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凌的心理学思考

2018-10-23陈铮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

陈铮

摘 要: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见诸各种媒体,如何遏制校园欺凌,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与还没有完全社会化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剖析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重点突出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心理原因,并且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心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125-02

近年来,我国校园恶性欺凌事件屡有发生,许多中小学生因为遭受欺凌而出现情绪抑郁、焦虑、失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逃学,严重者会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来说,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心理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今天就着重分析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身心所造成的严重伤害。

一、校园欺凌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的危害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比如:对受害者的直接攻击,包括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等等。欺负同学会给同学造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校园欺凌通常是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校园欺凌也不仅仅包括肉体上的折磨,还包括了区别对待的软暴力。比如: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与喝骂,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等等。较之前者,软暴力对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伤害更大。

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也使部分受欺凌者发生恶逆变化,由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同时对于欺凌者而言,危害也显而易见,容易使欺凌者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校园欺凌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欺凌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一直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欺凌行为易导致受欺凌学生情绪紧张、焦虑,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致使学习困难。可见,校园欺凌是导致学生学业适应困难的重要原因。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社会秩序,使青少年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治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是如果这种校园欺凌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遏止,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使欺凌者有恃无恐,更加肆无忌惮,导致校园欺凌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校园欺凌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受害学生造成巨大的人身伤害甚至受虐致死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如果这些受害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容易出现心理调适不当引发的过激反抗,而成为新的加害者,或发展为以暴制暴,最终对社会产生较大危害[1]。

二、校园欺凌产生的心理原因

根据奥维斯教授的观点,当一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消极行为的侵扰时,这个学生就是遭受了欺凌。这里就分析一下校园欺凌产生的心理原因。

1.认知结构畸形发展。欺凌者缺乏正常青少年应有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尤其是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导致他们认知水平非常低下,认识标准模糊或者错误,对是非、美丑、善恶易做出歪曲的评价,不能正确地权衡利弊得失,容易被人教唆或引诱而盲目实施欺凌行为。他们缺少社会性情感,在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方面常常是歪曲的,社会性情感的不成熟度比一般正常青少年要高。欺凌者在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水平较低,对社会的认识很不成熟,这些都对其情感的发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正常的交往中,欺凌者既渴望自尊,同时又易发生愤怒、嫉妒等情绪,但由于外界的消极评价和自身智力状况、学习状况、不良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往往使其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及缺陷感。自尊与自卑的并存,会导致心态不平衡,从而容易选择攻击、吸毒和戏谑等发泄性和逃避性的行为。此外,青少年的认知不能有效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往往会感情用事,一旦面对棘手问题,他们不顾对方的情感、人格尊严甚至宝贵生命,不考虑影响、不计后果甚至法律的约束,经常选择暴力手段解决问题[2]。

2.需要低俗和人生观颓废倾向明显。欺凌者的需要内容以低级趣味为主,崇尚生物性需要,缺乏自我实现性的高级需要,把本来属于生物性需要范畴的东西当作其人生价值来追求。一些欺凌者由于认知水平低下,对自己的行为修养缺乏控制,對正当的学习、娱乐需要缺少兴趣,反而对刺激性、戏谑性的需求倍加推崇,正是在这些扭曲的需要结构的推动下,一些青少年才不顾法律和道德约束,实施侵害社会和他人的欺凌行为。欺凌者的人生观虽然没有完全稳定,但已经显现出颓废的倾向,他们崇尚“金钱万能”的价值观、“低级庸俗”的享乐观、“哥们义气”的侠义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等等。在这些消极人生观的支配下,如果存在一定外界诱因的刺激,很容易做出欺凌行为。

3.社会化偏离正确轨道。校园欺凌的产生与孩子们接触的暴力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媒介过多地给孩子们提供了暴力文化,使得他们看大量的暴力书籍、影片或者玩暴力游戏,时间一长,他们会自觉接受以暴制暴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欺凌或者暴力行为。研究表明,欺凌者对于支配和控制他人有着较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根源则来自于一些媒介对于暴力文化的过度渲染。实践研究查明:当被访问者越少看暴力漫画和书籍,或者不喜欢看武打片,欺凌别人或者被欺凌的次数越少;相反,接触暴力媒介越多的被访问者,欺凌别人或被欺凌的次数也越多。可见,暴力文化使孩子们的社会化走入歧途。

三、校园欺凌治理的心理学对策

1.调整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能力。校园欺凌一般是施暴者病态心理所致,而病态心理的根源之一是欺凌者认知结构上出现偏差,认知结构畸形发展,出现了一种非常态化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失调,那么防止校园欺凌的直接和有效策略将是从调整欺凌者的认知结构入手,开展行为治疗,使之认知结构协调平衡,改变欺凌者的错误信念和不良的观念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让其意识到其自己存在的问题,帮助其逐步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以便避免欺凌行为的发生。

要想提高欺凌者认知能力必须加强欺凌者文化修养的培育,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钱穆曾经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

2.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和人生观。欺凌者与一般青少年比较起来,欺凌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需要矛盾更为尖锐。青少年需要幸福、快乐和美好生活是其生存的必要,但这种需要必须尊重社会规则,必须尊重社会道德,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为了防止青少年的需要观产生偏差,有必要对他们的需要观加以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需要观,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所以正确的高层次的需要能够有效抑制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青少年要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就要追求真、善、美,最终导向完美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欺凌。

人生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人生观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指引着人走人生的正道,就会实施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行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走上人生的邪路,就会实施与人为恶、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于青少年而言,如果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就有实施校园欺凌的可能;如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可能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可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性。

3.净化文化环境,防止社会化走入歧途。当今信息时代,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其对暴力文化的错误宣扬和过分渲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暴力行为的发生,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已发展到触目惊心的地步,长期观看警匪片、恐怖片的青少年会潜移默化地滋生寻衅滋事的倾向,形成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养成对寻衅事态做出暴力攻击反应的习惯[3]。为此,我们必须净化文化环境,采取有力措施清除暴力文化的生存空间。防止青少年社会化出现偏差,避免出现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激发正能量,抑制负能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少年不同程度地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其作为自然人的一些原始属性不断弱化,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逐步提高,攻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此過程中,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体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充分利用社会人文资源,对青少年的思想进行正面影响,将是社会化程度稳步提升的必然选择。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担负起引导青少年正确社会化的责任,担负起批评、匡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社会责任,在不断矫正错误行为的过程中,强化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远离暴力欺凌。

四、结束语

校园欺凌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不论是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灵创伤,甚至形成扭曲人格,其后果将非常可怕。因此,要根治校园欺凌必须发挥青少年自身的能动作用,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不去伤害他人,理性地解决矛盾问题,而不是用欺凌的方式解决问题。对欺凌者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置和惩戒,使欺凌者为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付出代价。学校、家长和社会要共同携手,关注、关心和关爱每个青少年,尽可能地把校园欺凌控制在未然状态。

参考文献:

[1]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1):26-29.

[2]张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3]贺永萍.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