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研究—以A公司为例

2018-10-23庞雨微

财会学习 2018年29期
关键词:经营业绩盈余管理

庞雨微

摘要:A公司自2010年以来,在连续七年的时间里,先后通过出售子公司股权、股票等资产,转回减值准备以及对非金融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等盈余管理手段,在第四季度调整非经常性损益,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本文对A公司扣非前后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具体数据,分析了公司的经营现况。接着分析了公司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对公司多年来的利润操纵方式的分析,对公司经营具体情况有了较深入了解,并对投资者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经营业绩;扣非利润

一、公司简介

A公司成立于1986年4月,于1992年11月30日在深交所上市,股本总额1亿元。截至2016年年末,B公司是公司控股股东,为公司的母公司,持股比例为27.69%,持有股本达到2亿股以上。第二大股东为C公司,持股比例1.46%。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共为35.5%,其余股东持股比例较为分散,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小于1%。

二、案例简介

A公司自2010年以来,在连续七年的时间里,先后通过各种盈余管理手段,在第四季度调整非经常性损益,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每年都实现“惊险一跃”。具体情况如表2-1所示。

在表2-1中,净利润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收入金额是企业通过各种盈余管理手段获得的收益。表中非经常性损益收入并不等于公司当年的非经常性损益总额。净利润减去企业当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并进行的相应的调整,就可以计算得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即,表中为扣非亏损。

三、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A公司近几年盈余管理手段导致非经常性损益收入增加约占公司当年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70%。(见表3-1)

考虑到这几笔交易已经占当年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很大比重,且对非常性损益的调整会涉及一些纳税调整事项,而这些数据不易从报表中直接获得。本文简化计算,直接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作为企业不进行这几笔业务的真实利润,通过对比企业操纵利润前后的财务指标,得出相应的结论。

企业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非经常性损益在指标计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将分别计算未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重新计算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对比,分析A公司的盈利真实性问题。

(一)未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盈利能力指标分析(见表3-2)

(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如果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代替,重新计算盈利能力指标,得到调整后的盈利能力指标,而这些盈利指标更能体现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见表3-3)

(三)比较

表3-2和表3-3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别。总体上看,公司近几年财务指标一直都在下降。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持续下降。销售净利率已经变为负值。净资产收益率也一路下降,所有者投入资金获利能力将难以得到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2012年企业的指标明显提升。根据当年公司的年报,不难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精简机构和人员,控制了成本,降低了大量的成本费用。由于2012年的盈利上升并不是因为收入上升的结果,因此从总体上说,企业各项盈利指标均明显下降。

综上,通过分析发现,企业经营状况正在逐年恶化,持续盈利能力出现严重问题。显然,调整后的数据更能体现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四、盈余管理与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一)持续盈利能力恶化与盈余管理

通过表4-1,我们可以从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来分析A公司。近七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利润指标却有很大的波动。对于公司的净利润和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两者有相同的变化趨势,且一直为正。但是企业真实的利润却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且一直为负。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企业真实盈利能力下滑,企业发展受阻的结论。

(二)主业缺乏导致盈余管理动机更加明显

对于企业的营业收入,可以作进一步分析。通过阅读财务报表可以发现,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公司广东海虹,子公司净利润占A公司合并净利润50%以上。以下是子公司D对A公司的盈利贡献率。

从表4-2不难发现:D公司是A公司近几年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A公司大量的收入和利润都来自于这家子公司。但2017年A公司却将其持有的D公司55%股权全部出售,此次出售的医药电子商务及交易业务是A公司仅存的盈利业务。这笔业务出售后,公司赖以生存的医药业务将不复存在,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将更难以得到保证。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A公司缺少了一个盈利较强的业务,其盈余管理的欲望可能会更强烈,也会变得更紧迫。

五、结论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行ST制度,因此不少亏损公司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整企业净利润,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尽管通过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调节非经常性损益以暂时提高企业净利润,避免摘帽和退市,但企业如果不在主营业务方面取得突破,很难实现长久发展。

艳丽的报表背后,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A公司盈利能力和盈余管理动机的分析发现,A公司每年通过调整非经常性损益,将公司净利润连续七年扭亏为盈,获得了“良好”的财务账面。尽管公司呈现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财务报表,但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调整利润并不是企业长久之计,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主营业务能力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真实情况可以隐瞒一时,却不能一直隐瞒。一旦信息使用者发现企业真实的情况,会对企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从而失去投资者和债权人。如果A公司不对其公司战略做出重大的调整,依旧通过调整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那企业必将会面临退市和破产的厄运。

参考文献:

[1]马威伟.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与审计师抑制[D].山东大学,2016.

[2]路军伟,马威伟.非经常性损益、隐蔽空间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来自沪深A股市场2009~2013年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05):113-124.

[3]记者刘宝强.靠出售子公司股权A公司中期净利大增超5倍[N].第一财经日报,2011-08-24(A15).

[4]第一财经.济美.A公司连续九年施展“年终财技”:“非经常”扭亏炉火纯青. http://www.yicai.com/news/5358792.html, 2017-10-24.13:29.

猜你喜欢

经营业绩盈余管理
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浅议
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分红、经营业绩的研究
浅析国资管理体制下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变化历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