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研究

2018-10-23房神逸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亚国家中国

房神逸

摘 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双方在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安全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然而,人文领域的合作却差强人意。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主要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开展,主要由国家推动。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面临着国情差异、重视不够、外部干扰等问题的困扰。深化双方的人文合作,必须给予重视、突出重点、加强舆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扎实推进,双方的人文合作会朝着宽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民心相通”。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人文合作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51-02

与我们所熟知的政治、经济、安全合作不同,人文合作涉及的领域颇为繁杂,大体两国相交,除去政治、经济、军事、安全领域之外的一切合作,如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传媒、环保等都可以归类于人文合作。当然,国家间合作不可能如此明确区分,就如科技合作在经济技术领域就可以称为经济合作,在军事技术领域则被看成军事合作,在民间产品技术的合作大致属于人文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滞后于政治与经济合作,随着政治、经济合作的深入,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开展,滞后的人文合作已经影响到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大局,甚至是“一带一路”宏大工程的大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之交”,实现“心之交”的策略,就在于加强人文合作。

一、人文合作的意义

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在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领域针锋相对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双方互不信任,互视仇敌,即便关系暂缓,两国领导人聚为一堂也要做出争个高下的姿态,弄一个“厨房辩论”。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范围内爆发严重冲突的基础不复存在,然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却从没有消弭。按建构主义的说法,是观念、文本建构国家行为,观念的冲突会导致国家间互不信任,即便存在可实现的利益,也会因为信任缺失而难以实现。

中国是迅速崛起的大国,与中国相比,中亚国家是弱国和小国。虽然中国一再强调“睦邻、安邻、富邻”的友好政策,与中亚国家签订了“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约定“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但是,总有一些人对强邻在侧表示不安。赵常庆把这些不安分作七种:第一是担心中国强大威胁本国安全;第二是担心本国经济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第三是担心新疆用水过度减少下游水量;第四是担心中国大量移民中亚;第五是担心中国索要历史上失去的领土;第六是担心中美冲突祸及中亚;第七是担心中国在中亚推行其社会制度。在笔者看来,以上不安有些可以理解,但诸如一点、四点、五点、七点则纯属无稽之谈。此无稽之谈之所以在中亚大有市场,除三股势力对中国的恶意中伤混淆中亚国家人民的视听外,双方人民互不了解,互不往来是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消除这种不安与误解,使双方在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更进一步,使“一帶一路”建设顺利推进,需要加强双方的人文合作。

二、人文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从中亚国家独立伊始就已经开始。最初是政府间协议的签署,官员的互访,学术界的交流,发展到现在,双方人文合作的范围与规模在不断扩大。目前,人文合作参与的主体包括政府与民间,政府参与或推动的人文合作占据主流地位。合作涉及的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传媒、环保等所有应该涉及的领域,其中文化和教育是主要领域。

从1992年至199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相继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和体育合作协定》,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发展起来。二十多年来,双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形式上更加多样,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的中国文化中心,成为向中亚国家介绍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互办各种“文化节”“文化日”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文艺展示、文艺讲座的形势,成为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最主要方式;另外,中国数次在中亚国家举办了“中国电影日”活动,通过电影这种方便直观的媒介,让中亚国家的人民对中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可以说,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合作的重要领域,对双方消除误解,加强互动,加深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中亚国家,学习汉语与研究中国问题渐成气候,在许多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而且年招生人数往往有百人以上。在中国,一些高校如中央民族大学也开设了中亚国家语言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已经服务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大业。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和孔子学院是双方教育合作取得成就的最佳证明。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是2007年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经由俄罗斯总统普京提议建立的,发展至今已有74所项目院校,重点专业七个,分别是区域学、生态学、能源学、IT技术、纳米技术、经济学和教育学。该大学的建立便利了中国与中亚国家青年一代的交流,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培养了大量人才。孔子学院是为满足世界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而中外合作建立的教育机构。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在中亚共建立了13所孔子学院,其中哈萨克斯坦五所、吉尔吉斯斯坦四所、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各两所。近年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设立了以中华文化巡演、巡讲、巡展为主要内容的“三巡”演出项目,受到中亚各国人民的欢迎。一年一度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孔子学院历年的招牌活动,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16届,世界范围内的汉语青年爱好者因此有机会来到中国。各国政府非常重视“汉语桥”比赛的开展,第16届“汉语桥”年度总冠军苏丹的赵之行就受到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和苏丹第一副总统兼总理巴克里的亲切接见。

阐述现状是为了提振信心,更是为了找出问题。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实际上开展人文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还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国情差异。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发展道路、国家实力、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中亚国家在独立后,即不反感马列主义也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这些不影响经济交流,但是人文领域的文化、教育等都是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事业,这就使双方的人文交流为之掣肘。国家实力的明显差距对人文合作的影响表现在中亚国家缺乏对中国企业有吸引力的合作项目,代表中亚顶级科技的航天技术、飞机制造技术中国都可以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水平。另外,资金支持上也大多由中国出资,一旦中国的投资减少,人文合作势必就会萎缩。宗教文化的差异对人文合作也有影响,虽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被大多数学者嗤之以鼻,笔者亦认为亨氏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不同文化圈比相同文化圈的人文合作更难开展是毋庸置疑的,比中国实力和影响力都小的土耳其却可以与中亚国家进行水平更高的人文合作,证明此言非虚。

