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2018-10-23李亚兰

考试周刊 2018年92期
关键词:感悟理解朗读

摘要: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从而立志当上了一名新聞工作者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多方面着手,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关键词:朗读;理解;感悟

一、 突出学科特点,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即语言文字。吟诵在口头,是语言;展示于纸面,为文字。朗读,就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以语言切入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想和情感。所以,我把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预习、上课和复习中,坚持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理解、记忆。

二、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效果

方法就好像一座桥梁和一艘渡船。有了好的办法,方可到达理想的彼岸。在朗读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效果。

(一)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按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便充分说明了情感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情感带动朗读,激活教学。

如朱自清的《春》,要读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欢欣与喜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要读出忍无可忍,拍案而起的出离的愤怒;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要读出哀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崇敬与怀念;贺敬之的《回延安》,要读出久别还乡、亲人团聚的真挚与热烈等一系列感情。

我很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首先让大家回忆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介绍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万人空巷哭英灵”的情景,接着有感情地朗读了全诗:通过人们热切的呼唤和山河、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画面,赞颂了周总理为人民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深厚感情……老师的真情感染了学生,朗读到最后,同学们个个眼里闪耀着晶莹的泪花,有的还失声痛哭起来。

(二) 以美动人,以美育人

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朗读课文的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把学生带进作品中去体味,感受,接受熏陶。它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多方面感知课文,形成立体思维,获得丰富的美感。因此,朗读教学要体现美、突出美。

如,《沁园春·雪》,要体现出毛泽东同志纵横千里、雄视万古的雄壮之美;《回忆我的母亲》,要体现出质朴深厚、真挚感人的深沉之美;《济南的冬天》,要体现出简练朴实、亲切自然的清新之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体现出雄辩滔滔、无懈可击的逻辑之美;《〈还乡梦〉自序》,要体现出作者功底深厚、修辞繁复的语言之美,等等。

(三) 形象朗读,激发兴趣

语言文字,是形象演化的结果。东坡所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就体现了诗与画的统一,语言与形象的统一。汉字书写的文章,就更富于形象性。朗读中,恰当引入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陈毅《梅岭三章》中第一章,可采用边读边表演的方法,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断头今日意如何”,作砍头状;“创业艰难百战多”,作冲杀搏击状;“此去泉台招旧部”,作摇旗招集状;“旌旗十万斩阎罗”,作挥大刀砍杀状。《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都可依此法朗读。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圆的大月亮,边读边看,启发诗思,引发诗情。

(四) 配乐朗读,渲染气氛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教学中恰当运用配乐朗读,可以导入情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力。如《驿路梨花》中哈尼族小姑娘出场时,可选用民乐《阿细跳月》;《陋室铭》,可选用川派古琴家曾成伟的《高山流水》;《听潮》可选用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大海》;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听日本著名演奏家西崎崇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

三、 授之以法,导之以行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学生齐声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激励学生参与朗读,引导学生掌握语音、语调、停顿、轻重读、个别字词的变调等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完全达到了“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境界。

四、 在读中理解、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教师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才能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才能同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其次,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把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①初读课文,可采用感知性朗读,读通全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②细读阶段,可采用理解感悟性的朗读,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③精读,即品读,欣赏课文的精华,可采用表情朗读。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一种训练,也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重要方法。以读为本,就是要给学生以充足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习惯。

作者简介:

李亚兰,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昌宁中学。

猜你喜欢

感悟理解朗读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