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变化及分析

2018-10-23张少君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新媒体

张少君

摘 要: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极大地延展了话语空间,在新媒体语境下,借由新媒体扩展的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新兴的公共舆论场,人人都能成为信源,人人皆可发声,甚至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时而能成为一些公共议题的舆论推手,成为公共事件反转的关键。因此,学术界逐渐出现唱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论调,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已过时,不再适用当今社会情境。但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该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依据——公众压力和从众心理,实际上并没有随着空间的拓展而减弱,反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认识并合理利用该理论对大众舆论进行科学引导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关键词:新媒体;沉默的螺旋;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102-02

在当今互联网日益普及、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语境下,有学者认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其独特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消解了对个体意见表达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低准入门槛、强互动性、个性化的特征也促使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公共话语权的转移,受众有取舍地接收信息的自主选择权以及在公共领域畅所欲言的自我表达意识得到了解放,借助网络平台他们可以各抒己见,“人人都有麦克风”。在一些公共事件中,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转的关键性因素。这种“少数人”成为事件发展关键转折点的事例仿佛印证了反“沉默的螺旋”的说法,然而,仅以此类案例来推断理论不适用当今社会环境,未免为时过早,在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新时期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沉默的螺旋”在新时期的变化

互联网塑造了一个网络虚拟平台,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日益紧密贴合,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的距离边界也不断被打破,可以说两个空间正在日益融合。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和网络世界的人际交往相似又不同,国家对于网络空间的治理措施使得原本匿名、低准入门槛的网络世界越发透明化、法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理论的考察,不难发现有以下变化产生。

1.更具隐秘性,两极分化更极端

人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会在潜意识里持续不断地评估意见气候,个体的人主要会从两个方面获得关于民意的信息,一是根据个人的人际交往圈的圈群意见,二是媒体。以美国大选为例,希拉里获胜的观点经由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被解读为民意,强势的话语导向影响了人们对于大选的意见气候的判断,产生了“共鸣效果”“累积效果”“遍在效果”[1],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准统计官能”失准,表现出一种“多数的无知”。处于相对弱势的支持川普的观点隐匿在声势壮大的主流观点中,抱有支持川普观点的人,迫于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隐藏了自己的实际观点,实际上与抱持另一种观点的人产生了非黑即白的对立情绪,随着大选的进行不断发酵,最终爆发。

2.线上线下交互联动,规模影响更大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性有助于打破个人孤立的壁垒,构建新公共领域,尤其自以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广泛应用之后,此类移动社交软件所提供的平台可能会产生多元的公共舆论场,使支持少数观点的少数人能在这样开放的、虚拟的平台上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衍生出新的公共议题,开拓公众讨论的新视角、新思路。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只是假象,在各种舆论事件中层出不穷的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屡见不鲜。受众在享受互联网、新媒体带来的自由的同时也把自己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监控之中,将自身置于“全景敞视监狱”的监控之下,原本私人化的言论、隐秘的生活公开化。如同现实社会一样,在网络社区也出现了集群化现象,网络与现实联动效应,迫使人们即使在网络虚拟平台上发言也要谨言慎行,尤其是发表與大众主流意见相悖的言论更容易引发网络围观和争论。因此,这些言论的发出者一方面要承受现实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上也要承受更广泛更复杂的群体压力。无论是虚拟的网络空间还是现实世界,只要言论表达不符合“主流道德取向”,孤立质疑便如影随形[2]。这样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动,对于个体而言,来自群体的压力大大增加了,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到线下真实的世界,群体压力的程度事实上增大了,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也与以往不同。

3.新媒体环境加重了“沉默”的意见表达

我们在探讨网络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广泛连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们在网络急速传递信息、更新升级的环境下,由于投射效应,导致对舆论环境的感知更便利,更敏感,也更容易出现偏差。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舆论本身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对个人和群体具有极为强大的约束力[3]。联系最近几年的反转新闻,舆论摇摆不定,信息时代造成的信息冗余使受众很难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加上传播媒体的引导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受众为了确保自己的网络形象,会更稳妥地采取“沉默”的围观态度。这也是存在与网络虚拟社群中为了从众不孤立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但是也因此造成了作壁上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以偏概全的道德绑架式解读。

