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自生活回归生活

2018-10-23高亮亮

考试周刊 2018年92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

摘要:物理学科源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生活科学。本文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三个方面阐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初中物理教学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也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要融于生活。客观事实也表明,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只有从物理现象入手,才能领略它的真谛、窥见它的本质。

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基本都是围绕着分数进行的,“教师讲,学生听;课上记笔记,课后抄笔记,一切为考试”,这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生活化”。在我们的课本知识中,有很多都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比如《运动与静止的判断》《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杠杆的分类》等等,为什么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兴致也不高呢?我想: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闻知”而忽视了“亲知”。就拿学生认识《杠杆的分类》来说,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大讲“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等臂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是费力杠杆……”,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一出课堂,但仍分不清生活中每天都使用的筷子、笤帚、开酒瓶的起子等各种机械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没有亲身实践的知识是不牢固的,是不能被灵活运用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创设条件、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顺应学生的天性,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才会乐学、善学。

二、 教学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极力推崇的教学理念,这些思想无疑是特别适合运用到我们现在的中学物理教学中的。

物理学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中学阶段,物理课程中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生活原型”。只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在生活环境中发生的现象往往是熟视无睹的,偶尔注意到也只是无意识的注意。为了使学生学会观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给学生适当地布置一些“做”的任务。例如,在学习《声现象》前,可以让学生回家注意倾听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并描述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有何不同?将水灌到热水瓶中时,水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声音又有什么变化?在学习《惯性》前,让学生留心观察一下:平时坐汽车时,车启动和刹车时,人运动状态的改变情况。在学习《蒸发和沸腾》前,布置一些小的动手实验:如何让一小碗水快速蒸发掉?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先动手做做;让学生回家帮父母烧壶开水,观察比较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和声音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在学习《杠杆》前,让学生通过自己体验斜面、开瓶起子、笤帚等各种机械的省力情况,完成“家中有哪些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调查小报告。再如在学习《电功率》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早上和傍晚时,家中灯的亮度有何不同并思考其原因,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实行峰谷错峰用电?尽管学生不一定能弄懂其中的原因,但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可以真实地感知到被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而不仅仅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上。之后,教师在授课时,把实验再“做”一遍。当然这里“做”可以是师生合作的“做”,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与自己共同完成;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合作的“做”,如分组实验;还可以是学生个体独立的“做”,如简单的一些小实验。学生在“做”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能体验到物理问题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到所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三、 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生活教育”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然而现实是很多的中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时得心应手,而解决生活中稍微复杂一点的实际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苏州市物理中考曾经考过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知道,许多物理实验要求在水平面上进行,请你应用不同的物理知识,设计两个简易实验,判断某狭长的直轨道是否水平,并完成下表:

简要的操作步骤和判断轨道是否水平的方法

该方法所依据的主要物理原理

方法一

方法二

结果,这一题的得分率非常的低。这说明:虽然很多学生已经学会了书本上的重力、连通器、二力平衡等力学知识,但是他们还不能灵活地运用书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是为了学习物理才学习物理,那么无形中就在物理学习和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它阻断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比坐在硬板凳上舒服?为什么一块很轻的小铁块放水里会下沉,而一块很重的大木块放水里却能漂在水面上?百米赛跑时,为什么运动员过了终点线不能马上停下来?游泳时,人从游泳池的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时,会感到水对人往上托的力越来越大,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物理现象?能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吗?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会应用我们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改变我们的生活。

虽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好多年了,但是对于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他的理念仍然符合现在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当今时代的课改理念。当我们把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为一体时,物理就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观察和研究自然界,领略物理学的真谛,窥见物理学的本质,让学生不仅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更能活学活用,應用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物理源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作者简介:

高亮亮,江苏省苏州市,阳澄湖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传递真爱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