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获得感及其实现途径

2018-10-23朱国明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途径

朱国明

摘 要:获得感来源于获得及获得的过程,是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的内在统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精神方面满足的主观感受,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的获得感与教师的获得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是否产生获得感,与其是否对思政课抱有需求和期待直接相关,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30-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与高校思政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校和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勇于承担起党和国家交付的重任,努力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和评价体制有待完善。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水平不高、教师亲和力不够、教学针对性不强、新媒体应用效果不好等情况。思政课普遍存在到课率和抬头率低的现象,被一些学生认为是刻板沉闷的课程,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还把思想政治课看成是“洗脑课” “无用课”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不满意。这就需要高校和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努力发挥好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功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获得感,要让高校思政课真正服务于学生,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这一要求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获得感”这个词自从被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来以后,就成为倍受社会关注和传播的热词,不仅被社会和普通民众广泛接受,也逐渐成为我国各领域发展成效的评价标准。“获得感,其实就是一种收获感、成就感,是个人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指一个人的付出得到合理和预期回报后的愉快体验与成功的感觉。”[1]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获得感来源于主体自身的获得及获得的过程,是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的内在统一。它既来自于人们对一定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而获得的满足感、安全感和享受感,也来自于人们精神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后而获得的尊重感、认同感和成就感,还包括在物质和精神需求获得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正面感受。一般来讲,有了获得才能有获得感,获得越多获得感越强。当然有了获得,未必自然就会产生获得感。“只有在获得的基础上强化自我意识,从事实走向价值,才能实现获得与获得感的统一,领会得失之间的合理辩证法。”[2]从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获得到对这些获得产生获得感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感受的形成受制于主体自身的自我判断和评价,没有获得的客观事实,自然不可能有获得感。但是如果缺乏主观感受的必要能力和条件,不存在对获得的价值判断,即使有了获得,也不一定就有获得感。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一种精神方面满足的主观感受,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获得感既有当下能观察得到的显性表现,也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个人发展的隐性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显性表现了解和判断学生对政治课是否有获得感,比如通过思政课的到课率和上课的抬头率、听课的关注度、课堂的参与度,甚至包括课堂上是否有笑声以及课后学生对思政教师是否主动打招呼等现象来判断。思政课隐性的获得感短期内观察不到其效果,其预期效果就在于大学生因为上了思政課,能够对马克思主义有基本的理解,能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能够主动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史,能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这个预期目的是思政课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是思政课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的根本。教学相长,学生的获得感与教师的获得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当然学生怎么样对思政课产生获得感,有多大程度的获得感,需要思政课来培养和引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帮助教育对象获取更多更好的精神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引导教育对象努力发掘自身所获得的精神利益及其价值,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3]大学生只有用正确的“三观”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才可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体会到收获,受益于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获得感,本质上就是对思政课教师工作实效的检验。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是否产生获得感,与其是否对思政课抱有需求和期待直接相关,一般来讲大学生对思政课普遍存在着在理论学习与提升、情感疏导与认同、能力展示与培养等不同方面、各种层次的需求和期待,希冀从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政课堂教学来寻求答案和指导。

首先,学习、理解了思政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可以带来思想方面的获得感。理论往往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是要通过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理性思维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要德才兼备,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有必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逐渐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课程,在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复杂的社会问题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大学生通过学习本科阶段四门必修的思政课,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这对大学生来讲就是满足了他们关于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需求。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国门,大学生在接受海量信息冲击的时候,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思潮与价值观乘虚而入,导致部分大学生信仰模糊、思想困惑,他们也极其渴望思政课教师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和辨别这些思潮的实质,需要获得能够准确判断这些思潮正确与否的理论知识和价值标准,引导他们冲出思想的迷惘和困境。

