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对策探讨

2018-10-23袁粉侠

价值工程 2018年32期

袁粉侠 等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从内部控制、内部稽核、风险意识和信息沟通等方面剖析了产生操作风险的成因,并针对中小商业银行产生操作风险的因素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银行内部稽核制度、提高防范操作风险意识、建立有效信息沟通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nalyzes the causes of operational risks from internal control, internal audit, risk awarenes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l auditing system of banks, raising awareness of operational risk prevention and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關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commercial banks;operational risk;internal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2-0013-03

0 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银行业作为这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发展也随之壮大,中小商业银行也随之应运而生,由于原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囊括了大型企业的商业活动业务,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激烈便由此显现。中小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短、市场份额少等特点,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有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则逐渐忽视了操作风险而进行违规操作,使得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等一系列风险不断加剧。

现阶段在经济的带动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不仅要面临实力雄厚的银行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还在各种金融产品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夹缝生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为提高经济效益,难免会忽略操作风险。如何减少操作风险的产生,需要中小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控制时提前做好风险防控的准备,以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有条不紊地渡过风险期,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改善经营状况,使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1997年以来,银行股份制改革使得两权分离,在出现不少因操作风险而产生损失的惨痛教训后,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注重风险测评的建设,也建立起了相关风险部门,中小商业银行也随之进行了风险的系统性建设。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起步晚,中小商业银行则更加薄弱。

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容易放松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管理职能也相对分散,出现问题后才进行相关弥补,治标不治本,发生后不及时反思,也未制定好相关制度进行防范。并且,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管理手段匮乏,难以针对本行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风险防控系统,因此非常容易出现各种操作风险问题。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管理经验不足,缺少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大量数据的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难以共享精细化的数据,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数据系统。而技术的难关难以攻克,相关人才的匮乏也使操作风险频发。近年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不法分子趁机利用技术漏洞钻空子,技术和测评人才的缺乏也使中小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无法有效防范。从最近10年来看,因操作风险产生损失的典型案例几乎每年都有,涉及的违规金额超过50亿元以上。从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例来分析,因工作人员产生的操作风险占比51%,因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产生的操作风险占比为27%,因外部事件产生的操作风险占比约21%,而因操作系统产生的风险占比不到1%。可见银行控制的风险应重点放在工作人员的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以及外部事件风险的防范等方面。

2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自2006年我国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也不断注重内部控制的合规性,也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经验建立起了一套内部控制的架构,不断进行风险评估,但从近两年中小银行事故多发的案件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制度仍不完善。

由于内控架构不清晰,没有明确的责任承担者,操作风险管理的权限不平衡。高层领导人员权限大却无法接触到基层人员的实际操作,基层人员的权限小却是面对操作风险的第一线,出现问题后,基层人员不上报或难以上报,信息沟通不及时,高层人员不知情,当问题不断扩大,错过最佳解决时间,等到最后高层发现问题时,已到了几乎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由于架构不明确清晰,体制不完善健全,是导致我国中小银行操作风险出现的成因之一。

2.2 操作风险意识薄弱

作为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服务对象,这些客户因各种因素而表现为素质参差不齐,中小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防不胜防。加之银行业和其他金融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担心客户流失,往往忽视了业务程序,把风险防范置之脑后。从案件百出的现象即说明了中小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风险意识太过薄弱,没有养成防范和规避风险的习惯,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操作有误。每个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操作风险产生的制度,但却在细节等各方面不够完善。

2.3 内部稽核制度不健全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稽核制度不健全或不系统,导致风险操作系统漏洞多也是操作风险案件不断发生的原因。中小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相比大型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基础环节,由人工后台进行操作,风险处理的主观意识过强,不利于风险的管控及规避。国家有关部门虽然颁布了相关的银行内部稽核制度与实施办法,但智能化的稽核和线上的稽核制度与措施不系统,并不能达到以上较为全面的执行流程,因此在对比下,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差距明显拉大,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竞争劣势便由此显现,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2.4 操作风险管理不到位

内部控制作为操作风险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对两者的管理不断完善才会使商业银行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其成立时间短、竞争压力大等特点在对风险管理方面本就薄弱或关注程度缺失,因此若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不善,职能责任不清晰明确,风险责任不落实则不利于支持银行其余业务的发展,任何一环的出错都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受到动摇。操作风险对于其余不可控的相关方面来说,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方向可在风险问题发生的初期即对其进行有效规避及纠正,因此能否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构建起完整的架构是至关重要的。

