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断层与道德冷漠

2018-10-23矫松阳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冷漠道德

矫松阳

摘 要:我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在道德领域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道德冷漠。具体表现在对道德准则不屑一顾、见死不救的冷漠旁观等。道德冷漠是一种对道德标准有认知缺陷的病态价值观,表现在缺乏同情心,丧失勇气、正义感和责任感,形成了惯性思维的道德麻木。从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转型背景及社会伦理关系变化,得出道德冷漠的产生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逐步淡化、传统血亲伦理遗留的负面影响、道德法制不健全等原因有关,通过完善道德行为保障机制,规避道德风险、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变等方法缓解道德冷漠。

关键词:道德;血亲伦理;文化断层;冷漠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180-03

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德国新教教士马丁·尼莫拉的短诗:“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沉默不语,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沉默不语,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沉默不语,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再后来,他们追杀新教教徒,我沉默不语,因为我不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1]这段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短诗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对非正义行为保持沉默,会损害他人的权利;二是对非正义行为采取沉默,最后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三是对非正义行为保持沉默,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终损害的将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利益,可见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道德素养是刻不容缓的,从长远来看,道德冷漠现象会对社会人际关系、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都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的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提出可行的缓解方法非常重要。

一、道德冷漠和文化断层的定义

在探讨道德冷漠和文化断层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明确道德冷漠和文化断层的概念,对其的基本定义、具体表现、产生原因等稍作梳理,以便为分析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参照。

当个体长期持有对外界事物冷淡的消极心态时,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往往会发展成为一种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道德冷漠。从行为上界定,万俊人先生认为:“道德冷漠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2]道德冷漠不仅仅会造成单个个体之间的隔阂,往往还会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从众心理的群体行为,是一种会引发广泛信任危机的负能量。从情感方面界定,陈■认为:“道德冷漠并非一般的情感冷漠,而是特指主体道德情感的匮乏,在道德情感体验和反应方面的冷漠,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判断思维的中断。”[3]道德冷漠不仅仅是道德主体情感的匮乏,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缺乏道德勇气、道德责任感以及自我评价等等,而且道德判断思维即使没有中断,然而没有道德勇气的支撑,道德个体也不会进行下一步具体的道德行为。从善恶角度界定,刘曙辉在《论道德冷漠》中提出,“道德冷漠,就是善的缺乏。”[4]道德冷漠并不能单纯从善与恶这个对立角度来判定,有些片面和武断。高德胜认为,“道德冷漠就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5]对道德的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并不是直接成立的关系,相当大一部分道德冷漠群体并不是对道德本身持有冷淡或者不关心的态度,而是自身处于个人利益是否会受损的衡量中,最终选择道德不作为。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道德冷漠是一种缺乏同情心,丧失道德勇气、正义感和责任感,对道德标准有认知缺陷的病态价值观。

文化断层是指在历史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变更导致的文化继承前后不衔接。文化的历史一般分为:生成期、成长期、稳定期、衰落期。而不同文化之间会产生碰撞,温和的碰撞对双方文化都有利。而激烈的碰撞则对双方文化产生极大的危害,特别激烈的碰撞会导致某段文化的断层。自黄帝“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是生成期;春秋战国是成长期,秦汉三国是稳定期,明朝末期是衰落期,至明朝灭亡时便产生了一个明显的文化断层时期。近年来人们提到的中国文化断裂层,主要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明末时期的“反儒文化断层”,另一个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与自由以来我国文化上存在的“断裂层”。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寻找对比历史上相似时期的时间轴,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不连续式的波动发展,混乱的时期往往持续百年以上,然后才是逐渐沉淀稳定的过程,例如明朝开始的中央集权,割裂了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制衡;清朝开始割裂了汉族地位的崇高性;清末民初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割裂了以科举为中心的传统的儒学体系;民本主义思潮割裂了君权天授的传统思想;土地政策割裂了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基本经济体系等等。

本文所说的文化断层,是指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多元文化并存、古今文化磨合、中西方文化冲击等原因所导致的思想文化不连续发展。在这个时期,传统道德体系几近瓦解,而新的道德体系又未成熟,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残存的糟粕部分却又遗留并产生着负面影响。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失落,糟粕泛起。表现为人们急于扔掉传统民族文化的这根老藤,想照搬国外先进的文化体系,但是纯正的西方文化又不能完全契合我国的社会现状,然而此时已经丧失了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坚守和传承,整体进入一种混乱和无序状态。呈现出没有优良文化引领的总体精神空虚、迷失、茫然、动荡等等,在中西方文化形形色色的冲突中,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的道德冷漠、扭曲和沦丧,道德底线意识严重匮乏,以利益至上为主体价值观,酿成了较多的社會问题。