二、“沉默的螺旋”变化原因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阐述了当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受到广泛认可,成为所谓“多数派”的“主流观点”,持有这类观点的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相关信息;与之相对的,如果发觉某一观点只有少数人持认同的态度,即便自己也支持认同这一观点,畏于群体压力也会为了保全自我不被孤立而保持沉默。这样一边意见的相对弱势导致了另一边意见的发展壮大,如此循环往复,便造成一方的支持越来越多,另一方越来越沉默、势微的螺旋发展的现象。该理论的产生最主要是基于对个体对孤独的恐惧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从众效应的假设,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社会文化产生的压力进一步增强了群体压力的强度

“多数意见”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脱离不了干系。文化是由人所创造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了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尺度。在影响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行为方面,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在网络空间中,社会文化所施加的压力往往更具决定性,也更具隐蔽性。无形的压力会导致人们在言行举止和意见表达上向多数派妥协。

2.对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的维护加重了从众心理的动因

意见表达也是彰显社会地位的一种证明,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是主要的带头人,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新兴的网络大V、知名博主等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从数量上来看,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意见领袖,拥有影响力的原因都在于其话语权的权威性。表面上看言论自由和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造成了人人皆有话语权的局面,但是人微言轻无论在哪个舆论场都会被湮没。因此除开主流媒体天然的权威性,网络意见领袖多半也是在现实世界中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因此这些引导舆论产生发展的人,其言行举止首先受到其社会地位的影响和制约,其次,为了维护巩固自身形象,也需要迎合其“粉丝”的观点,同时吸引其他潜在受众的注意。

3.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式的解读

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不变的,只是在不同情境中会有所差异,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人们很容易因为晕轮效应产生“爱屋及乌,恨屋及乌”的群体情绪和认知,从而聚合出拥有相同理念的圈群,并产生与之对应的“黑名单”。再加上信息时代,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人会趋向于相信大部分人认可的信息,并且由于趋同心理,也是为了维持自身圈群交往的牢固性,往往不得不迎合多数派的观点。“民主”的相对公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也是群体能保持协调统一的原因。人的这种对于孤独的恐惧感,是一般性的社会心理,无论使用任何媒介都是如此。因此也不难理解近年来对于一些事件的道德绑架式解读,根据刻板印象下定义、贴标签,其行为虽然引人反感,但是大众解读依然逃不开从道德层次的鞭挞。

三、合理利用理论新变化

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更好地引导舆论,更科学有效地治理网络空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

1.政府的宏观引导

政府的宏观引导对于舆论的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其天然具有的权威性更容易产生强说服力,信源客观上也更加可靠。然而由于中国网民结构呈现“三多”特点,意见气候在社会文化、公众的集体记忆、情感结构以及刻板印象的解读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公众在公共事件中习惯性质疑政府,经过谣言和流言的煽动极容易走向“群体极化”。因此,要想在网络舆论场中掌握话语权,占据舆论制高点,就需要政府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更有策略更隐蔽地进行舆论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

媒体从业者作为信息的“把关人”,首先可以通过改变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源头上控制事件的话题性。其次,由媒体从业人员发起扩散的具有专业性的宣传由于其受众广泛,贴合受众生活往往能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使受众接受其观点。然而由于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出现了为了眼球效应不惜突破职业道德底线,有违媒介伦理的事件。因此,提升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迫在眉睫的,社会环境和周边情绪的渲染,同行业者的竞争压力是亟须解决的障碍。

3.受众的媒介素养

由于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文化知识价值观体系各有特点,个人的性格特质和既有偏见导致对信息的接受态度不一,而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水平所造成的交际圈及群体压力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提升受众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培育受众的媒介素养。

四、结论

在网络信息时代,社会孤立的危机并没有消失,反而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而增加了其发生的概率;大众媒介对社会圈群的影响从线下扩散到线上,个人意见的表达所受社会环境和情绪氛围的影响并没有消失,从众心理的动因仍然存在,从众现象也依旧普遍。因此,“沉默的螺旋”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更加复杂而隐蔽。

参考文献:

[1]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郭小安.舆论的寡头化铁律:“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边界的再思考[J].傳播学研究,2015(5).

[3]周倜.网络群体事件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J].视听,2015(6).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新媒体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