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o.091998

2018-10-24那日松

大众摄影 2018年9期
关键词: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新华社

那日松

话说策划和制作“天安门广场”专辑的起因,其实是因为我认识的一帮北京“老炮儿”摄影人。

那些年北京的业余摄影组织非常活跃,“广角”(崇文文化馆)、“长城”(西城文化馆),还有东城文化馆,以及石景山以首钢邵华为代表的一帮摄影人。那时候北京差不多每周都有一两次摄影活动——其实就是大家都带着照片,找几个评委评选一下,现场就颁奖,奖金也不高,就是几百块钱。活动一般都在晚上,结束后一帮人又会找个小酒馆喝上一杯,继续侃侃他们心爱的摄影。

在他们中,有一帮专门拍天安门广场的,他们自称为“广场摄影小组”,也有人戏称他们是“广场影会”。他们有个头儿叫陈彭桂,老陈不仅摄影,还爱养蝈蝈,怀里总揣着个小蝈蝈笼。

1998年夏天的一次编前会上,我报了“广场摄影小组”这个选题,编辑部主任闻丹青听后觉得这个“选题”很有意思,并提议可以把这个“题目”放大,做一本“天安门广场专辑”。那时《大众摄影》的气氛特别民主有活力,主编高琴也同意这个选题,于是一帮人立马就开始忙活起来。

应该说这个选题的编辑制作已经完全超出了一本专业摄影杂志的范畴,更像是当时正火的《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的运作方式。编辑部商量找几个策划高手聊一聊选题,于是著名媒体人杨浪和正开着广告公司的摄影批评家鲍昆成为此次“天安门广场”专辑的“特邀策划”。记得策划会是在宣武门教堂前的城堡酒吧举行的,一个下午,其实就是我和杨浪、鲍昆三个人。

那天我们聊了一下午,现在已经忘了这两大策划高手都出了哪些“点子”,只记得结束时,杨浪特意跟我说:“小那,这期杂志肯定火,一定要把我们名字署上啊。”

专题中的很多照片要到新华社去找,那时候的新华社管理很宽松,加上有陈小波等一些“大众”的老朋友帮助,我申请了一下就進入了新华社的图片档案库。我在库房里待了一天,翻阅有关天安门广场的底片资料,真是太过瘾了,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这种情况现在绝对不可能再发生了,如今的新华社图片库戒备森严,而且完全是数字化管理,外人应该很难再进入了。

除了“广场摄影小组”、新华社的图片,我们还从社会上征集了很多天安门留影照片,其中一张看似很普通的“纪念照”,却最终被我们选为“封面照片”。照片中小女孩穿着朴素,胸前戴着毛主席像章,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背景是天安门,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从地上的影子可以看出那应该是一个晴朗的天气。小姑娘圆圆的脸庞,眯缝着眼睛,紧绷着嘴唇,却露出一丝小大人般的笑意。——二十年后,我重新看到这本杂志,仍然感觉这期杂志的封面是如此好看,它也许是《大众摄影》最有特色的一个封面了。

在这期的“红星茶座”中,我还邀请了几位当时活跃的作家、评论家、文化人撰写了关于“天安门广场”的短文。其中黄燎原的那篇《天安门前照张相》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文中有一句我特别喜欢的歌词:

我爱北京天安门,就像是爱我的心上人。

猜你喜欢

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新华社
牧歌飞到天安门
再创新高
吉林一号视频07星天安门广场影像图
视界
天安门前看升旗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我看到天安门了
胜利日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