第二,重视不够。尽管政府已经非常强调人文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工作都会被认真执行,或者说执行的进度赶不上我们希望人文合作可以达到的程度。就以目前双方人文合作占主要地位的文化和教育为例。文化需要通过传播才能使国民所知,但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传播文化的途径主要是“文化节”、展览、会演等形式,投资不小但是受众太少,影响力并不大。能广泛传播文化的是书籍、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形式的大众传媒。但是国内的出版社、电视台、影响力大的网站关于中亚的内容可谓凤毛麟角。在教育领域,孔子学院可以称得上是主要成绩,但是对比全世界范围内的孔子学院,就可以发现问题。全世界共存在512所孔子学院,中亚仅13所。不与美国、欧洲、俄罗斯相比,在亚洲韩国,孔子学院的数量可以达到23所之多。创造尽量多的人文合作的渠道,方有可能使人文合作在民间大量开展,实现“民心相通”。由于中亚国家自身文化吸引力较欧美大国弱,市场经济下民间驱动力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作用。

第三,外部势力干扰。独特的地缘、丰富的能源、在国际反恐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亚成为大国角力场。美国、俄罗斯在中亚已经博弈了几十年,区域内大国土耳其、伊朗也希望更多地影响中亚国家,欧盟、日本也都有各自的合作计划。中亚国家不可能同时与许多国家开展深入的人文合作,例如土耳其在中亚开设的吸收大量精英子弟入学的学校中,学习突厥语意味着学生没有更多精力学习其他语言。俄罗斯拥有强大的传统影响,美國和欧盟则有丰富的经验与大量的资金,这些国家在中亚的存在和影响力,无疑会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形成竞争。另外,国际上总有诸如“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论调的存在,被别有用心之人如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并传播之后,会在中亚造成很恶劣影响,由于人的思维具有思维固化性,容易先入为主,很容易造成中亚国家的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这对于双方的人文合作是不利的。

三、人文合作的对策

提出对策也就是解决问题。在上文提出的三大问题中,国情差异是长久存在的,国家发展道路无从干涉,实力与文化问题不能靠解决以促进发展,而要在发展中促进解决。重视不够就要加强重视,外部势力干扰就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此外,进行人文合作不能均匀使力,需要突出重点。

(一)加强重视

如果任由市场主导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那么笔者认为,双方的人文合作必定会萎缩。市场是趋利而短视的,只会看到中亚的能源而不会看到密切的人文合作对实现经济利益的好处,更不会看到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对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重要意义。因此,必须由政府下大力气来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不可否认,中亚国家与欧美、韩日等国相比,文化产业薄弱,但并不代表中亚文化没有吸引力,文化本无优劣,能分高下的是人对文化的宣扬和包装能力。绝大多数国民不会知道在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等地有数十处建于六七百年前的大型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在吉尔吉斯斯坦有碧波浩渺、宛如明珠的伊塞克湖;在土库曼斯坦有世界文化遗产——拜阿姆古城遗址。民众少有渠道了解中亚,政府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二)加强舆论导向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赴国外访问进行演讲时,总要把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加以解读,在带去经济订单的同时,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这是元首外交的一项策略,给中国外交争得了一些话语权,让诸如“中国威胁论”之类的言论有所收敛。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国际话语权仍牢牢把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现实,在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中,一方面要警惕反华势力散布仇恨言论,特别是披着学术外衣的言论,积极组织舆论进行反攻;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摒弃大国心理,尊重所在国的民俗传统,做错事要诚挚道歉并且赔偿,不能给反华势力以任何口实。

(三)突出重点

人文合作涉及的领域繁多,百花齐放固然好,但是在目前双方国民了解尚且不足的阶段,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必须突出重点。笔者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传媒与教育两个领域。必须加大媒体对中亚的关注度,没有足够的报道,怎么能有足够的兴趣和了解?中国的媒体并不缺少加工和宣传的能力,“汉语桥”历届大赛和近来的“非正式会谈”无论在好评度还是影响力都不可谓差,之所以缺乏对于中亚的关注,根本原因在于中亚缺少刺激媒体的兴奋点。找寻或创造这种兴奋点的工作,就应该由国家来做。比如鼓励一些真人秀节目将地址选在中亚,制作并且广为播放关于中亚国家的纪录片等。一旦国民的兴趣被点燃,媒体就会主动去关注中亚这片盲区。另一项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上。教育是百年大计,与美国、欧盟、土耳其相比,中国对于教育合作的重视程度还很低。土耳其并不是世界强国,但是它与中亚国家的教育合作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目前,土耳其在中亚建有14所土库曼语—土耳其语普通学校、14所吉尔吉斯语—土耳其语中学、22所哈萨克语—土耳其语中学以及各种教育中心和合办高校等,办学主体既有政府又有私人,奖学金数额高而且范围大,招收了大量中亚国家精英的子弟。可以预见,这些精英子弟将会对土耳其在中亚扩大影响产生极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在中亚的13所孔子学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教育领域的投资与合作。

四、结语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安全合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人文合作滞后,不仅影响其他合作的深入开展,更会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开展的障碍。开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率先突破,同时,要谨防反华不利言论影响双方合作的大局。中国的崛起已成事实,随着国际交往经验的加深,以及更多国际话语权的获得,中国与中亚国家一定能够“民相亲”“心相通”。

参考文献:

[1]郑羽.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赵常庆.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析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赵常庆.加强人文交流构建和谐中亚[N].中国民族报,2007-11-16(5).

[4]赵晓佳.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5]武元婧.冷战后土耳其政府对中亚政策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中国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中国与中亚五国商品贸易结构分析