这些需求和期待是否能得到满足,需要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讲授来完成。当然是否有获得感以及获得感的多少,既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预期目标有关,也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关。从教师方面而言,要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脱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关注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手段要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最富营养的理论甘霖去浇灌大学生渴求科学理论的心田。教师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当大学生在不同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要及时敏锐地对接学生思想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全面深入地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引领功能。在对接学生的期待与需求中赢得学生对思政课的信赖与喜爱。这样的思政课必然会得到大学生的肯定,自然他们获得感也更强烈,思政课教师自身也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其次,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满足了归属、认同等情感方面的需求可以体会到心理方面的获得感。大学阶段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会遇到成长与成熟过程中的各种烦恼和挫折,会遇到接近和走向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冲击与不适。复杂的个人和社会问题与他们相对不成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理解和解决的情感纠葛与矛盾,有关于国家社会认同的,有关于人情世态评价的,也有关于他们个人情感决断的等等不同层次范围的问题,让他们思想迷惘、情感波动。大学生亟待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思政课这块阵地有必要也有能力承担这样的重任,解决大学生的情感困惑。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富有理性,更要有情感参与。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的执着精神,课堂上情感饱满真诚真心的敬业态度,必然会感染和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与信仰。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讲透彻了,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讲清楚了,学生才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去判断社会上存在的善恶与美丑,才能让他们增强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善于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力回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借事说理,融会贯通,纾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情感纠葛,这样学生对思政课才能有所收获,才有获得感。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重要阶段,除了学习知识以外,在品德美育方面也需要熏陶、建构和强化。多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对社会现象了解广泛,社会不良道德现象对他们影响较大,在复杂的社会现象背景下很难简单把握一些道德现象的对与错,因而在学生头脑中存在众多迷惑和误区,如果解决不好,他们的一些良好的道德观念有可能会受到冲击。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就要重视良好品德、高雅审美等方面的教育。教师除了以身作则,立德修身,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影响学生以外,还要以相关的理论知识准确合理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为他们提供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原则。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思政课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当下的审美情趣,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方面都要以美的形式包装,不仅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性,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和熏陶。

再次,在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以及自我表现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获得感。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大学期间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同于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凸显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指导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的各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程,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思政课教师还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学会自学。当前大学生更加自信和开放,乐意在思政课堂上、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较强的表现欲和被人认知的需求,也希望借助课堂展示的机会锻炼自己表达、沟通以及组织能力。这实际上也是思政课改变教学方法的内在动力,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合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的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和搭建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将思政课的教学与学生展示自我的需求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增强他们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当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观点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和科研当中。在社会实践和科研工作中增強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从大学生方面来看,要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要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首先,要端正学习思政课的态度。大学生往往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程,不认真学习,课前不预习,不看相关书籍;课堂上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做其他事情,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不热心参与教学互动;课后不复习,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认真完成,网上抄抄了事。其次,要客观地看待思政课的功能。有的学生对思政课抱有不切实际的期盼,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后就不再愿意参与和关注思政课的教学和活动,应付了事。在教学方法上,大学生们往往倾向于娱乐化的教学手段,能搞笑讲段子的教师比较有市场。再次,要重视社会实践。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问题了解欠缺,无法将书本和课堂上讲的理论代入到现实中去理解,与教师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往往兴趣不高存在着隔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影响学生与教师获得感的质量和层次。所以当代大学生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好思政课教材上的理论,有意识地去看一些参考书目,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问题。学生要扩展自己课外阅读范围,最好能读一读马列原著和当前的一些理论文件。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问题去讨论,这样才会听出思政课的趣味,才会发现思政课的魅力。上思政课满足了自己在理论方面的渴求和期盼,解决了思想上的疑难和困惑,在不同需求方面都有所收获,自然就会对思政课产生强烈的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课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课程,高校思政课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思政课老师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对思政课抱有崇高的使命感,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思想觉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合格的引路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重视自身职业道德与个人品行的修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通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高水平的授课,有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学习思政课的态度,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勤于思考,关注社会,主动参与思政课的各类教学活动当中,享受学习理论带给自己的惊喜,悦纳参加实践获取自己的进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获得感,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康来云.获得感:人民幸福的核心坐标[J].学习论坛,2016(12):68.

[2]黄凯锋,任政.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成果[N].解放日报,2017-08-01.

[3]程仕波,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 思想教育研究,2017(7):22.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