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蕴藉的濂溪楼田村

2018-10-24黄家双

新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周氏周敦颐故居

黄家双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周敦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周敦颐一生流传下来的文字不多,仅6248字,但其影响深远,千古流芳。他的《太极图说》、《通书》开宋明理学之滥觞,散文《爱莲说》是古典文学瑰宝,至今仍在陶冶青年一代的情操,人们无不为周敦颐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所感染。“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至今仍挂在湖南岳麓书院文庙的楹联,道出了周敦颐学术思想、湖湘文化在全国文化界的影响和地位。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成为宋、元、明、清700年不动摇的官学和治国的思想纲领。

楼田,湖南道县濂水之滨的风水宝地。距城8公里,汽车可直达村口。村庄掩映在一片扶疏叠翠的常青树丛中。右边是逶迤绵延的龙山,左边是巍峨挺拔的豸岭,村前是一片广袤的田野。一条清澈的小溪,像一条银色的飘带,从都庞岭东侧飘逸而出,经清潭,过久佳,穿营江,静静地汇入潇水,这就是濂溪。这条并不起眼的小溪,因为连接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而誉满天下。蜿蜒澄莹的濂水流淌其间,风景如画。

这楼田原来是个人烟稀少的荒村,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10年2月16日路过此地。他在《楚行日记》中写道“祠北向,左为龙山,右为豸岭,皆为山象形,从祠后小山分支而环突于前者也。其间可容万马,乃公(指周敦颐)所生之地也。今止一二后人守其间,而旁无人焉。”

上世纪90年代后,梁绍辉写的《太极图说通书义解》和《周敦颐评传》出版。此书洋洋洒洒,博引旁征,在宏观大背景中把握周氏思想的指归,并和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联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洗涤了历史上加诸于周氏思想上的种种尘埃,还其本来面目,这不仅是对哲学家周敦颐的尊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近日,笔者再次访问楼田时,村口已新添一道牌坊,“濂溪故里”四个大字闪闪发光。走过牌坊是一座新落成的仿古建筑“周敦颐纪念馆”,红砖青瓦,典雅古朴。大门及庭柱均有对联,如“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自荛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等等,都是当年周子祠中的原作,出自朱熹等名家手笔,对周氏推崇备至。纪念馆前一条小路向前延伸,村落沿路成散落式分布,新屋栉比,人烟稠密,人物轩昂,鸡犬相闻,颇有“电线车流新气象,水亭竹院旧风光”的味道,身历其境,对比徐霞客笔下的荒凉景象,真是另一重天地。村尾有圣脉泉,又名濂溪,《道州志》:“飞霜吐玉,清泠莹彻,大旱不涸,积雨不溢。”溪边新建一亭,名为“濯缨亭”,取义于宋代度正的文章:“先生宅边有水萦纡如青罗带,日濂溪。先生濯缨而乐之。”之所以后来周敦颐归隐庐山,将其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世人称之为濂溪先生,即源于此。于此也可以看出周氏对家乡的眷恋情怀。

村中保存着不少明清时的古建筑,石板小巷,曲径通幽,屋连瓦望,庭院深深。每幢古房旧屋上的窗棂、飛檐、屋脊、地沟、石墩等无声无息地透露着楼田村的历史信息。周敦颐故居建在村中一座山坡前,三间三进平房,式样古朴典雅。前厅为过道,走过天井是二进客堂,堂上屏风雕刻有仙鹤、莲花图案。三进内宅,堂上匾额为“文献世家”。左右为卧室布置。据说,周敦颐故居是在旧宅基地上新建的。因周敦颐纪念馆里已布置了他的生平事迹,故居内只是按湘南民宅风格进行布置的,未看到关于周敦颐的遗物遗迹。走出周敦颐故居,左右两侧原有一些旧院落也都作了整修,并在门楣上挂了堂名,分别是“特恩堂”和“崇本堂”。如今不少周氏后人远从异国他乡来此寻根问祖,也是一种割不断的乡情乡恋。北雁南翔,夜蛾旋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大抵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

楼田村是周敦颐生于斯长于斯的桑梓之邦,但他只在这里度过童年,15岁后便随母入都投奔舅父郑向,从此海角天涯,游宦远方,只有50岁那年永州通判任上曾携子还乡扫墓。在故乡没有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说来未免可惜,其实这位大哲学家、大文学家的全部著作也不过万把来字,但却博大精深,回味无穷。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的今天,他这些气韵飞扬的作品颇能给后人以启迪。

猜你喜欢

周氏周敦颐故居
卫立煌故居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赏莲图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天 麻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