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建议

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虽处于新兴的转型期,但银行的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自身的约束体制机制与整体的架构仍相比大型银行有不足之处。对于操作风险控制的能力较弱,且内部控制的程序仍处于借鉴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的经验的境地中,因此程序相对老旧。国内使用原有旧程序的优势是能够在原有经验上结合现有所遇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临时的表面处理。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一旦发生了从未遇到的新问题,且原有的制度与程序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时,便会有一系列漏洞与风险的产生,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与优势的保持。

3.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成立以来,虽已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但制度的科学性以及落实程度仍有待提高。在新制度制定后,应将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管理部门下发制度后,应监督相关部门进行认真学习,并督促员工在日常操作中进行有效落实与操作,这样才能有利于将现有风险及时规避。同时,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与制度的更加细分也有益于银行进行日常管理,因此,在出现风险问题后,将现有风险制度进行不断变化的同时落实好日常的规章制度,以更加详尽与完善的架构与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程度与出现风险后的纠改与员工应对应,进行相应责任细分,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监控和纠正,成立专项小组以监督员工的执行程度,出现问题将责任细分到每一个程序之中,使员工与管理部门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承担每个人应有的风险责任,将操作风险有效规避。

3.2 健全银行内部稽核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稽核司于1996年分别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稽核制度》和《银行内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实施办法》,这些内部稽核制度分别从业务与会计两个方面进行有关规定,国家有关部门颁布银行内部稽核制度和实施办法,目的在于防弊纠错,这些稽核制度的颁布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这是指各单位应该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对本单位的会计事项进行查对审核的制度。公司内部稽核制度要在人民银行统一的规定之下结合本单位的特点以及员工的素质制定适应本单位的稽核制度,要形成自己商业银行文化特色,既相互控制,又要避免相互脱节,努力将银行的操作风险降到最低。银行应将内部稽核工作常态化,应随时或定期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总结、交流并提出对策,通过健全银行内部稽核制度,有效降低银行操作風险的发生。

3.3 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不少银行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大趋势进行了新业务的拓展与改革。但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技术支撑仍是阻碍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因素。对于中小商业银行,首先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可用人才和新兴人才的培养,加强员工文化素养的培训,从多方面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力支持对风险管控方向、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人才的在职教育,做到提前培养,使员工更好的为自身银行服务。另外也应注重在人才培养中提高个人道德素养与思想层次。道德风险的防范也是有效化解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途径,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操作风险防范意识,可有利于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在思想层次方面,由于基层员工每天直接面对客户,所代表的是银行的精神面貌,一个银行良好形象体现在一线员工的素质上,若员工个人素质达不到,则会影响到客户办理业务的积极性,不利于业务的开展,实践证明,员工在愉快、和谐的状态和环境下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

3.4 建立有效信息沟通机制

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沟通机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发现的风险加以解决或化解,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出现。为了达到最终化解操作风险的目的,在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后,还应在后台体系中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信息系统,保障有效的信息沟通,以便有效预防操作风险的发生。在单独成立风险部门的基础上,将各部门不同的业务串联起来,紧密结合,不断改革经营方式,建立有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环节少、传递快、效率高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促进银行业务平稳发展。在此基础上,同时对技术难关进行攻克,保障后台技术对风险操作系统的实时检测维护。各银行应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工作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即找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勇于承担责任,各部门及时沟通,从源头找问题,将风险有效规避,争取一切黄金时间将潜在风险找出并覆盖解决,防止其继续发生。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查看评估自身信息系统是否出现漏洞,不断修补,使其完善。

4 结语

随着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操作风险及防范越来越受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重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架构,不断降低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益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平稳发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制度,应该与时俱进,汲取原有制度的优点,舍掉其中不合理或制约银行安全运行与发展的缺陷,再进行不断创新,制定符合自身的制度。针对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各种操作风险的因素,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银行内部稽核制度、提高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把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把操作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莹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4).

[2]刘生荣,杨海平,冯敏.国内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6).

[3]张少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4).

[4]唐浩.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