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继承性与实践生成性

2018-10-23赖传辉于泉蛟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赖传辉 于泉蛟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理论性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永恒发展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实践性的,融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因此,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正确把握和厘清这两个维度,是科学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形态;实践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28-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全新的时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新目标,这其中,就蕴藏着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理路。科学发展观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是我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不仅应从理论上予以继承发展,更应该在实践中去生成创新。所以我们说,理论的继承性与实践的生成性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继承性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33,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针对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实状况以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脉搏。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总是调整着自己的理论形态,不断进行着创新与发展,以紧跟时代的潮流,适应发展和变化着的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前提内容、思想基础之一。

2.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1079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3]63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4]532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要以发展作为根本的核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丰富,是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总结。

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85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且共产主义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694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一切工作要有利于生產力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形态。

总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在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上丰富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绝不是最后的理论形态,因为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其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总结,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生成与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生成性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生成性,指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实的实践维度,构成了科学的理论形态,并且构成科学的实践形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审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以及整体的社会实践中。正是在这多重的实践活动中科学发展观获得了实践的形态。

1.科学发展观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前提。从国内来讲,“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长期存在。”[5]730从国际条件来讲,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还要统筹兼顾。这一切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建设是紧密联系的,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合二为一的,归根结底,与创造实体财富的物质生产实践是血脉一致的。进一步说,只有当物质生产实践真正以科学发展的形式展开时,科学发展观才实现了其理论的价值,也只有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才能够丰富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从这一层视角来审视,科学发展观是实践性的,随着物质生产实践而不断生成与发展。

2.科学发展观要在政治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维度,在于指导政治建设科学发展,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相适应。”[1]27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实现科学发展,促使政治实践科学有序。当前,我国正处在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涉及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等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革工程。要想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稳健有序,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人们的政治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从这一层视角来审视,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政治,正是在广大人民的政治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获得了真正的人民性。所以,科学发展观在人民的政治实践中必将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要在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没有精神的支撑,经济和政治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7]33为此,必须科学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科学发展观也应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吸取精华,丰富和创新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这一层视角审视,科学发展观是融于我国人民的文化实践当中的。

4.科学发展观要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胡锦涛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的、政治的和精神的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因此,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整体地向前发展,绝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根本的方法则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正是在人民群众广阔的社會实践中,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了其价值。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的理论形态。同时,科学发展观紧密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整体实践中,呈现出典型的实践形态,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进一步的生成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形态,它内在地包含了不断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进行自身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实践精神,并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一致,与国际社会和谐发展的普遍要求相统一,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必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