二、文化断层是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等范畴。文化需要长期形成,所以是一个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当长期以来一直教化人们的文化产生了断层,人们内心就会失去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尤其是对道德这种没有明确规定和法律制裁的领域,更加暴露出愈演愈烈的道德冷漠现象。

造成文化断层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不科学的扬弃,没有辩证的批判和继承,文化本身并没有断,只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到位,是“人”的断层而非文化的断层。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血亲伦理观念在面对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出现了种种弊端。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冷漠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我国千百年来传统伦理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部分,纲常伦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中一些落后的观点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且纲常伦理在规范社会道德的同时也成为封建统治者长久以来禁锢人民群体的思想枷锁,于是很多人提出了纲常伦理是封建社会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应当摒弃纲常追求开放、民主和自由。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清很多小说中开始注重描写商人的各种活动,商业成为一种被推崇的职业,同时各类小说、戏剧也开始着重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并初步表现出抨击封建制度、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现世幸福、逐利生财等思想。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破四旧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思想政治变革,更让传统文化遭受了全盘否定的命运,精华和糟粕一同被“一棒子打死”,在挣脱封建束缚的同时连仁义礼智信也一起扔掉了,这也是文化的一种断层。现在反观我国产生的种种道德沦丧事件,本质上就是人们意识中传统美德的淡化。

“仁”,是仁爱之心,让人们拥有博爱、宽容、感恩之心,同时也要不断自省和提升自我修养,与他人相处时就能做到和谐融洽。但是现今社会丧失了最基本的“仁”理念,从而滋生出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义”,首先包含忠和孝,即对国家、家庭、工作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顺,义其實也是一种利他思想,即懂得为他人着想,维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为大义献身的牺牲精神,要求我们心中有一杆公平正义的量尺。“礼”规定一种约定俗成的秩序,让人们有着恭敬、谦让之心,以敬人为礼,外在形式的礼很容易遵守,但内在思想的礼则需要长期的沉淀、教育和内化,而要在全社会普遍形成这样一种精神,则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各面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反观现今社会,讲礼、识礼的人越来越少,整体处于一种失序状态,所以当今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横行,很大程度上是不注重礼的结果。“智”,要求我们重视知识,不断学习,拥有智慧,从而会思考,会分析,能正确的判断。现代社会电子产品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和更新,越来越多的人成了“拇指族”,沉浸在以娱乐为主的快餐文化中,很多人表示很难再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一个停止学习的人很容易失去自我,被外界环境所影响。“信”,要求我们要诚实守信,遵守本分。诚信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范畴,《论语》中也提到“人无信不立”,说明了诚信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反观当下全国各地频现的各种翻版“彭宇案”,其中恶意讹诈施救者的人就是丧失了“信”,失去了最基本的为人处世标杆。

三、传统血亲伦理遗留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纲常伦理观念大多起源于农业社会中的血亲伦理,也就是建立在血缘、姻缘、地域关系基础上的,是以人际间固有的感情基础为纽带存在的,这种感情具有很浓厚的家族性。加之过去以牛、马、书信等传统交通方式的农业社会人口流动性很低,人口密度也很小,比起如今的“地球村”而言,古代社会可以说被地域和血缘切割成了一个个小型的社交圈子,且身处其中的个体通常都具有血缘亲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简单而亲近。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这一现象被彻底打破,与血亲氏族社会不同,现代社会不再具有明显的血缘和地域纽带,它是一种经过了长期改革的城市社会和公众社会,身处其中的人口密度比之过去呈现指数倍的增长,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工具和越来越细致的劳动分工让聚集在同一个生活圈子中的几乎都变成了陌生人,人口密度稀释了血亲的地域距离,而这种“陌生人社会”也同样打破了血缘、地缘、姻缘关系的限制。

