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特点研究

2018-10-23刘智超孟国忠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发展特点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刘智超 孟国忠

摘 要: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对样本量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的平均分由家庭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集体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依次降低;对于总的社会责任感而言,贫困生的生源地差异不显著;社会责任感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性别、年级、成绩排名等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115-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再次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强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摆在了更为突出的地位。

大学生处在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十分重要。现如今,贫困大学生仍然占到相当的比例,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成划分比较随意,尚没有一个完善、统一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本文在编制了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试图系统地进行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多角度的考察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变化趋势,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体系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如何培养贫困大学生成人成才提供科学指导。

一、相关文献综述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的思想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所处社会、家庭、集体和他人利益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愿意为维护其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靳萍等(2008)认为大学生对科学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参与并从事创造科学价值的研究过程,承担对研究、实验、环境负责任的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1]。彭文英(2008)认为,社会责任感往往通过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出来[2]。夏丽萍(2009)认为社会责任感是由知、情、意、信、行生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它是沿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信念——责任行为的逻辑过程进行的[3]。冯霞(2009)认为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4]。胡志群等(2010)认为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体在一定的正常的社会状态中为了维系这种正常的社会状态而做出努力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5]。杨茹等(2012)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分为对自我责任感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感。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是构成责任感的四要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6]。

很多学者将社会责任感进行分类探究。王燕(2003)将当代大学生作为责任主体,依据责任关系的对象,将当代大学生应当担负的人生责任划分为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职业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六类[7]。赵兴奎等(2010)将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划分为物质、文化、群体三个维度[8]。阚和庆等(2012)基于对“90后”工科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划分为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国家责任感[9]。王永明等(2012)以对自我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自然的责任感为依据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0]。刘世保(2013)认为青少年责任感应定位于义务层面;按责任主体来说,应该是青少年的个人责任感;按责任客体来说,应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等[11]。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选取某高校340名贫困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29份,回收率为96.8%;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为97.6%,各类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的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根据贫困生对国家、集体、家庭以及生活、学习等责任对象的态度,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划分为政治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学习责任感、集体责任感五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分为认知、认同、行动三个环节。共40个题项。(1)根据贫困生对政治的责任感,有9个题项,测量贫困生践行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2)根据贫困生对生活的责任感,有9个题项,测量贫困生对珍爱生命、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诚信做事的责任。(3)根据贫困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有10个题项,测量贫困生对父母、家人的责任。(4)根据贫困生对学习的责任感,有6个题项,测量贫困生对大学学习、未来个人规划的责任。(5)根据贫困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有6个题项,测量贫困生对所在学校、学院、班集体的责任。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情况描述

(二)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特征

(三)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

对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五个维度上做差异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差异比较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不同性别贫困生之间有显著差異,而在另外一些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不同性别贫困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具体为:在生活责任感维度,男女贫困生有显著性差异(p=0.012);在家庭责任感维度,男女贫困生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政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维度,男女贫困生没有显著性差异(p=0.752,p=0.636,p=0.752)。

(四)不同生源地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

对不同生源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根据表5的数据,不同生源地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不同年级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

对不同年级贫困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五个维度上做差异检验,结果见表6。

从表6的差异比较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不同年级贫困生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另外一些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不同年级贫困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具体为:在政治责任感维度,高低年级贫困生有显著性差异(p=0.005);在生活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维度,高低年级贫困生没有显著性差异(p=0.514,p=0.599,p=0.085,p=0.852)。

(六)不同成绩排名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

对不同成绩排名贫困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五个维度上做差异检验,结果见表7。

从表7的差异比较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不同成绩排名贫困生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另外一些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不同成绩排名贫困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具体为:在政治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学习责任感维度,不同成绩排名的贫困生有显著性差异(p=0.036,p=0.003,p=0.008,p=0.036);在集体责任感维度,不同成绩排名贫困生没有显著性差异(p=0.398)。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存在城乡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农村在不断发展,各项资助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政策在不断完善,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

四、分析与讨论

(一)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特点

责任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心智成熟的标志之一。积极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会促进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事情;反之,消极缺位的社会责任感则会阻碍大学生处理好周围的事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贫困大学生被试的社会责任感总分都普遍偏高,平均分达到88.98分,表明贫困生被試普遍具有积极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但有个别被试的贫困生社会责任感总分较低,只有53分,表明仍有个别贫困生被试缺失社会责任感。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的平均分由家庭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集体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依次降低。原因显而易见。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系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包括学校、父母、个体的性别、学科背景等等。

(二)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体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

男女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显著差异,在生活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上高于女生,生活责任感高于女生,而家庭责任感低于女生。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不无一定关系。在校园,男生更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校外兼职,而女生与家庭成员的联系紧密程度则高于男生。

2.年级差异

高低年级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显著差异,在政治责任感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高年级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上高于低年级贫困生,政治责任感高于低年级贫困生。这可能由于低年级学生刚脱离紧张的高中应试教育,走进大学校门,关注点都在新鲜的校园生活和崭新的课程学习上。而高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大学开放多元的学习生活,参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因而除了自身发展外,能更多地关注国家大事和百姓民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不同成绩排名差异

不同成绩排名的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显著差异,在政治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学习责任感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成绩排名前50%的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于排名后50%的贫困生,以及在政治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学习责任感维度均高于排名后50%的贫困生,该研究结果与预期的完全一致。其可能的原因有:大学其实是一个真实的小社会,大学的课程设置向来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成绩排名靠前的贫困生无疑更加重视书本学习和校外交流,更加关注个人的就业和未来,社会的动向和发展,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进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相比而言,成绩排名靠后的同学在自身发展和关心社会的观念上无形之中有所弱化。

五、相关建议

(一)强化贫困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激发责任担当精神

培养贫困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尤其对涉及他人、集体、社会及国家的责任心,日常的教育内容要涉及个人与修养、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对贫困生的社会服务建立相应的培训、激励和监察机制,使其意识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发展。

(二)鼓励女贫困大学生“走出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多鼓励女贫困生“走出去”,把大学生活从课堂拓展到校园、社会,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社会兼职,提高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能力,进而培养其对于生存和生活的责任感。高校应把“负责任”作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

(三)加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教育,按照一定的层次性对学生进行培养

良好的政治责任感的培养应从新生入学开始,改变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政治责任观教育。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责任教育体制。

(四)针对成绩落后的贫困生进行学业帮扶,动员其参与到学生事务服务中来

建立一帮一助学制度,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子和成绩欠佳的贫困生结成对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学科帮扶,提高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鼓励成绩不佳的贫困生多参与学生社团、班级管理和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人、为班级服务,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其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培养其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能力,强化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靳萍,彭述娟,史云,万历.关于当代大学生对科学的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

[2]彭文英.论和谐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理论月刊,2008(1).

[3]夏丽萍.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机理及表征[J].江淮论坛,2009(6).

[4]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研究[J].学术论坛,2009(2).

[5]胡志群,蒋依辰,任拓.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培育的理论范式——必要性“三个维度”、路径“四个选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6]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7]王燕.当代大学生责任观的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3(1).

[8]赵兴奎,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特点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78-79.

[9]阚和庆,杨茹,胡建国.“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对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的实证调查[J].北京教育(德育),2012(2).

[10]王永明,夏忠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查报告——基于北方某综合性大学352名大学生的调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4).

[11]刘世保.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定位[C]//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论坛(2013)论文集.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发展特点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