理的养护能保证混凝土充分水化,提高混凝土强度、抗渗性、耐磨性、体积稳定性、抗冻性等。由于养护不当,水分损失引起混凝土收缩,产生表面裂纹,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

(2)养护期间禁止车辆运行,在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要有保护措施控制交通以防止人员、运输工具、模板、支架及脚手架等荷载。

11 填缝

灌缝前,缝槽要干燥、无尘土、无混凝土碎屑或其他杂物。填缝料应与混凝土缝壁粘附紧密、不渗水,填缝料的灌注高度应与板面齐平,谨防填缝料溢出,污染路面。

12 结语

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应综合分析研究,首先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进场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规范各个工序的操作行为,重点要加强试验检测和养护,从而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傅智,刘清泉,牛开民,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编制介绍[J].公路,2003(7):1-9.

[2] 田波,权磊,牛开民.不同基层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翘曲结构试验与理论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4,27(6):17-26.

猜你喜欢

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控制施工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唧浆病害防治对策
公路路面“白改黑”共振破碎碎石化基层的质量控制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