与传统的小范围血亲社会对比,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面对更多的陌生个体,接收和应对更海量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当一个人被动的适应过多刺激时,人们会本能的采取一定的过滤方式来阻止部分信息的输入,这样形成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个体主动参与的降低,降低社会接触或仅只有微弱的接触,表现出冷漠、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与外界有太多不必要的交集。”[6]这一结论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门喜欢戴上耳机听音乐,欣赏音乐本身似乎已经不是本意,仿佛刻意与外界隔绝;地铁公交上也几乎人人都低头看手机来打发时间;同学同事聚会手机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拯救尴尬利器,越来越多的人虽然开始意识到人仿佛被自己创造发明的通信工具给异化,实际却又“放不下”“戒不掉”“离不开”。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日常生活范围三点一线的单一性和劳动的忙碌让人无暇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真诚牢固的非血缘感情,虚拟世界和匿名身份反而让人更有安全感,这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在面对众多陌生个体,人们往往通过转移交流的可能性来封闭自我,人人都将自己与外界环境划分出一个无形的界限,过分的戒备心和防范心理又让这道界限更加泾渭分明,这便给道德冷漠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四、缓解道德冷漠的途径

道德冷漠已成为制约当前社会道德发展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文化软秩序的断层和法律硬手段的缺失,在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中,通过完善道德行为保障机制,来保障道德作为个体的切身利益,激励道德行为的同时规避道德风险,加大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变,同时也要规范舆论,引导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虽然这些方法存在一定局限,但它为促进当代社会和谐发展而提出的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仍然是一种努力和尝试。

(一)完善道德行为保障机制,规避道德风险

林语堂先生对国人的麻木定义为冷漠症候群,并对这一病灶产生的原因做了如此诊断:“中国人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莫谈国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阴暗心理的形成,盖因缺乏人权之保障也。蝼蚁尚且偷生避死,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哉?”[7]由此可见,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生物本能,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从物种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这种“趋利”使得个体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存条件和机会,而“避害”可以让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和保护,这也是大自然中生物不断向更高级进化的保证。

在道德机制不完善的今天,道德冷漠成了一种以自保为借口的逃避心理。毕竟在没有社会正义体制的保障下的道德作为成本往往是令人难以承担的,见义勇为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而见义不为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道德作为的成本之高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如前所述,道德冷漠的产生一方面与社会个体自我保护本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道德个体在面对道德作为时内心萌生的利益盘算分不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道德主体若长期得不到回报,其道德行为动机可能会逐渐消退,最终会选择放弃善意施救;同樣,个体不道德行为若长期不被惩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该行为的默许甚至纵容,导致更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8]所以,如果能通过相应的法制或者制度化途径给予道德个体一定的表彰、激励、保障或者记录,与此同时也要降低道德作为可能会存在的种种风险,这样一来道德个体也许会在同样不可避免的利益盘算之下选择道德作为,毕竟人无完人,想要让普通人无条件成为圣贤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程度的激励保障机制能给社会个体在施行道德作为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保障和心理安慰。

(二)规范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

社会各群体对于某特定事物的评价与态度,通常能够反映一定社会阶级的利益需求与文化程度。大众媒体在肩负着对社会舆论的指引作用的同时,为追求人气、提高收视率,对一些新闻进行夸张报道,这必然放大了其消极作用,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也在逐步改变人们对社会主流的原有的价值观念。大众媒体不仅仅指传统意义存在的电视新闻,报纸期刊,互联网。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迅速地发展,使得网络媒体具有更加强大的信息覆盖能力。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因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阅读方便、易于分享等特点迅速被大众所接受。大众媒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肩负着政治职能与道德职能等社会职能。积极的舆论评价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9]道德问题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矫治道德冷漠,重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当代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德]马丁·尼默勒.最先他们逮捕共产党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50:1.

[2]万俊人.现代道德问题的追问与回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256.

[3]陈婒.道德冷漠的形成及其扭转途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13.

[4]刘曙辉.论道德冷漠[J].道德与文明,2008:8.

[5]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9.

[6]赵坤张林.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87.

[7]林语堂.中国文化精神[M].上海:上海国风书店,1941:218.

[8]赵坤张林.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37.

[9][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871:277.

[1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法]伏尔泰.老实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12][德]马丁·尼默勒.最先他们逮捕共产党员[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50.

[13][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77.

[14][罗]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冷漠的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7]万俊人.现代道德问题的追问与回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256.

[18]李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

[19]朱力.旁观者的冷漠[N].南京大学学报,1997(2).

[20]谭书.道德责任与客观理性[J].图书馆,1994(4).

猜你喜欢

冷漠道德
突然之间
东霞
冷漠先生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回答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